APP下载

故宫里的数字和颜色密码

2022-06-25

读报参考 2022年18期
关键词:太和殿文华故宫

故宫历来受到国人的关注,除了推出的展览外,故宫的建筑群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人们通过实地的观赏和触摸,能切身感受到历史的风云变幻。

古代帝王对数字的考究

行走于故宫,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红墙黄瓦的宏伟建筑,但很少会关注脚下由汉白玉石或城砖铺就的地面。其实,从午门到太和殿,这条御路上汉白玉石头的数量非常有讲究:从午门门洞穿过来,到太和门前金水桥最南端,御路上的汉白玉石一共是十八块,而从金水桥北端到太和门前,则一共有三十六块汉白玉石,正好是前者的两倍。

  另外,从太和殿北侧丹陛下开始,一直到太和殿的丹陛下,御路石一共有五十五块,这个数字或许并不是随意设置——它是一到十这十个数的和,古人对“五十五”这个数有过这样的解释:“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将天数一三五七九加起来为二十五,将地数二四六八十加起来为三十),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引自《周易》),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从这个数演变而来。

  笔者近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字现象,北京中轴线直线总长度为7.8公里,而这个数字不止一次出现在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中。例如,嘉靖年间修建的朝日坛和夕月坛,两处神坛坛台的中心点,如果用一条直线连接起来,其长度是7.8公里;如果把永乐年间兴建的合祀天地的大祀殿(今天坛祈年殿)和嘉靖年间修建的方泽坛坛台中心点进行连线,直线长度也接近7.8公里。天与地、日与月,互相之间的连线竟然都和中轴线的长度接近,可见嘉靖皇帝在设计郊坛时候的用心。

  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再进一步探究,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从祈年殿(明堂,祭祀天地的场所)引一条直线,经太庙享殿、故宫太和殿(明奉天殿,嘉靖时改皇极殿)、大高玄殿乾元阁(乾元阁为两层建筑,一层为坤贞宇)到内城西北德胜门,这条线也接近7.8公里;广安门和广渠门之间,北安门分别到右安门、左安门之间的三条轴线,也几乎都是7.8公里。7.8公里相当于4900步,古人曾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虽然对这种说法有多种解读,但“四十九”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

  上述发现只是笔者的“突发奇想”,还有待更多史料的论证。笔者举这些例子也是想说明,古人关于北京城的设计理念,还有很多“密码”需要如今的人们去破解。

琉璃瓦:颜色和数量区分等级

  太和殿屋脊上的脊兽,是很多游客都会关注到的一个信息点:它突破了“九”这个最大数字的限制,置放了十件瑞兽,是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而说起故宫的琉璃瓦,有太多值得品味的细节了,在此笔者和大家分享几个有意思的关注点。

  首先是琉璃瓦的颜色。行走在故宫的中轴线上,所见到的主体建筑都是覆以黄色琉璃瓦的,这主要是用以突显出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不过,细看故宫东西两侧的建筑群,在琉璃颜色的使用上就不太一样了。位于外东路的文华殿小院,最后一进是一座二层楼阁,名为文渊阁,这里也是清代储藏四库全书的场所。其上所覆盖的琉璃瓦便是黑色为主,并配上绿色的“镶边”,这也就是常说的“绿剪边”。

  琉璃瓦的黑色,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之说有莫大关系。黑色在五行文化里面代表的是水元素,文渊阁是皇家重要的藏书场所,因此便采用了这个颜色,以期能够起到防火的效果,这是古人对于物质的一种极为朴素的认知。

  除此之外,通过中轴线东西对称的文华殿和武英殿两个小院作对比,还能发现古代建筑礼制上的诸多细节。武英殿前有金水河流过,金水河上架设了三座桥梁;而文华殿则没有这样的“待遇”:金水河只是和小院西南角擦了个边,上面也有一座桥,还只有一半桥栏板。武英殿前的武英门,御路石雕为二龙戏珠,并且台基上设置有栏板石;而文华门非但没有栏板石,就连御路石雕也没有龙的影子,只是采用了“三元”图案,用三组类似云纹的图案来象征岁、月、时之始。究其原因,是因为武英殿最初设置的功能,是皇帝专用的斋戒场所;而文华殿则是太子专用,其规制相应要低一些。

  其次是琉璃瓦的款识。在交泰殿两侧台基的边沿以及台阶两侧,人们能看到用黄绿相间的琉璃砖砌筑的透风灯笼墙。正因为它是“透风”的,所以能从这些孔隙中看到琉璃砖上的款识,上面非常清楚地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着“嘉庆三年,官窑敬造”。这些款识后面其实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如今所见到的乾清宫和交泰殿,都是在嘉庆二年(1797年)那场火灾之后重新建造的。当时这场火灾是由于值班太監管理火源上的疏忽而导致,直接后果就是将乾清宫及其附属的昭仁殿、宏德殿以及乾清宫后的交泰殿全部烧毁。昭仁殿中乾隆皇帝花了一生心血所收录的历代古籍珍本被付之一炬。所幸救火人员还算动作敏捷,将交泰殿内皇帝的二十五方宝玺都抢了出来。乾清宫和交泰殿两座大殿的重建耗费了一年的时间,而这些有款识的琉璃砖,也正是此次重建过程中启用的,它们成了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后宫布局之谜

  参观完前朝的三大殿,站在保和殿后的高大台基上,整个后宫可以在此一览无余。其中,东六宫东北角的景阳宫和西六宫西北角的咸福宫正殿采用了庑殿顶,也令不少游人顿生疑惑。

  从故宫的平面图不难看出,咸福宫、景阳宫和明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坤宁宫组成了一个倒着的“品”字形结构。这和皇帝专用的奉天殿(今太和殿)及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形成“品”字形布局非常类似,因此不难看出这两座宫殿内居住的应该是地位比较高的妃嫔。

  明初并没有设置“皇贵妃”这个头衔,明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宣宗皇帝的孙贵妃,后来她也成为皇帝的继任皇后。景阳宫和咸福宫的这种高规制,不排除是在紫禁城设计之初,皇帝为妃嫔中可能出现较高地位者这种情况而做的预留。

  另外笔者猜测,如今的东西六宫在明初时或许是东西各有九座宫院,形成九宫格的布局,即“东西九宫”。这样一来景阳宫和咸福宫便都分别位于九座宫院的“坤”位,对于后宫来讲,这无疑是最尊贵的位置了。当然,这也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东西六宫北侧、御花园东西两侧,明清两代各有五组院落,因其大体方位在乾清宫两侧而被称为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很多人看来,这两座建筑群合起来对应“十天干”,东西六宫合起来正好对应“十二地支”。不过,这可能多是后世的附会。

  因为这两组建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乾隆皇帝将自己曾经的“潜龙邸”乾西五所进行了大规模拆改后,已经基本看不出原有格局了,乾东五所保存尚好,原有格局基本还在。再往前追溯,史料记载上的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在明初最早规划时,分别是乾东七所和乾西七所。这种说法首见于明初大臣杨荣所作《皇都大一统赋》,在描述竣工不久的北京紫禁城时有“六宫具陈,七所在列”之语。六宫无疑指的是东西六宫,而此处的七所,便是乾东七所和乾西七所。

(摘自《北京日报》杨征)

猜你喜欢

太和殿文华故宫
My Travel Plan to Beijing
紫禁城在1918
张文华
雪中故宫
故宫
在太和殿听一种鸟鸣
太和殿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