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导联动态心电记录仪证实心源性晕厥1例
2022-06-24唐薇范咏梅刘显庆肖春霞欧阳微娜
唐薇 范咏梅 刘显庆 肖春霞 欧阳微娜
患者女,69岁,近1个月来反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突发性晕厥,持续数分钟后自行转醒。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口服降压药后血压控制良好;有冠心病病史,2015年因前降支明显狭窄植入冠脉支架一枚。入院后检查示:K+3.48 mmol/L,血常规、心肌酶、肌钙蛋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系统(iHolter)示: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偶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偶见成对),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性早搏。心脏冠状动脉CT造影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内无狭窄及斑块,左前降支近端血管见条状高密度支架影,支架内显示欠清。超声右心声学造影阴性。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瓣声像改变,考虑为二叶瓣畸形;主动脉弹性减退;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顺应性减退,收缩功能在正常范围。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显示血流通畅。头部CT示:① 双侧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② 脑萎缩、脑白质变性;③ 双侧颈动脉虹吸段钙化斑、管腔中度狭窄,左侧椎动脉管径全程较对侧纤细。以上检查结果均未能提供明确的诊断信息。
自2021年5月20日起,患者佩戴乐普单导联心电记录仪。患者每3天左右取下充电后再自行佩戴。佩戴40 d后,6月29日08:00患者再次出现晕厥。单导联心电记录仪记录显示6月29日08:23出现长达近7.968 s的全心停搏及多个连续的长RR间期(图1)。上述监测结果提示患者为心源性晕厥,拟行起搏器植入。
长达7.968 s的全心停搏
多个长RR间期
讨论常规心电图只能短时间记录受检者静止状态下的心动周期,不易捕捉一过性的心肌缺血改变或心律失常。常规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记录24 h活动状态下的心电信息,类似于一部可以随身携带的心电图机,能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心肌缺血的检出率。但作为一种回顾性检查,Holter时效性差,即使患者佩戴当时发生病情变化或危急情况,也无法立即识别,延误救治时机。随着技术的发展,iHolter应运而生,能更好地提供即时心电信息,一旦发生室速、心室颤动等危急情况,能及时预警[1]。单导联心电记录仪是在iHolter的基础上研发的,具备实时监测功能,而且体积小、佩戴舒适度良好,患者依从度高;多为贴片式设计,通常模拟胸导联或肢体Ⅰ导联,连续监测时长从30 s到14 d不等[2]。本例晕厥查因患者的常规静态心电图提示正常心电图,且继续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实时监测后,仍未能发现晕厥病因;后患者通过连续佩戴单导联心电记录仪40 d后,最终捕捉到晕厥发作时的长RR间期,从而明确了晕厥病因,也体现了单导联心电图进行长程记录的优势。有文献表明,在有症状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单导联心电监测设备可随时佩戴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与采集一次24 h动态心电图相比,多次短时间采集能提高偶发或短暂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尤其在有症状时,短时间内佩戴次数越多,检出率越高[3]。单导联心电图比iHolter更适于捕捉间歇性、偶发性心律失常,尤其是严重的一过性心律失常;当iHolter无法捕捉到心律失常时,更长程记录且方便佩戴的单导联心电记录仪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检出率。
单导联心电图的重要特征是能进行长程记录,实时监测心电事件。现有文献表明,在无症状人群中,单导联心电记录仪可以作为房颤及房室阻滞等心律失常事件的初筛工具[4-5]。张颖等[6]将单导联贴片式长程心电图与大数据散点图分析技术相结合,揭示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性质,认为据此可以指导心力衰竭患者的节律控制治疗。使用单导联心电记录仪可以检测不明原因的晕厥、一过性心律失常、发作性心肌缺血等[7-8],从而帮助患者寻找病因和明确治疗方向。杨玲等[9]通过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波形对比,发现单导联心电记录仪检测和诊断心律失常的准确性更高,筛选老年人群中的房颤患者准确性也更高。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社会都需要对老年人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将单导联心电记录技术与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脉搏等检查手段进行整合,设计出简便、实用的可穿戴设备,可实现复合检测功能,使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就能实时监测自身的健康状况。通过简单的佩戴和操作步骤,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至单导联应用平台系统;医生可以在系统客户端读取数据,实现对患者的远程实时智能监测、智能预警、远程救护等,从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范围和能力。同时,患者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检测数据和报告,减少了候诊和排队时间,也更便于检查结果的储存与提取。通过以上功能的整合,最终实现“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健康管理平台的构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