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现状与分析
2022-06-24王庆节
王庆节
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安徽铜陵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现辖一县三区(枞阳县、铜官区、义安区、郊区)。铜陵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近1 400 mm,城镇化率52.0%,森林覆盖率23.7%,农产品种类齐全,铜陵白姜、凤丹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枞阳媒鸭、枞阳黑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优质淡水鱼、大闸蟹、粮棉油产量丰富,素有“八宝之地”“鱼米之乡”的美誉[1]。
1 普查概况
2019~2020 年,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要求,铜陵市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依据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普查范围确定在铜陵市一县三区28 个乡镇,重点普查了境内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果树和绿肥六大类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一是查阅历史资料,每个乡镇农业服务站进行前期种质资源分布的初步调查;二是现场调查,通过调查、座谈、走访,到重点乡镇、村、队、农户家中对种质资源进行资源遴选、信息登记、植株拍照、位置定位、种子(果实)晾晒和枝条收集;三是确定农作物名称,不清楚的送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鉴定[2-4]。
2 普查结果
全市共完成资源征集133 份(如表1 所示),2019 年,铜陵市义安区完成资源征集45份;2020年,枞阳县、郊区、铜官区共完成资源征集88 份,其中,枞阳县35 份、郊区25份、铜官区28份。
3 普查分析
3.1 资源较为丰富
全市共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33 份,以粮食类作物和蔬菜作物为主。
3.2 资源家底不清且存在流失
随着铜陵市城镇化速度加快,加之,30 年来铜陵市未开展系统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导致全市种质资源家底不清,地方老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等特有种质资源严重流失。如郊区老洲镇一位种植农户提及到的抗虫、抗病性强的老绿豆、小黄豆等老品种,经多方调查走访,均未发现有种植。
表1 铜陵市一县三区28个乡镇普查作物一览表
3.3 资源保护利用意识不强
老百姓虽然对普查工作很支持,但不太理解保护利用地方老品种和野生近缘种的意义,尤其是随着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小农户的土地被大户承包后,为追求经济效益,基本都会选择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新品种。
3.4 优质资源发掘利用滞后
部分尚在种植的优质老品种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比如老百姓普遍认同口感好的老洲山药、下圩花生,因其产量低,种植面积经初步统计仅不到6.67 hm2。抗虫性抗病性较强的洲下圩韭菜、枞阳钱铺烟草等老品种仅个别农户零星种植,种植面积不到0.13 hm2。
3.5 少量优质地方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
铜陵白姜、凤丹是铜陵市地方特色品种,均已申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书;“铜陵白姜种质系统”被评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效推动了铜陵市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4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
建议各级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通过送科技下乡、农民培训、下乡指导等时机,向农民宣传农作物种质普查的重要意义。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展示一部分优质老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案例,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种质资源保护[5-6]。
4.2 加强基地保护
对于地方优质品种,建议建立保护基地并划定核心保护区[7]。如建立铜陵白姜良种繁育基地3.33 hm2,年繁育优良姜种100 t,可保证33.3 hm2生产用种,提供给新发展区域、新姜农种植,避免盲目引进外地姜种。对于在本地未有效开发利用的地方品种,建议以普查收集的方式提交至省地方种质库进行保存待研究,避免流失。
4.3 开展提纯复壮技术攻关
地方老品种能留存至今,多具有耐旱耐瘠等优良特性,但由于农户长期自留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杂交和收获过程中混杂等影响,导致其部分优良性状退化。农业、科技部门要对有利用价值的地方特色种质资源进行良种繁育、品质分析、病虫害防治等提纯复壮技术攻关,并指导农民种植,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