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版画集》中《雨中花园》的音乐特征及演奏技巧

2022-06-24王伟

艺术评鉴 2022年10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印象主义德彪西

王伟

摘要:德彪西是20世纪一位伟大的印象派音乐大师。《版画集》是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印象派音乐风格作品,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第三首《雨中花园》的灵感来自法国传统儿童歌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对自然事物的描述,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风格。为此,本文从《雨中花园》的创作背景入手,分析了该作品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体会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独特的创作。

關键词:德彪西  印象主义  《雨中花园》  风格特征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10-0084-04

一、德彪西生平及作品介绍

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是法国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人,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领先地位。

德彪西从小就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且沉着多思,从学习钢琴开始,就喜欢试弹一些他觉得特别动听的和弦。肖邦的学生、钢琴家莫台德弗勒维夫人发现了他的音乐才华,主动免费教德彪西学习钢琴,使他在11岁时毫不费力地考取了巴黎音乐学院。在音乐学院,德彪西是一位才华横溢却又古怪而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危险人物”。在钢琴课上,他经常演奏得惊人,他的和声作业会弹出一系列奇怪的和弦连接。

从1880年第一部钢琴小调《波希米亚舞》到1915年的12首钢琴练习曲《纯音乐创作》,德彪西创作了92首钢琴作品,其中包括以钢琴独奏形式出版的舞曲《玩具盒》。仅就数量而言,与历代钢琴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大师相比,巴赫、贝多芬、肖邦和李斯特都微不足道。然而,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尤其是他成熟10年(1903—1913)的代表作品,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他创作成熟时期(1903—1913)10年间的代表作,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这10年间以《版画集》(1894—1903)为起点的46首作品集中了作曲家、钢琴家德彪西为标新立异而努力的成果,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新风貌。这些作品以《版画集》《意象集》(两部)、《前奏曲集》(两部)和《儿童园地》为代表,在钢琴音乐的领域里发展了新的写作技巧,创造了新的钢琴音响,展现了作曲家新的美学观念。在这些作品中,德彪西打破了传统和声的束缚,大胆运用了平行五度、平行八度和四度和声,采用了古代教会中使用的音阶、五声音阶和全音音阶;大量运用光和影的写诗法创造了独特的、空幻的、幽静的、朦胧的、飘忽不定的钢琴音响以及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神秘莫测的“色彩性”音乐;频频运用和声不时移动的、稍纵即逝的朦胧音响,运用和弦之间相互融化、相互衬托、时而消失、时而重聚的无穷变化,创造出和声的化合,以和声和音色唤起一种意境和感官印象,音响与音色则因其在唤起气氛、意境上的优势占据了音乐中最突出的地位。

德彪西对钢琴内在音响的发掘以及创作技法的革新,对“听觉—视觉”的艺术效果的追求以及钢琴音乐表现中美学观念的新见解,都是前无古人的。德彪西集古典派、浪漫派之大成,为作曲家们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上开辟了新的天地。他在浪漫派与20世纪的钢琴音乐之间耸立起新的里程碑。同时德彪西对于和声功能的革新,也是调性音乐过渡到无调性音乐的桥梁,也可以说,没有德彪西的音乐探索,就没有之后的现代主义风格作品。

德彪西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旧乐派的发展变革时期,代表作品有《波西米亚舞曲》(1880)、《阿拉伯风格曲》(1888)、《贝加莫舞曲》(1890)等。由于当时的社会主流乐派依旧是浪漫主义,因此这些作品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印象主义音乐风格还未完全形成,但德彪西在和声方面已经开始了创新与探索。第二阶段是印象派音乐发展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德彪西受印象派绘画艺术及象征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并吸收了东西方音乐风格特点,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印象派风格的作品,独特的音乐风格也就此形成。主要作品有:《版画集》(1894—1903)、两部《意象集》(1905—1907)、《儿童园地》(1908)等。第三阶段是创作后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彪西在疾病及战争的双重压力下,创作数量减少,并且创作中的灵感来源也有了变化,少了之前的随性。主要作品有《十二首钢琴练习曲》(1915)、双钢琴曲《黑与白》(1915)。

