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中之爱皆为美(散文)

2022-06-24缪镕

文学港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活

缪镕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去年开始,常常能在电视上看到全国很多城市在用“快闪”传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唱支山歌给党听》,无论是在景区、学校、车站、广场,还是机场,只要听到歌声,大家都会参与其中。每每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场景时,总是很感动,感动于这首歌的旋律,感动歌词所独具的魅力,感动于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作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长在红旗下的一代“独生子女”,我们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见证了新中国的飞速发展和伟大变革,也感悟了老一辈人在党的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取的美好生活,党和国家、伟大的人民给予我们的福祉,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因此,我们这一代对党、对国家也有着别样的情怀。

地域之美

我喜欢旅游,喜欢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生活中的经历和过程,从上大学到现在,我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不同地方的地域文化和乡土风情,多多少少填补了我生活中的很多空白。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总能带给我不小的感动,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甚至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手舞足蹈起来。待激情退却后,我总是在心里与自己说:“做一个中国人,生活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怀抱里,是一种骄傲啊!”

我从小生活在南方,江南水乡的柔美造就了我现在温润的性格。记忆中的家乡离东海不远,青石板的小巷,青砖灰瓦的建筑,那些带着中国风的江南景象,为像我这样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人们提供了很多的写作灵感。把这些中国式的景色,用我们的汉字描绘出来,有着独特的味道。不知曾有多少外国学者就为这一瞥景、一段话慕名来到中国,他们用獨特的目光和视角记录了不少祖国的山川河流,写出许多与中国有关的游记,构成了现在具有中国印象的厚重典籍。

我很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美好时代,可以用自己的文字记录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更为之庆幸的是,我生活过的几个城市,都在黄河和长江的边上,大江大河穿越了祖国,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串联起来,让“龙的传人”这一字眼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在中国的很多一线城市,人们的生活节奏总是很快,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变化。和静谧的南方小镇相比,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快节奏飞跃式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喧嚣的城市里,人们每天都奔波在路上,透过这些城市的进步,世界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因为我们的这些大都市也逐渐跨入了世界一流城市行列。我喜欢行走在这些城市的街道上,看到那些外国人为中国的发展而感到惊叹的模样时,心里总是满满的自豪。

大学毕业后,我生活工作在青藏高原,久而久之,已经深深地扎根在这里。这里有伸手可触的蓝天白云,有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有不是海却胜似海的青海湖,有“中华水塔”之美誉的三江源,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青海小江南。这里被称为“国家公园”,是生态环境的引领者、捍卫者。习总书记来青海视察时曾经说:“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这片土地,这里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很荣幸生活在这里,并且成了家族里第三代青海人。

参加工作时,来到了富有青海小江南之美誉的贵德。初到这里,发现这里的梨花白,黄河清,高天蓝。那时候,贵德县城只有一条主街,虽简陋,但热闹、温馨。在这里,奔腾的黄河也许不想打破高原的静谧,河水流淌得很缓慢,像少女放慢了脚步,她那轻盈的步履没带起泥土的喧嚣,她那柔美的身躯优雅地穿道而过。我来到贵德县生活了10年,其间见证了贵德的发展,从当初的一条主干道到现在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镇;从牛羊、汽车并街混行到现在四通八达、车水马龙的柏油马路;从满城马脊梁房屋到现在的处处高楼大厦……

这一幕幕的发展我都看在眼里,铭记在心里。

语言文字之美

我喜欢读书,觉得中国的文字用中国的语言读出来,具有一种意境美、音韵美,那白纸黑字加上字正腔圆的语言渲染,总是会让人倍感亲切,其乐无穷。在当今科技发达,电子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生活里,我依旧享受“一本书、一杯茶、一种心境”的时光。我喜欢独处,在幽静的环境里翻阅着手中的书,大声地朗读每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佳作。喜欢那抑扬顿挫的语气,喜欢用耳朵去品味流畅的文字,喜欢用心去咀嚼书本中字词语句的情感表达。我认为汉字的美,就是那些用笔写作的人送给读书人的最好礼物。

我喜欢诗词歌赋,在我的心里,用白话文写出来的文章,总是不及古人用文言文或是诗词歌赋写出来的文章优美。就像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若是写成白话文“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似乎就少了一种情愫的表达。或许是这种太直白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我中意的,所以我的喜好有些偏执。今年以来,通过学习党史了解到,为了新中国和劳苦大众流血牺牲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大多会作诗填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除了行军打仗,在艰苦的环境里,只要有片刻的宁静,他们都会用诗词去表达对战友、对国家、对党的热爱,以及对亲人的眷顾,那些浪漫主义的激情总是溢于文字之中。这些文字流传了几十年,现在咀嚼起来仍然脍炙人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体会不到作者当初创作这些诗词时的意境,但不管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我们的下一代,多多少少都会唱上几句,多多少少也都记在了心里。我相信,它们会融入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我还喜欢方言,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每个地方的人们生活方式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习惯也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说着中国话,只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罢了。出去旅游时,每走到一个地方,首先吸引我的会是美食,其次就是语言,很多方言是祖先们留下来的遗产,也是现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留给后人的宝藏。就拿青海方言来说,听得久了,我也会说一些。青海地大物博,全省七个市州不足五十个县,每个县基本都有自己的方言,而且每个县不同的乡镇也有着不同的口音。就像贵德,在“三屯”地方生活的人,口音就和县城、尕让乡等地有着明显的区别。都说乡音乡愁,行走在外听到熟悉的声音就会倍感亲切。就像我,离开南方这么多年了,听见乡音的时候依旧觉得很亲切。这或许就是汉语的魅力,这是让各地区各民族了解对方,让世界了解我们的媒介。

地域文化之美

说到地域文化,唯有民俗和美食不可负。我在南方生活时,觉得米是生活中不可缺的主食,各种米在外婆的手里都会被变着花样做成好吃的。其中米糕就是代表。它具有“蒸蒸日上、步步高升”的寓意。每当家里办喜事或逢年过节,大家在走亲访友时都会拿上一两条米糕作为礼物,为亲朋好友送上祝福。

在青藏高原,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少不了面食。我来到贵德以后才见识到面食,面食的种类之多让人咋舌,炒面、蒸面、烩面、手擀面、臊子面、杂酱面、搅团、菜盒子……每种面食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我也在贵德学会了很多面食的做法,而我比较偏爱的就是面片和拉面,将无形的面通过自己的手变成片状或是条状,再配上可口的臊子,这不仅丰盛了家人的餐桌,调剂了个人的味蕾,还大大地满足了一个吃货的胃口。

贵德的历史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常听身边的老师给我们讲起贵德的故事,比如“龙脉的传说”“两神相会”“贵德十屯的由来和演变”等。每当站在玉皇阁上俯瞰贵德县城时,我似乎每一眼都能看到历史曾在这里留下的故事。清澈的黄河水如同水银般明媚闪耀,她更像一首长诗,带着韵律从西南方向流经县城,黄河南岸的中华福运轮在晨雾中轻轻转动,鸟儿飞过河边的树林,叫声清脆明亮,远处的青山被风的柔指划过,显出些许的婀娜,太阳从东边照在黄河大桥上,来往的车辆,行走的人们一切都成了我眼中的风景。

原载于《海南文学》2022年春季卷

猜你喜欢

生活
生活另一面
漫生活
爱生活,爱思考
社保让生活有底了
生活感悟
创意给生活带来了快乐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