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背景下供需匹配现状与提升路径*
——以浙江省舟山市新城为例
2022-06-23王玮楠
江 平,王玮楠,吕 苹
(1.舟山教育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2.杭州市滨江区奥体中心幼儿园,浙江 杭州 310051;3.浙江外国语学院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3)
教育是共同富裕建设的主要动力,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作为经济意义上回报率最高的学前教育,如何在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背景下,促进供需均衡,推进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回应群众的公平入园诉求,提前满足群众的入园期待,舟山市政府以舟山新城为示范点,探索创设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完善、推广,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初步成形,已覆盖舟山市全市。
一、学前教育供需均衡原理
供需均衡这个概念来自经济学领域,通过此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供需状况,为探索舟山市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的供需平衡提供思路。供需均衡是“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亚当·斯密《国富论》假设物品的供给价格保持固定,如果它的稀少性增加会导致它的价值减少。供需均衡是一种状态,是市场追求的理想目标,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均衡。如何衡量供需均衡,希克思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转化为一条经典的衡量模型,即IS-LM模型,强调将货币供给(M)与货币需求(L)形成的名义利率与实际生活中的投资(L)与储蓄(S)形成的实际利率进行比较,从而判断货币供求是否合理,并据此判断实际经济中供需是否均衡。
学前教育由于其强大的正向外部性特征,被多个国家证明为准公共产品,即是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或者有限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公共品供需均衡是指公共品以满足公共需求为目的的有效供给。学前教育供给,受学前教育需求、学前教育发展标准、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其他教育政策的影响,理论上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学前教育需求,区别于商品需求,其有效需求并非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动态变化,而是通过居民的行为选择和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来反映[1]151。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民众与公共部门的关系是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公共服务的目标就是追求民众满意。
二、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供给机制
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是指在已基本构建起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区域内,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下,根据不同的办园规模划定相应的服务区域,制订招生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招收符合一定条件的幼儿入园的制度。该制度旨在推进区域内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用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2]。
(一)政府托底,均衡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均衡幼儿园办园条件,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财政保障幼儿园。如此便于统筹协调,避免了政出多门、意见不统一等局面的出现。二是积极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以三轮行动计划为实施抓手,加快幼儿园新建、无证园取缔和薄弱幼儿园改造,提升低端幼儿园办园水平。三是探索多样化的公私合作办园模式。首先大力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按同级公办园生均培养成本的20%~40%购买服务。给予教育质量上的支持,提供教研帮扶、教师免费培训等服务,促进公办、民办幼儿园协同发展。其次,积极引入高端民办幼儿园,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四是托底促进质量均衡。在保障底部教育方面,建立三级定期抽检制度,实施限期评估并整改标准存在差距的幼儿园,提高区域内幼儿园保教质量与办园水平。
(二)规则公开,制定合理的幼儿园招生办法