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在印象主义发展成熟时期,印象派音乐风格才完全形成。德彪西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文学、艺术与自然。19世纪70年代,象征主义诗歌出现并急速发展流行,其特点是抛弃了大量记录细节的画法,以含蓄、隐喻的方式代替直接表白,并捕捉自然中短暂的风景和事物。而此时期,德彪西与象征主义诗人往来频繁,沟通密切,汲取了很多的创作灵感。同时19世纪末的巴黎,艺术文化发展也极为迅速,“印象主义”一词最早来源于绘画。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绘画流派开始流行,德彪西的作品也受其影响,如《月光》《水中倒影》《金鱼》等,都着重创作出了一帧帧生动的画面,更加强调光影与意境,甚至带有一丝神秘感,让人浮想联翩。

所以说,德彪西就是将颜料看作是流动的音符的画家,和把音响视为倾泻的颜料的作曲家,他用音符做画笔,用精简的旋律演绎出了一幅幅色彩丰富、意境浓厚的画卷。

三、德彪西的《版画集》——《雨中花园》分析

(一)《雨中花园》的创作背景

德彪西的《版画集》创作长达9年,是第一部真正具有印象派风格的作品,该曲集包括三首极具内涵的作品:《塔》《格拉纳达之夜》《雨中花园》。正如英国音乐学家爱德华·洛克斯皮塞尔(1905—1973)在他所著的德彪西小传中所写到的,“在《版画集》中,钢琴不仅离开了练习室和客厅,它甚至离开了音乐厅。它成了一种到处流浪的和富于幻想的人充满诗意的乐器,能够抓住和确定遥远国家和其人民的灵魂、瞬息万变的自然之美、或是天真的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来观察天地万物中最新鲜和最动人的奇观。”《雨中花园》作为《版画集》的最后一首作品,表达了德彪西对法国本土音乐的坚持与守护。在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盛行整个法国音乐圈。德彪西十分欣赏瓦格纳的表演。然而1870年的普法战争让法德两国矛盾加剧,法国人民倡导要坚守本国的民族音乐风格。因此,德彪西开始对拉莫和库普兰的作品进行研究,并倡导要弘扬法国传统的纯净、典雅的音乐风格。拉莫和库普兰常常使用民间素材描绘日常生活,德彪西也同样用这种方法谱写了钢琴作品《雨中花园》。德彪西曾对著名钢琴家及挚友玛格丽特·隆说,这首曲子是看到了雨后小孩子在卢森堡公园玩耍时的有感之作。此曲引用了两首法国传统童谣作为创作素材,表达了孩童玩耍时的天真烂漫以及在花园中暴雨来临时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雨中花园》的音乐特征

1.节奏织体

《雨中花园》采用了三种“托卡塔”织体。“它是由快速进行的分解和弦构成,左右手交叉进行,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对演奏者手指的灵活度及触键的敏感度有很高的要求,“托卡塔”原意为“即兴的触碰”,因此也被称为“触技曲”。这种分解和弦快速进行的音色效果,正能够表现出雨滴打落到窗户上的声音,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及动态感。全曲共用了三种托卡塔织体,分别是四连音、三连音、五连音或六连音交替,分别表现了雨中的花园中小雨淅沥,雨势变大,树枝随风摇曳,树叶沙沙作响的几种自然景象,生动而富有色彩。

2.节拍规律

德彪西认为:“不必因为小节线的存在,而使音乐的流动性受到约束。”因此他常常在段落中每一小节的第一拍配置为休止符,从而避免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节拍重音,创造出不规则却又极具特色的音乐节拍和旋律。例如:作品的75~80小节,打破了传统概念上2/2拍的强弱规律,将旋律音符安排在第一拍的第二个音和第二拍的第二个音,使该部分旋律更具流动性和即兴性,也更能够凸显此时树叶无规律摆动的画面。

3.和声功能革新

传统音乐的结构性通常是由和声的功能进行来实现的。德彪西在《雨中花园》的创作中,采用了大量音阶和半音阶的形式构成旋律,打破了传统的和声规律,依靠和声泛音来创造旋律色彩和线条,形成了非常紧凑的音响效果,一步步推动旋律的发展,进而引起雨中花园景象的变化。如5~8小节、64~69小节。

