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与你不同
2022-06-24王莉
王莉
我们常说,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珍贵的存在。因此,不要老拿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另一方面,为人父母者还要提醒自己,不应该拿孩子和自己比较,要允许孩子与自己不同。诚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致孩子》一诗中所说:“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此诗寥寥数语却极有深意,我常常反复“咀嚼”,思索良久:孩子不是我们的“私产”,而是一个独立个体。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自己的活法。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也不能有让孩子实现我们未能实现的理想的私心,更不能有想要控制孩子、一厢情愿为孩子规划未来的野心。孩子的生命是他们自己的,孩子的人生也是他们自己的。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边界感,要允许孩子与你不同。如果你的特长恰是孩子的短板,你得接纳;如果你的理想不是孩子的梦想,你得尊重。必然地,你的孩子自有他的优势,你得看见。
如果你的特长恰是孩子的短板,你得接纳
有些家长自己是成功人士,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他希望孩子“子承父业”,把自己的长处发扬光大,长大了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个想法很美好,如果孩子刚好也在这方面有兴趣、有天赋,并有志于此,那就真的是皆大欢喜了。相反,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恰恰毫无感觉,没有一点儿兴趣和特长,家长就不应强加于人。偏偏很多家长很难接受“我擅长的方面孩子却不擅长”这样一个事实。
其实,你的特长恰是孩子的短板,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你是你,孩子是孩子,他和你不一样。他的基因和你虽有传承,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他的童年经历和你不一样,他的成长路径也和你不一样,他所受的教育和你所受的教育也不同,他所经历的时代和你经历的时代也已不同……家长要接受这一点。
据网络报道,2021年10月,在“鲁迅逝世85周年纪念日”活动上,鲁迅的长孙周令飞先生接受采访时说,因为走到哪都被说是鲁迅的孙子,这个身份让他真不是滋味,如芒刺背,而且自己不会写作,怀着恐惧和压力逃离了原本的生活。自己年少时去当兵,别人告诉他鲁迅是弃医从文,他就需要继续祖父未完成的事业,所以他被安排到卫生所。后来,他又被安排当通讯员写文章,但他不喜欢写作,别人却不信,说鲁迅的孙子怎么可能不喜欢写作。他实在写不出来,排长递来一根烟,周令飞说不会抽烟,排长说鲁迅都抽烟,你为什么不抽烟……这段往事让网友们“笑翻了”,既好笑又心疼,没想到鲁迅的孙子也有这么多尴尬时刻。而尴尬的原因,就是他和自己的长辈鲁迅有许多“不同”。
和自己的父母志趣不同的名人之后还有很多,还以鲁迅先生的后代为例,大作家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并没有子承父业成为作家,而是成了一名无线电专家;再以梁思成的后代为例,夫妻俩都是著名建筑学家的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还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志趣不同,这个“不同”要允许它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这既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也是敬畏、保护人类的多样性。所以,如果你的特长恰是孩子的短板,这很正常,请你欣然接受。然后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发现、支持孩子的特长,这才是智慧父母的做法。
如果你的理想不是孩子的梦想,你得尊重
还有一类父母,他们倒是很希望孩子和自己不一样,但是这个不一样有点别扭,那就是想让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在孩子身上得以实现,希望孩子在帮自己实现理想的时候做出点不一样的、超越父母的成绩来。这个想法自私自利,甚至有点利欲熏心了。
为什么说父母想让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在孩子身上得以实现,这样做是自私自利呢?因为你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产”,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独立个体来看待。你都没有问过他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喜欢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强加于他,这不就是严重的自私自利吗?有些家长听到这,便会跳起来:“我這是为孩子好,怎么就自私自利了?”莫激动,天底下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牺牲孩子的童年、绑架孩子的未来的家长大有人在。如果你真的是为了孩子好,你一定要尊重他的独特性。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带着独特的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匆匆几十载,有许多值得期待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但是这个“值得”一定是他自己来衡量、裁定的。他喜欢的事,他真正感兴趣的事,他发自内心会为之努力的事,才是值得的,才是他的“真爱”。一旦他的内驱力被唤醒,他会为了这个“热爱”而竭尽全力。那是他的理想,而不是你的。你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千万不要幻想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也为自己追梦。你有你的梦想,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梦想,你们虽是亲子关系,梦想却各自独立,毫不相干。
为什么说父母想让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在孩子身上得以实现,这样做有点利欲熏心呢?因为会把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梦想脱不开功利化、世俗化、利益化的色彩。比如没有考上大学的父母希望孩子勤奋读书,将来考取“功名”;比如文科生父母希望孩子将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多赚点钱;比如从事蓝领工作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白领、粉领、金领,光鲜体面……这些梦想虽很实际,但是不是有点变味?完全以金钱、地位、利益为标准。所以我说这是利欲熏心。
梦想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完全抛开世俗的价值取向,直逼内心的呼声;理想之所以伟大,也在于它的超然物外、不受羁绊。所以,成年人不应该过早给孩子定下人生目标,也不应该过早给孩子定性,父母请放下功利心、攀比心、虚荣心,允许孩子自我探索。给孩子一点空间、时间,让他们在比较宽松的家庭氛围下,遇见自己真正的梦想、毕生的理想,然后为之奋斗。这才是幸福!