制定相对合理的各幼儿园招生办法并提前公布是实施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的重点。一是认真摸清底数,按幼儿园的招生能力确定招生服务区范围。由幼儿园根据幼儿及家长的户籍、房产情况以及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园申请条件,制定分类分批招生办法。当前批次招生对象足额,后列对象不再招收;当前批次招生对象不足,后列对象根据招生办法再依次招收,直至招满为止。二是兼顾各方利益,保护特殊招生对象。小区业主子女列入“基本服务区”优先招生对象;对于因历史原因导致的特定招生对象可在一定期限内优先招生。三是主管教育局加强统筹协调,保证同一区域内的幼儿入园条件及招生办法基本一致。四是各幼儿园制定招生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通过在社区、幼儿园门口招贴公告以及微信、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强宣传,最大限度地让群众知晓招生办法并且从内心接受,从而让群众提前拥有入园预期,增加安全感,提高满意度。
(三)依规招生,稳步拓展服务区实施范围
公开透明且严格的招生办法是实施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的关键。一是按规定招生。严格按各幼儿园提前公布的招生办法招收新生,顶住压力,拒绝利用职权、关系择园。二是按程序操作。“服务区”内幼儿园招生统一按预约登记、公布预招收名单、查验资料、审核确认、正式录取等程序办理。确保招生过程公开、透明、公正。从具体实践看,办园条件均衡后,群众的择园意愿逐渐淡化,“就近入园”成为常态。在最先实施招生服务区的新城,机关干部子女集中到“新城幼儿园”的做法已不再实行;而新城幼儿园的名称变化,即由“新城机关幼儿园”到“新城中心幼儿园”再到目前的“新城幼儿园”,也反映了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的历史。经过市教育局所在区域的探索、实施、改进以及不断地总结与完善,服务区制度基本成型,也基本具备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范围条件。
三、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供需匹配模型
(一)指标要素
供需匹配反映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匹配程度,以及财政支持、招生机制、教育水平、办园现状等各维度与公众满意度之间的系统逻辑关系。政府提供学前教育供给的最终目标是满足辖区内居民的公共需求。然而,当需求表达不准确或者信息不完善,自上而下提供的供给模式会导致学前教育供给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1]152。满意度则能反映供给满足需求的有效程度,公众满意度越高,供需匹配效率越高,反之亦然。20世纪60年代,Cardozo把满意度的相关概念从社会学、心理学领域引入营销管理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引入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对公共部门进行评价,以提升供给质量、提高政府效能。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基于满意度理论,关注政府公共部门的供需匹配及绩效评价,以考察公共服务的活动结果[3]59-61[4]13-17[5]185-190。
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的供需匹配首先从管辖区居民的满意度出发,将居民接受教育服务后的实际感知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得出一种对教育服务能否满足自身需求的评价[6]59-66,以此映射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其次,幼儿的需求状况代表着成长中的需求是否被满足的状态,能直接体现教育质量,也是家长评价学前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7]63-73。调研3-6岁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费用满意度、择园满意度、师资满意度、教育满意度、保育满意度和幼儿总体需求,是检验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供给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8]7,也是提升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与效率供给的重要途径。
(二)模型建立
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综合供给水平是在对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加权形成的。首先,匹配模型假设人是理性的,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在相同匹配条件下,得到更多时需求也会呈相应的线性增长[9]1787-1796。相比较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定性分析匹配现状,建立多元线性方程分析供需能更准确地量化匹配情况。
为了求解多元线性方程,考虑使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于两个不同系统之间的某些因素来说,其随不同对象或时间而变化。灰色关联度是利用两者之前关联性大小的量度方法,表现了不同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者不同的程度,即灰色关联度模型可以建立并求解联系度看似不高参数之间的关系[10]121。
模型中设立两大类自变量,一类是要素Xi,另一类是联系要素之间的关联系数ri。首先对要素Xi={xi(1),xi(2),…,xi(n)}进行初始化,可由下式表示:
(1)
对式(1)进行均质化,可得:
(2)
式(2)进行区间化设置,可得:
(3)
需要对式(3)进行逆化设置,求得:
X″=1-xi(k),xi(k)∈[0,1],k=1,2,…,n
(4)
对式(4)进行倒数化,可得:
(5)
(6)
对参考序列进行处理可得:
(7)
求参考序列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可得:
(8)
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系数ri:
(9)
最终可建立如下的供需匹配模型:
(10)
式中r代表模型系数;X代表模型要素;i=1,2,…n。
四、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工具
