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潞安府城隍庙脊刹艺术

2022-06-23江林倩

艺术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龙首戏楼城隍庙

□江林倩

(江林倩/山西大学)

脊刹是位于中国古建筑屋顶最高的正脊中间的装饰物,属于脊饰的一种。其样式丰富,造型美观,寓意吉祥。脊刹装饰艺术的设计与建造绝不仅是从美学和实用角度出发,而是有含义更为深刻的目的——民众最主要的精神层面文化的展现。

潞安府城隍庙的脊刹装饰始于元代,后经由明清时期的扩建与重修,其脊刹造型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相对创新的发展,整座庙院的脊刹装饰融合了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建筑特色。笔者通过研究各个建筑不同的脊刹造型艺术,窥见元、明、清时期人们对脊刹装饰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探究潞安府城隍庙脊刹装饰艺术的审美流变及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

一、潞安府城隍庙脊刹的造型艺术分析

(一)元代中大殿脊刹

中大殿的正脊脊刹为狮驮葫芦状(如图1),脊刹底部为相背而望的两只龙首。两只龙首造型一致,口部大张,上下颌各有三颗獠牙,上颌獠牙比下颌獠牙形状更加粗壮有力;眼睛怒睁,眼球凸显,黑白分明,凝目正视前方;鬃毛为卷曲状,呈因迎风摇曳进而向后的动势;龙首腮帮圆润饱满,向外鼓起,颇有吞脊之势,雄武霸气。两只龙首中间有一人物立像,回首看向远方,神态雍容娴雅,悠然自得;整个人物呈静态,与两侧雄壮激昂的龙首对比强烈。龙首与人物复合为脊刹底座,底座顶端呈人字形屋脊状,人字形屋脊正中上方立有青狮一尊,青狮站立,回首转向左后方,怒目狰狞而视;嘴巴呈龇牙狂吼状,威猛慑人。青狮背部驮有葫芦,瓶身上小下大,共由三个圆球串联组成,稳重大气。整个脊刹为复合形态,龙首与青狮皆呈愤怒神态,给人以威慑感。

图1 潞安府城隍庙中大殿脊刹(图片来源:自摄)

(二)明代玄鉴楼脊刹

玄鉴楼脊刹造型与中大殿脊刹相似,脊刹底座为两龙首相背而望,龙首中间有一雕刻人物形象。龙首昂扬,眼球突出,目视上方,鼻端上皱凸显,腮帮鼓起,嘴巴大张露出獠牙;鬃毛由外向内卷曲,威风凛凛。龙首中间的人物作手舞足蹈状,表情兴高采烈,与中大殿脊刹的人物动作形成强烈对比。脊刹上方形象为狮驮葫芦,狮子持站立状,体格雄浑,尾巴卷曲上翘;头宽大而浑圆,昂首挺胸,目视上前方,口部大张,神气活现,憨态可掬。葫芦形体优美,浑然天成;玄鉴楼的整个脊刹造型充满欢快气息(如图2)。两只龙首、人物与狮子眼睛都看向上前方,带有惊喜的意味,反映出人们积极乐观的心态。

图2 潞安府城隍庙玄鉴楼脊刹(图片来源:自摄)

(三)明代戏楼脊刹

戏楼正脊脊刹基座有一字牌,字牌中书“大明嘉靖岁次乙卯”,右侧刻“戊子月大吉”“丙辰造重修”。字牌四周雕刻云纹图案,轻盈柔美,底端刻有五瓣莲花样式承托字牌;字牌两侧各为一龙首,龙首与前面所述一致,相背而望,腮帮圆鼓,眼球凸显,目视上前方,呈吞脊之势。脊刹底座上方为狮驮葫芦形态,此狮釉色翠绿,回首看向背部上方葫芦,呈站立嘶吼状,雕琢质朴;葫芦较中大殿与玄鉴楼的比例要小,三个球体串联组成,且三个球体体积相似,小巧玲珑,精致美妙(如图3)。