你的孩子自有他的优势,你得看见
还有一类父母,他们倒是真的觉得孩子和自己很不同——自己很成熟,孩子很幼稚;自己很能干,孩子啥也不行;自己身上有很多好习惯,孩子却一身坏毛病……这样的父母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其实,你的孩子自有他的优势,你得看见。
首先,你要学会等待孩子。觉得“自己很成熟,孩子很幼稚”的家长,一定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就像作家王尔德在《小王子》里说过的一句话:“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是啊,我们常常忘了我们也曾是孩子,也是从孩子过来的。我在家庭教育讲座中,常对来听课的家长朋友们说这样的话:“一个人什么时候记性最差?就是当自己从孩子成为大人之后,完全忘记了自己小时候的那些事。”听到这,家长们总是不好意思地笑笑。但是当我们理直气壮地要求、催促孩子像我们期待的那样理智、迅速、无所不能的时候,我们又完全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所以,当我们不能理解或不够理解孩子的时候,不如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温习一下童年时自己的处境,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让我们经常性地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回忆一下自己小时候的那些事,以此来提醒自己,要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孩子。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成长就多了一些耐心,就更愿意等待孩子慢慢长大。
其次,你要学会欣赏孩子。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你会欣赏自己的孩子吗?是不是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啥都好,却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呢?不会欣赏自己的孩子,你陪伴孩子时就会对孩子充满挑剔,横挑鼻子竖挑眼,看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就会对孩子时不时地批评、指责。孩子从你眼里看到的不是赞美、接纳,而是嫌弃、不满,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他们不敢大胆探索世界,不敢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所以,你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变换角度去理解孩子,努力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长处。
再次,你要学会鼓励孩子。孩子自有他的优势,但这些优势不会“一次集齐”,而是缓慢、分散地出现;这些优势也不会立竿见影,马上就带来成效;这些优势的发挥还很不稳定,有时候今天行但明天却不行,有时候这次见效下次却失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孩子是一个成长的个体,他身上拥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可贵的“可能性”。这些“无限的可能性”恰恰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最宝贵的地方。最近我在反复读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并与成老师做了一些交流。“立场”两个字让我热泪盈眶。老先生是多么热爱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啊,才能大声说出“立场”两个字。站在儿童这一边,用儿童视角看问题,用儿童思维想问题。老先生呼吁要重新理解儿童,我们对儿童有太多的误解,儿童还有很多秘密没有被我们发现。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有很多秘密没有被我们发现时,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的孩子身上有无限的可能性时,我们对儿童就有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敬畏之心,我们对孩子就有了巨大的兴趣——想去了解他,想知道他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然后呢,家长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去鼓励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大胆地尝试、探索。
当我们允许孩子和我们不一样,接纳孩子的短板,尊重孩子的梦想,并真切地“看见”孩子时,孩子就幸运地走上了一条自由发展之路。这恰恰是鲁迅先生一辈子所坚持的立场:人要独立、自主地生活,前人不能压迫后人,不能成为后人的重负。他扛起“黑暗的闸门”,就是为了让孩子能轻松自如地走向光明,走向独立,走向自由!
(作者系文质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生命化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出版教育专著《陪伴的力量》《书香润童年》《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
投稿邮箱:7296282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