实证研究采用的《3-6岁家长需求及满意度问卷》《幼儿成长需求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为1~5分。
1.量表编制
量表编制前期,研究者通过现场观察法了解供给实施现状,走访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共7所,访谈舟山市学前教育负责人2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需求信息,访谈对象3-6岁家长,共访谈12人。调研结束后,分析各类资料,并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及量表[11]10-12[12]14-15[13]63-67[14]26-27[15]100-103,编制《3-6岁家长需求及满意度问卷》《幼儿成长需求问卷》。
研究者根据方便抽样原则,发放《3-6岁家长需求及满意度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62份,问卷回收率83%;发放《幼儿成长需求问卷》128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回收率100%。
考虑幼儿的言语及思维局限性、幼儿需求的发展性及复杂性,调研幼儿需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幼儿问卷的填写包括以下步骤。在正式调研之前,研究者先向班级教师发放幼儿需求问卷,统一打分标准后,随机指定几名幼儿,要求教师根据问卷的相关内容观察被调研对象,在自然放松状态下,以儿童话的话语习惯询问幼儿需求,同时结合日常观察填写问卷。
2.量表信效度分析
《3-6岁家长需求及满意度问卷》的“满意度”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KMO>0.8,说明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表明p<0.01,达到显著水平,因素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费用满意度、择园满意度、教育满意度、保育满意度。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907。
《幼儿成长需求问卷》 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中,KMO>0.7,说明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形检验结果表明p<0.01,达到显著水平。探索性因素提取3个公因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幼儿的游戏活动需求、幼儿的探究创造需求、幼儿对归属和爱的需求。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819。
(二)研究结果
1.学前教育需满意度分析
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主要针对3-6岁的幼儿及家长提供服务,故统计3-6岁幼儿家长的满意度,即可大体反映家长对服务区制度的接纳程度与潜在需求。满意度基于费用、距离、保育、教育等多种因素计算得出[16]74-76。结果如表1所示,3-6岁幼儿家长满意度平均值为4.34,根据问卷中的五点计分换算为满意度达到86%。其中,家长最满意的是“幼儿园师资”,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孩子对教师的喜爱。根据调查结果,“孩子喜欢班级的教师”“对教师的整体工作情况”满意的均值为4.60、4.55,可见,师资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说明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对教育需求的满足度高。
表1 3-6岁幼儿家长满意度
2.学前教育多样性需求分析
第一,多数家长的择园类型为普惠性幼儿园。调查结果表明,53.8%的3-6岁家长倾向选择公办幼儿园,35.3%家长的择园意向是非营利民办园,仅有6.8%的家长选择营利性民办园。其原因在于,舟山市新区的公办普惠园已经成为家长心目中“质优价廉”“公平有保障”的代名词。一是舟山市新城公办园的收费低廉,省一级幼儿园收费600~750元/月、省二级幼儿园收费500~650元/月,省三级幼儿园收费400~550元/月。二是舟山市政府通过“被动监督”和“主动评级”促进幼儿园的质量改进,同时,采取无证园取缔和薄弱园改造等措施,整体抬高学前教育底部。
第二,家长支付学前教育成本能力存在差异,但多数高于目前公办园收费水平。目前,舟山市公办园最高收费不超过750元/月。被调查的家长均表示愿意承担服务成本。但是,不同家庭愿意承担的服务费用类型存在差异。影响家长承担费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幼儿班级段、父母亲学历、父母亲职业和家庭年收入。择园倾向为公办幼儿园及非营利性民办园的家长中,认为可承担的幼儿园合理月收费为800~1 200元,占总人数的34.7%;认为每月合理的保教费1 200元以上的家长,占比20.4%。择园倾向为公办幼儿园及非营利性民办园的0-3岁家长中,认为可承担的幼儿园合理月收费为800~1 200元,占总人数的56.8%;认为每月合理的保教费1 200元以上的家长,占比8.0%。可见,大部分家长能够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费用高于目前公办园的费用。
第三,高学历家长的教育需求更加个性化。高学历家长主要是指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父母。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主要包括凸显自我的教育内容、方兴未艾的社区教育以及建立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平台。高学历母亲在幼儿的个性化教育、生殖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精细动作训练、思维训练等方面的需求更高,也更希望社区能承担更多的教育功能。
第四,幼儿成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如表2所示,幼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教育需求、保育需求、游戏与交往的需求均值分别是3.50、4.04、4.03。
