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跨界 协同创新
——传统手工艺的活化路径
2022-06-24周欣
周欣
一、传统手工艺的现状
传统手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振兴发展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不同于工业化的机器生产,它是个性化的制作,极富民族和地域特色,体现了人与技艺的和谐统一,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机缘与挑战。作为手艺人有义务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复兴的重任,用积极的态度推动手工艺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树大国工匠的精神,立时代手艺的标杆。
二、传统手工艺的活化措施
传统手工艺只有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才能得以延续和传承发展。如何去活化传统手工艺,成为当下关键的问题之一。在现代生活背景下,抓住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创造,推演修正、融古出新,才是活化传统手工艺的根本之道。
林风眠在1931年对于学习艺术的人,提出了如何看待历史根脉问题的深度思考,他在《美术馆的功用》中指出,不能因噎废食地视一切历史流传下来的旧作如敝履,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技艺与知识,都是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时间推演修正而来的。柳宗悦在《日本手工艺》中指出,要重视传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但并不是简单的重返过去,而是让过去立足当下。亦言之,对于传统手工艺地活化必须珍惜传统,但并非单纯的复制过去,而是推演修正、融古出新。活化传统手工艺,必须融汇东方美学,创造生活时尚,传承和振兴新型手工艺。作为新时代的手艺人,我们要紧跟时代传统手工艺的转型与再造,通过智性创造,跨界协同,彰显手工艺上手劳作的人文价值,使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的光彩。
具体来讲,传统手工艺的活化措施可以从工艺、造型、情感等多方面去突破,让传统手工艺呈现出新的工艺方式、新的造型特征和新的语言特质,赋予传统手工艺新的面貌。下面就以传统的陶瓷手工艺为例,对其创新措施展开思考:
(一)因材施艺
材料的建造是聚焦陶瓷创作过程的表述,它不止于材料构筑空间研究的体验,核心在于尊重材料的属性,使用其特性在建构空间的环节中植入思想的表达。材料是陶瓷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陶瓷艺术而言,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它不止于黏土和釉料等固有的原料,其概念包含着陶瓷材料的跨界融合,具有多维的指向。
金银、木材、树脂等材料被运用到陶艺的创作中,这些材料成为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形成新的美感,同时拓宽了传统陶瓷在造型和艺术中的表现空间。比如宁晓莉的《舞》(图1),是一个陶瓷项圈作品,采用青瓷与银结合,形成花蕊、花瓣、枝叶为一体的造型,两种不同的材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赋予项圈首饰全新理念,时尚而不失实用,也充分展现了材料建构首饰的新实验。
图1 舞 瓷、银 5cm×25cm×25cm 宁晓莉 2008年
(二)融古出新
“融通跨界,协同创新”是新锐陶艺从业者一直秉持的创作观,他们善于从传统的陶瓷艺术中汲取营养,长于在交流中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思想与经验,从创作方法论的视角来对待当代的陶艺创作,打破传统千篇一律的器皿造型,使器物在传统的基础上展露出新的姿态。
现代陶艺的创作中,多数是以传统陶瓷器型和工艺为蓝本,但不囿于旧习,凭借创新思维改变传统陶瓷器皿模式化的造型,演绎出融古出新的形态。比如吴卫平的青瓷香炉作品《熏·寂》(图2),在传统三足炉的器物造型上进行再创造,融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所具有的内敛精神,再与传统青瓷的原材料及创作手法相结合。对瓷土的切割性创作,也是在强调对材料本体语言的发掘,尽可能地去保留一种创作过程中所留下的肌理与感觉。在装饰创作过程中,也不断地尝试着去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物象”与“形象”,以制造不同的肌理表现手法,独特的装饰效果与形制上的严谨工整形成对比,产生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作品凸显了当代陶瓷器皿如何面对传统的态度,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学术指向。
图2 熏·寂 瓷 17cmx24cmx24cm 吴卫平 2016年
(三)心物交融
艺术家的创作同观者的思想共鸣是使手工艺长存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施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的目的是要让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只是知道事物。”因此,在现代陶艺创作中,心物交融更加被大家所关注,人们不再定格于器物本体的物质满足上,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追求。
比如2019年“Sunday morning-a Taste of Ceramics陶溪川国际陶艺展”在景德镇展出,这次展览和常规的陶瓷艺术展有所不同,该次展览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展示高超的工艺技术,而是希望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能通过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呈现陶瓷的外延以及和思想情感的植入。这一观念让大家对中国陶艺有了新的认识,它不再只是展厅里的那一只瓶或罐,它在陶艺的表现手法、展示方式、思想共鸣等方面都有了更多样的空间。比如本次展览中谭红宇的《德化日常》就是运用影像艺术来记录陶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现实,以及传统手工艺的创作再思考。徐鑫桦的《关于下雨的第六次描述》(图3),艺术家通过拍摄手工制作的陶瓷佛手、人手、骨骼、胚胎、古建筑构件、灯泡等9种物体从高处落下、摔碎的过程,以三屏的形式展示,呈现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亦在表现任何时候你都不是被什么歪理捆绑,而是被自己捆绑。耿雪的《米开郎基罗的情诗》将陶塑传统语言与当代多媒体影像完美结合,展现了泥塑的表现张力,赋予传统陶瓷新的生命力。从这些陶艺术创作的相关作品中,可以看到具有中国元素的,有独特思想的,有先锋性的陶艺创作。观者通过观展,受到听觉、视觉、触觉等一体的刺激,成为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完美的纽带。
图3 关于下雨的第六次描述 瓷、影像、蜡等 3×200inch三屏投影(尺寸可变)徐鑫桦 2016-2018年
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已然厌倦了如出一辙、千篇一律的工业化生产器物,导致此类作品难以在市场上立足,人们会更加倾向于个性、多元、情感丰富的陶瓷手工艺作品。在中国当代手工艺品的创作背景下,新材料、新技艺、新思想都被包容的运用到创作中,独具创新风貌。
三、结语
传统手工艺的活化并不是空中楼阁,应当立足于当下,创造性地转化民族传统手工的技艺,从方法创新的角度熔炼当代新工艺、新材料、新技艺与新思想,彰显东方经典人文手艺的魅力。
当下,在我国大力倡导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全体手工艺匠人共同携手努力,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手艺人与时俱进,发展人文手艺,融通跨界,它不仅需要加强对传统的重新认识,制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工艺精品,而且还需要普及工艺文化相关知识,激发大众的手工艺创造活力。这种人与物、手与艺之间的对话,是一种触觉感知的磨砺,为手工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