图3 潞安府城隍庙戏楼脊刹(图片来源:自摄)

(四)明代寝宫脊刹

寝宫脊刹为楼阁类型,脊刹底座同为两龙首相背而望,位于底座之上的为重檐两层式阁楼。龙首造型与前面所述几个相似,但不同在于,此龙首口部上颌高出屋脊,呈包围状,嘴巴动作夸张,气势十足;且龙首口部下方各雕刻有菊花形状,秀丽淡雅,傲然挺立在龙首口部下方,象征正直不屈与高雅纯洁。楼阁屋顶有瓦楞纹装饰,檐下斗拱承托,飞檐出翘;楼阁一层开辟三门,圆拱形,中间正门开阔高大,两旁偏门略小,二层一券门,有楹联雕刻,精致小巧(如图4)。

图4 潞安府城隍庙寝殿脊刹(图片来源:自摄)

(五)清代山门脊刹

山门也就是城隍庙的正大门,山门脊刹同寝宫脊刹为楼阁状。中间楼阁底座是雕刻盘曲龙纹的琉璃方砖,龙身屈曲回绕,龙首口部大张似在鸣吟,飞扬劲健,栩栩如生;楼阁共两层,面阔三间,廊外檐柱共四颗,柱础为覆盆状,简洁大方;檐下饰有斗拱构件,檐角飞翘,轻盈美观;楼阁上方立有狮驮龙珠形象,龙珠巨大且四周覆有火焰纹,狮子正视前方,鬈发迎风飘扬,很是飘逸;楼阁两侧各有一龙首相背而望,上唇上卷,口露利牙,吐出下卷的长舌,气势磅礴(如图5)。

图5 潞安府城隍庙山门脊刹(图片来源:自摄)

二、潞安府城隍庙脊刹造型元素分析

(一)狮子造型艺术

在潞安府城隍庙正脊脊刹造型中,除了寝宫脊刹无狮子造型外,其余皆有狮子形象。但狮子形态不一,各具特色。元代中大殿的狮子整体造型厚重敦实,身体雄壮,气势凶猛,鬈发密而卷。明代玄鉴楼、戏楼脊刹的狮子造型灵动轻盈,头大身长,四肢肌肉线条写实,毛发清晰,尾巴向上飘扬为火焰状,较元代狮子造型写实性强,且鬈发少而短。清代山门脊刹的狮子造型比例大于元明时期,头大身短,体格健壮,整体较笨重,无威猛之势,灵动感不强。总体而言,潞安府城隍庙脊刹中的狮子形象,元代凶猛,明清时则较为温顺。

(二)葫芦造型艺术

潞安府城隍庙中大殿、玄鉴楼、戏楼的脊刹中皆有葫芦形象,元代中大殿的葫芦造型瓶身共由三个球体组成,与瓶盖连接处的梯形部位有均匀小孔装饰,颈部修长,线条自然流畅,庄重沉静。明代玄鉴楼葫芦造型的独特之处在于瓶身底部有七层螺旋纹支撑,上大下小,呈倒三角形状,瓶身共由两个球体串联组成,瓶盖由莲花花瓣承托,颈部有竖纹装饰,整体造型趣味横生,雅致脱俗。明代戏楼的葫芦造型同玄鉴楼葫芦相似,瓶身底部皆有承托物,但比例较小,葫芦瓶身底部的承托物为福袋形象,“袋”谐音“代”,有代代有福、福延后代之意。潞安府城隍庙脊刹中的葫芦造型,元代较明代体积大,造型简洁,浑然天成,明代的葫芦造型装饰则更加精美轻盈。

(三)龙首造型艺术

潞安府城隍庙的脊刹底座都是两龙首相背而望,呈吞脊之势。元代中大殿龙首鬈发茂密,样式繁多,有卷曲状、长条状、炸裂状,层次丰富;明代玄鉴楼、戏楼与寝宫龙首造型相似,鬈发较元代中大殿龙首少而短,皆为卷曲状;清代山门龙首鬈发较明代更少,更显单薄。由此可见,元代龙首造型鬈发长而厚,明代次之,清代鬈发则短而疏。