表2 幼儿成长需求
3.基于满意度的供需匹配情况分析
将不同性质幼儿园的需求主体评价均值作为参考序列,六个主要指标作为比较因素序列,详见表3:
表3 学前教育供需模型的各项指标均值
使用MATLAB软件根据上文中模型建立的分解步骤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从而计算出各影响指标的关联度,结果详见表4:
表4 各指标的关联度
Y=0.41X1+0.42X2+0.37X3+0.38X4+0.37X5+0.42X6
(11)
Y值越小,说明学前教育供需匹配度越低;Y值越大,说明供需匹配度越高。将表3的各项均值代入模型计算得知:公办园供需匹配为10.2,营利性民办园供需匹配度为9.6,非营利性民办园供需匹配度为9.9,总供需匹配度Y=29.7;除以6个指标后得出Y=4.95,供需匹配度高,说明舟山市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的供给效率高,有效满足了居民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后续继续提升匹配度的思路旨在满足所在辖区居民的差异化需求。
五、提升学前教育招生服务区制度下供需匹配的政策建议
(一)在家庭支付能力基础上适度提高公办园收费,均衡政府投入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论可追溯到D.布鲁斯·约翰斯通(D.Bruce Johnstone)提出的高等教育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能够满足多个利益共同体(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的需求”[17]15-19。根据约翰斯通“谁收益、谁承担”的原则,学前教育不仅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人才,还能够使作为“投资方”的家庭受益,由此看来,学前教育成本理应由政府、社会、幼儿园及家庭四方共同承担[18]50-53。根据舟山市近几年政府成本分担现状,公办园生均投入已达生均培养成本的100%,而按同级公办幼儿园生均培养成本的20%~40%购买普惠性民办园服务[19]13-18。普惠性民办园与公办园虽然性质不同,但对社会的作用相同,同属于“人人享有、普惠优质”的园所,且普惠性民办园以社会力量办园、管园,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压力[20]1-8。因此,在不损伤学前教育公益性的同时,适度提高公办园最高750元/月的收费标准,倾斜政府财政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力度,促进资源合理分配,是提升学前教育供需匹配度的重点。
(二)提升以教师队伍为核心的供给质量,积极关注个性需求
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21]31-40。提升以教师队伍为核心的供给质量策略如下:一是设置最低准入门槛,吸引高层次人才流入。在芬兰,考取教师资格证且具备硕士学历的教师才能够进入教师队伍,且芬兰对教师学校数量严格控制,从根源上对教师素质进行把关[21]26-30,145。需严格把控“大专”学历的门槛,统一园所教师资格证准入标准。通过高福利和高收入吸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流入幼儿园。二是建立健全教师工资与福利制度[22]33-37。这既需要从政府层面设置幼儿教师专项补贴,从公共财政中专门设置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奖励教学能力强、师德素质高的教师,对在编和非编教师一视同仁,提升教师积极性,还需要提高非编教师、公办性质园与普惠性民办园教师的工资待遇,逐步实现同工同酬[23]49-58。
(三)推动社区学前教育一体化,有效满足焦点性需求
焦点性需求是幼儿、家庭、社会等供需双方问题聚焦、多重焦虑叠加的产物[24]64-68,如舟山新城家长的育儿需求、接送需求等。构建社区学前教育一体化[25]13-14是满足此类需求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加强社区、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整合社区资源,营造和谐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并实现整体之和大于部分的功能。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建立依托社区、深入家庭的社区服务网络。家庭是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生活经验浸润进幼儿的生活中,为个体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尊重个体及家庭的教育选择权,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在学前教育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为家庭(包括家庭及儿童)的自主平等的参与权,即家庭和儿童自主参与社区服务的整个过程[26]27-34。社区教育机构应充分了解家长及幼儿的需求及意愿,为家长及幼儿提供多种感兴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家长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形成积极互动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27]。二是依托当地社区、幼儿园、早教等机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家长现实需求探索灵活的服务[28]145-148,155,以幼儿园或者社区空闲地为场地,设立灵活的学前教育服务时间,组织专业人员开设育儿课程。三是建立社区联动的互联网+育儿平台[29]55-57。充分利用社区公众号的资源,开设“育儿专栏”“在线问答”等栏目,社区还可在专栏处发布科学育儿文章、收集半年内家长最感兴趣的若干问题,邀请专家学者或者专业幼儿教师录制视频解答家长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