4.音乐术语

在乐曲的进行中,时常会看到部分音乐术语,这些术语一方面点明了该处的音乐性质,另一方面也指示着演奏者用相应的方法去演奏。因此音乐术语对作品的风格和力度表现有着非常直接的引导作用,德彪西本人对于音乐术语的要求非常全面和精准,因此每一首作品都严格规定了演奏时的风格及速度的变化,因为德彪西希望自己的作品风格能够非常直观。如在作品的开端片段的net和vif。其中net意为“干脆的、果断的”;vif意为“活泼的、活跃的”。因此就已经显示了该作品的速度以及本段落的特点,应该是非常急促、紧密且利落的演奏。又如第56小节,该段落展现出音色的扩展感;第73小节更加强调了作品段落的色彩变化,并且能够体现出自然中的忽明忽暗和若隐若现;而第75小节“回到原速(没那么严格地)”,这里指的是不需要过于呆板,要适度调整音乐的松弛度,表现了该段落的即兴性,需要投入到旋律本身来进行旋律的表达……

由此看出,德彪西在作品中不仅對于音乐术语的选择非常精准,并且对于作品的强弱程度有严格的把控,对于每一个段落的想象也非常生动。

5.调性与色彩

德彪西的作品受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流派的影响,非常强调气氛的营造,他擅长用一个个音符描绘一幅极具意境的风景画。印象派画家马奈是这样描述这首曲子的:“只要去听德彪西的《雨中花园》,就知道他是怎样在音乐中调和出光与色的变化。在《雨中花园》中,丰富的调性变化让整首作品都充满色彩和生机。1~7小节以e小调为旋律的低声部出现在开始片段,从音色上有收缩感,同时用跳音走法表现出初下暴雨时,雨点滴滴答答落在窗户上、落在地上的景象;第43小节开始转入降E大调,表现出暴雨加剧,甚至电闪雷鸣的雨中状态,音乐风格强而有力,极具爆发力;从75小节开始,右手即兴般的旋律与左手的重复节奏型配合,表现出天空下起太阳雨,摇晃着树叶沙沙作响的景象;直至最后,暴雨过后,花园里一片晴朗,阳光普照,彩虹高挂,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香花香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表现了孩子们在暴雨过后继续回到花园中玩耍的好心情。

6.作品独特性

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较贝多芬、肖邦等作曲家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仅是和声功能上的探索与创新。同样是描写雨,贝多芬的《暴风雨》更多的是描写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而肖邦也有关于雨的作品,《雨滴前奏曲》依旧是表达人文主义的部分,强调内心的共鸣。然而综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德彪西的《雨中花园》展现出的音乐画面多是给人一种对环境和意境的想象,使人能够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德彪西描绘的一个个场景,这也是德彪西音乐的审美价值所在,给人以丰富又神秘的感觉。有些人会将德彪西与印象派另一大师拉威尔进行比较,然而同是印象主义音乐家,拉威尔更擅长通过乐器的色彩搭配来实现音乐的层次与变化,且拉威尔描绘的是更为具象的音乐形象。而德彪西是通过钢琴本身的音色展现音乐形象,且德彪西的创作内容更为抽象,目的是给人以想象,更能够激发内在的想象力。在德彪西的作品中,钢琴不再只作为一个键盘乐器。在《雨中花园》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就是通过音色的变化呈现出一幅朦胧的“雨中花园”图,让人们更真切的想象出花园里的自然景象。同时在《雨中花园》中,德彪西在一部作品里面展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比如雨的不同景象,自然事物的风貌以及孩童们雨前雨后的心情变化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也同样赋予德彪西强烈的独特性。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显示出他对这种乐器的表现力有着全然不同的追求。他不像肖邦那样使钢琴歌唱,也不想李斯特那样要求辉煌宏大的声音,他醉心于在钢琴上调和乐音和泛音,创造出新的音响效果。

四、《雨中花园》的演奏技巧

(一)触键

音乐的表现方法依赖于正确的触键方法。在钢琴演奏中,不同作品的音色变化是通过触键来获得的。在《雨中花园》这部作品中有不同的触键方式。

第一,该作品采用的托卡塔的节奏型,因此在演奏过程中,对于手指的灵活度以及控制力有很高的要求。在练习中首先要注意连音的均匀度,手腕、手臂和肩膀一定处于放松状态,将力量着重于指尖。左手采用跳音的奏法,可尝试指尖垂直于琴键,触键和离键时都要非常迅速而短促,想象雨滴打在门窗上的感觉,清脆而密集。右手的每一个音符都要弹得足够均匀,足够轻快,手型要架好,强调音色的干净和清脆,并且需要注意演奏力度与层次,在有强弱标记的地方要注意适当的触键推动,体会雨点的大小变化,尽量生动化,在训练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左手旋律练习,体会触键力度的变化。