中大殿龙首所露上下颌牙齿各三颗,上颌牙齿粗壮且向外延伸,下颌牙齿尖细,向上伸展;玄鉴楼、戏楼、寝宫的龙首獠牙样式一致,但大小、数量不同,玄鉴楼龙首獠牙有损毁,但依稀可知共七颗,上四下三,獠牙尖端较中大殿平缓;戏楼龙首獠牙形状与玄鉴楼一致,但其龙首獠牙上下颌各三颗;寝宫龙首獠牙上四下三,形状较玄鉴楼、戏楼龙首更扁平,立体感不如前两者,但玄鉴楼、戏楼、寝宫的龙首牙齿根部都有短竖纹装饰;山门龙首牙齿线条弯曲弧度较大,走势向内,根部为长弧线形竖纹装饰;元代龙首所露牙齿形状粗壮尖长,且向外延伸,颇有攻击性;明代龙首牙齿顶端较缓向外延伸,威猛之势减弱;清代龙首牙齿虽尖锐但向内卷曲,无震慑性。

从脊刹的整体形态来看,元代中大殿的脊刹装饰厚重精致,层次丰富,体积感十足,庄重严肃;明代玄鉴楼、戏楼与寝宫的脊刹装饰灵活轻盈,精巧雅致,明朗绚烂;清代山门的脊刹装饰繁复,规整细密,稚拙笨重,流畅有力。

三、潞安府城隍庙脊刹的文化意蕴

(一)狮驮葫芦

狮子被视为勇气、正义之化身,可纳福迎祥瑞,寓意吉祥。在民间文化理念中,谐音是最为常用的,即“以声托事”。葫芦谐音“福禄”,可守财聚富,趋吉避凶;葫芦内多籽,用以象征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且葫芦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狮子与葫芦结合的形象——狮驮葫芦,寓意纳福辟邪,富贵吉祥,象征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城隍庙类属于道教建筑,脊刹装饰中重复选用狮驮葫芦形象,无疑是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

(二)楼阁

将楼阁作为脊刹的题材,源于道家学说。道家认为,道术修炼完成后可登仙,从此便可长生不死。民间的老百姓将仙人居住的地方称为仙阁。但世人皆不知仙阁何貌,工匠们只好以现实生活中的楼阁样式为参考,加以想象,设计铸造。仙阁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仙人生活的羡慕与神往,作为建筑装饰,有登临仙阁之寓意。

(三)龙

我国数千年来一直将“龙”作为信仰崇拜的神物,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权威和尊贵。中国古代帝王借助“龙”树立威信,自比为“真龙天子”,以此来维护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民间文化理念中,“龙”的形象经常与水关联,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粮食的丰收与雨水的滋润密不可分,所以“龙”形象的寓意中包含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幸福。潞安府城隍庙脊刹艺术中皆有龙的形象,不仅起到美观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庙宇特有的庄重肃穆的威严感,也反映出人们对“龙”的崇敬与热爱。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潞安府城隍庙建筑的脊刹装饰元素有龙、狮、葫芦、楼阁、字牌、菊花、龙珠,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组合,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我国城隍信仰文化源远流长,它透过时空的云烟,凝眸历史岁月的沧桑巨变,至今仍然活跃在民众的心中。城隍庙是承载信仰的物质载体,而依附建筑之上的装饰物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理念与民俗精神的代表。它们在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中,默默担负着民众赋予它们的美好希冀,传达着民众真诚而质朴的愿景,与其所依附的建筑共同默默守护着民众内心深处的祈望。

猜你喜欢

龙首戏楼城隍庙
美育之窗
平遥城隍庙,中秋之月
逛镇江城隍庙街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
合肥 城隍庙二楼小吃街歇业
龙首洞
介休城内五岳庙及山门戏楼考略
修武一斗水关帝庙戏楼及其碑刻考述
四川屏山县禹帝宫会馆戏楼及戏雕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