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擀毡工艺的美育创新开发

2022-06-24夏寸草蔡正语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鳞片羊毛技艺

夏寸草 蔡正语

毛纺织及擀毡工艺自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擀毡工艺是藏族、云南地区独有且赖以生存的技艺,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商品销量难以打开,没有过多的需求量,非遗技艺也难以得到传承或大规模普及。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设计制作”活动的形态对劳动技术的内容重新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制作(劳动技术)既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规定的主要活动方式。基于此背景,同时为了更好地普及擀毡工艺,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寻找中小学生非遗课程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探寻了擀毡技艺在中小学课堂中的教学方式。

一、擀毡工艺的基本原理

擀毡工艺起初是村民在劳作中,为获得经济报酬所采取的形式之一。羊毛纤维具有柔软、可塑性高、保暖性较好等特性,因此也成为擀毡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原料。擀毡工艺通过羊毛和其他动物毛发的固有性质进行加工,将毛纤维横竖分几层铺于泡沫塑料纸,将平整的一面与毛纤维进行充分摩擦,并加入碱性肥皂水,让毡片被泡沫塑料纸包裹,进行“擀”的动作,通过反复擀推、锤打、揉搓,使毛纤维自身的鳞片相互缠结成毡,将其充分摩擦进行毡化。其原理是毛发由单向鳞片组成,它们自然扭曲形成。擀毡的过程中,毛发自然扭曲经过摩擦而毡化,迫使毛发鳞片结合在一起,故使很多毛毡制品在毡化后的体积会比原本小许多,产生缩毡现象。而在毡化的过程中加入碱性肥皂水,则是为了使毛纤维快速张开鳞片,方便结合毡化。这个过程就像现实生活中进行缝纫,缝纫机激活某一部分纤维,连续重复这一动作,从而激活纤维“群”,然后失活,从而制成布。

此类重复性,且具有科学研究性的传统劳作形式,在传承创新转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深刻理解这一类科学反应再进行创作。若想传承此类技艺,则需要提取其中的要点、创新点进行分析,进而融入新的产品创意。从产品技艺角度来看,它凝结了游牧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当地特色文化,使其产品在保证文化附加值的同时“走出去”。

擀毡工艺教学示范

二、擀毡工艺美育课程体系研发路径

1.擀毡工艺课程体系转化方向

制作擀毡工艺的载体,羊毛类纺织物具有极高的可塑性,在材料纺织学中,纺织材料的纤维集合体时,结构是指以单根纤维为基本单元的堆砌密度、排列形式和其间相互作用3个基本要素。这是材料学中人们所熟知的密度、排列和相互作用的三要素。显然,密度的优化调整与极限突破,排列形式的控制、改善及成形方式,相互作用的调节与改变,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工业化实施的关键点,这将引出表征方法和加工工艺与装备专利产品。在此已有理论知识研究基础之上,羊毛混纺物在中小学生美育开发制作初期应通过引入抽象概念,从具体生活入手,例如:洗过的毛衣会缩水。在初中物理课程中会接触到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同理此情景可引入,纤维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羊毛织物的缩水现象有时被称为“毡化”,其程度与羊毛织物所处的溶液环境、温度、纤维直径、长短、弹性等有关。和人的头发类似,羊毛表面也有单方向排列的毛鳞片结构。当羊毛受到外力作用时,顺着毛鳞片的方向阻力小,逆着毛鳞片的方向阻力较大。于是,在适当条件下,羊毛就会变成类似束线带的存在。即使反复受到不同方向的力,它也只会朝单方向移动,越卡越紧。当原本疏松的织物纤维彼此紧紧缠绕、无法归位时,“毡化”就发生了。此类从非遗入手,生活实际出发的科学实验探索,对非遗技艺美育课堂转化,传统技艺数字化,多项学科不同知识点深度剖析是非遗转化中建立学科导入性语言的重要支撑力。

擀毡湿毡工艺过程(铺隔离层)

擀毡湿毡工艺过程(整理羊毛)

2.擀毡工艺美育课程体系研发

擀毡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当将其出发点落脚点进行提炼。在课程导入之前,引入传统故事以及制作工艺,通过制作工艺的趣味性,激发中小学生在制作中的思考点,将问题思考融入实践活动;在课程中,学生通过了解、接触擀毡工艺制作流程、制作技巧,从而对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毡化”结果本身得到清晰的认识。从传统文化故事中挖掘传统技艺,再到“毡化”反应的思考,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传统文化作为先行者,利用科学知识诱发思考,引导中小学生在科学技术中的行为意识和逻辑思维。

在此过程中,有一部分技艺工序问题需要克服。例如,在擀毡前期需要加入肥皂水,以及温热的水。擀毡的过程中不断挤压的重复性动作等,年级较低的同学都无法独自或组队完成任务,甚至有可能引发教学事故。在这类先决条件之下,教育设计者应当明确规定使用年龄,由于性别差异在同一成长阶段发展状况不同,教师在此类活动中应“关注人”,通过性别性格筛选混合搭配,利用发展优势将课程效应发挥到最大。文化为基,科学强国,以非遗为桥梁,多种学科交叉深度融合,打破原有美育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壁垒,为传统技艺全方位综合协同发展创造条件。

3.美育课程创新价值挖掘

非遗走进美育课堂,俨然已是向单一知识覆盖综合课堂的方向进行发展。在中小学生美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下开拓人才培育新方式,科技创新新渠道。非遗在美育课程中的创新转化中,中小学生会根据发生的不同情况做不同的思考以及提问,在提问过程中进行非遗价值挖掘,培养中小学生思考问题、爱动脑筋的能力,习惯的养成大于考试结果,在发展之路上,不忘初心,收紧核心才是“人”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擀毡工艺教学示范

三、“新”美育非遗课程引领“新”型人才

非遗创新转化是一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讨论的问题。在此类问题提出初期,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技艺、不同形式再展现。擀毡工艺表面所体现的是当地人文内涵、历史情怀,但是实际上,作为创新者需要研究的则是其背后的出发点,目的性。立足于这样的情景之下,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所蕴涵的劳动技术资源,整合相关内容,融合不同学科之间的要素,形成以劳动技术活动为主、兼顾其他学科的总体实施方案,使学科知识、活动要素融会贯通、相互渗透,综合育人。在此不断更迭的基础之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再面对不同的时代问题,才能找到真正属于它的答案。

四、结语

新时代的美育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打破传统美育封闭于美学、艺术学学科系统的藩篱,尽快覆盖和贯穿于理科、工科、经济学等各个学科之中,以美启智,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筑文理贯通、科艺融合、学科交叉融合基础上跨学科“新美育”教育系统。在擀毡工艺课程转化问题的思考过程中,需要结合当时人民的生活、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条件,进行情景式要点概念转化。只有将其思考过程研究透彻,设计思路分析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转化才会经久不衰,代代永恒,迭出精品。

猜你喜欢

鳞片羊毛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金钱龙
没有脚也能走路的蛇
传授技艺
Golden fleecers
薅羊毛
摸羊毛
彩虹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