第二,在作品中,音色的明暗变化表现了瞬息万变的天气,而触键力度则表现了花园中的动态。如作品73~99小节,是一种平静,只有树叶沙沙作响的飘摇与朦胧,因此触键要连贯且柔和,这是完全不用于开头的演奏技巧。德彪西作为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曾经说过,“弹奏时指尖要有更多的敏感,触键时就好像磁石般被吸在指尖上……在弹极弱部分的时候,手指是具有弹性的,绝不能有任何的僵硬。”由此可见,右手的旋律部分触键动作要柔和,手腕在松弛状态下进行有弹性的触键,可想象一下竖琴的拨键感。左手的重复节奏型,要保持手指紧贴于琴键,触键面积可适当宽一点,用手指肚触键,感觉是在琴键上“滚动”的感觉。同时德彪西指出,不需要严格按照开头时的速度,要呈现出音乐旋律的自然流动,更能够幻化音乐意境,与旋律部分的灵动构成鲜明的层次变化,展现自然的动态美。

再如112小节至121小节,左手旋律部分由之前的单音进行变成八度进行,更强调了一个由小雨转变成暴雨的过程,因此触键力度一定要更大,要更加强调触键深度,同时触键速度要快,构成八度旋律的连接,手腕也一定要支撑好,带动八度有音乐方向的跑动,有一定的推拉感,一步步将音乐推向最高潮。而右手需要更加注重手腕的横向带动,非常灵活地进行分解和弦的下行连续跑动。可以采用变换节奏的练习方式,在寻求手腕灵活发力的同时,找到手腕的发力点,进行均匀的触键。

(二)踏板

在《雨中花园》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不仅通过不同的触键方式、触键力度的变化来表现音乐色彩,踏板的运用也是渲染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德彪西对于踏板效果的发掘也大大超出了传统的应用范围,在他的作品中,踏板的作用不仅仅是延长声音,增加共鸣,它成为了融合泛音、制造朦胧音响所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然而在曲谱中,发现德彪西并没有直接标记出踏板的记号,他想要更自然的用踏板渲染环境,他更在意的是各種色彩变化呈现出来的氛围,并不是像其他乐派一样是非常清晰明亮的音乐线条,他强调:“踏板的使用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它应该是随着演奏的场所和演奏的钢琴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就需要演奏者根据自身的艺术修养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对作品自由的进行二度创作。

钢琴踏板的设计和运用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少而精的使用踏板,并以敏锐的听觉来加以检验和调整。在该作品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变化来进行踏板设计。比如作品中德彪西做了大量的强弱记号,我们就可以灵活应用弱音踏板和右踏板(延音踏板)来表现pp到ff的音量变化。又比如作品的八度旋律推动部分,无法用踏板来达到连贯效果时,我们就可以用右踏板(延音踏板)来加强左手部分的旋律流动,但一定要注意音色的混响而并非浑浊。再如作品中71~72小节和73~74出现了左手的固定节奏型重复,此处可以一直使用延音踏板来渲染因大雨导致的雾蒙蒙的环境,更能够渲染朦胧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德彪西时常会运用半踏板或者1/3踏板来避免影响音色的质感,因此在本首作品中,应该对踏板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将作品的气氛尽量完整的烘托出来。

参考文献:

[1]司徒璧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谢倩.德彪西《版画集》的风格诠释与演奏分析[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7年.

[3]池薇.德彪西《版画集》的分析与演奏(三)——第三首《雨中花园》[J].钢琴艺术,2010(02).

[4]赵靓.品——德彪西《版画集·雨中花园》走进——印象主义音乐[J].北方音乐,2019,39(08).

[5]陈章昊.德彪西钢琴套曲《版画集》中《雨中花园》演奏浅析[D].厦门:厦门大学,2019年.

[6]毛潞佳.德彪西《版画集》的音乐内涵与演奏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

[7]卡尔·莱默尔,瓦尔特·吉泽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

[8]江晨.如何学习和演奏印象派作品——德彪西的《版画集》(三)[J].钢琴艺术,2005(02).

[9]王春雨,湛邰.浅谈德彪西钢琴作品创作风格特点与演奏技巧——以作品《雨中花园》为例[J].内蒙古艺术,2018(01).

[10]丁好.论钢琴演奏的触键[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印象主义德彪西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