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城融合理念在生态敏感区综合交通枢纽的应用研究

2022-06-23孟小伟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22年5期

孟小伟

【摘要】在高速铁路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铁路客站与城市发展、生态融合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在生态保护及治理的前提下,研究站城一体的开发尺度及维度,实现片区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昆明西客站综合枢纽项目为依托,采用生态优先、站城融合的理念,以站、城、产、景一体规划为出发点,从以生态融合为引领、景城融合为补充、空间融合为导向、交通融合为核心、产城和功能融合为支撑的五大层面构建站城融合技术框架,采用绿色共享理念打造会呼吸的风景候车厅、建设便捷换乘的城市中的车站等方法,实现枢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站城融合;生态敏感区;综合交通枢纽;昆明西客站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4.019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客站的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的建设需求越来越凸显。铁路客站与城市融合发展形成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城市新中心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站城融合是以满足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和都市经济圈的发展为出发点,将换乘衔接等交通功能与商业、办公、休闲等城市功能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1] [2],能够满足铁路枢纽、公路枢纽、城市轨道、城市公交、城市功能五位一体的要求,并通过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并置实现推动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

发改委于2018年发布《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站城一体融合发展”、“推动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有机协调”,国内许多大城市相继出现了深圳西丽站、广州白云站、杭州西站、重庆沙坪坝等站城一体化的探索实践。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已成为全世界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尤其是在山水格局优势的生态敏感区域,如何寻求站城一体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将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同步共振,对脆弱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保护及修复,探索站城融合及城市发展的生态化策略[3],国内外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昆明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探讨其在站城融合方面的应用策略及技术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毗邻生态保护区的旧城改造站城一体化设计提供借鉴。

1、基地认知与项目解读

1.1 项目背景

昆明是國家六大交通枢纽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民族和谐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西客站作为昆明铁路枢纽 “三主一辅”客运系统格局的重要节点之一,以普速客车为主辐射滇西和成都方向,承办大理、玉溪方向城际动车;成都、攀枝花方向中长途动车以及渝昆、沪昆、云桂高铁往滇西地区通过动车作业。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昆明西站的规划建设,将极大增强昆明的城市竞争力,提升昆明西站片区的城市空间形象,探索昆明交通枢纽与城市一体建设新模式。

1.2 基地特征

西客站片区位于昆明主城西侧,滇池西岸,西邻西山、东临滇池,北邻城市建设区域,南接西山风景区,该片区位于昆明老城核心边缘,作为昆明西部“快—高”转换的承载空间,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是承载滇中新区(小哨、安宁)两翼联动发展的重要空间。

片区两侧被山体及滇池包裹,处于生态敏感区域,生态本底资源丰富,交通资源集聚。基地内部用地为老旧小区、新建小区、老工业厂房、汽车销售中心、二手车交易市场原铁路线及编组站等,内部环境较为杂乱,片区整体形象一般。

区域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山水之间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而多条向西要道在带来交通优势的同时,也割裂了城市肌理,造成城市形态破碎。项目借助西站建设契机进行城市更新及站城一体设计,以推动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4]。城市设计范围共8300亩,需要对西站枢纽片区交通集疏运系统、生态景观系统、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进行整体研究;站城一体化控制区主要包括包含西站枢纽核心区、整备场区及区间三部分,共113.35公顷。

1.3 价值与愿景

作为打造国际性综合枢纽的重要举措,西客站站城一体化项目将促进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发展,采用3D(EOD、TOD、HOD)理念以城市设计引导空间布局,以综合交通进行功能分区,以产业提升赋能站城一体。

EOD:发挥环境本底特征,延续城市空间印记,发挥生态本底特征,重塑昆明山水城关系的空间载体,演绎山水城市新篇章,形成山水交融的立体花园城市。

TOD:依托西站交通枢纽,引入安宁线、R3线与既有3号线形成三线五站的轨道交通体系,优化米轨,引入水上巴士、地面公交、西部长途客运站集聚出租车、网约车及社会车,构建多轨融合的枢纽魅力新城。

HOD:以文旅、康养为核心,构建“2+1+3”产业发展体系,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理性分析开发潜力,打造“展、游、购、娱”产城一体的城市活力中心。

2、站城融合策略在昆明西客站中的应用

项目所在地昆明自古以来形成了“山三一水”的独特格局,依托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形成大旅游为引领,大智造为主导,大健康产业为核心,大经贸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渐发展,原本的山水格局断裂、城市交通、功能混乱,使得城市活力断层严重。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下,本项目以生态优先、站城融合为理念,进行站、城、产、景一体规划,提出以生态融合为引领、景城融合为补充、空间融合为导向、交通融合为核心、产城和功能融合为支撑的五大具体融合策略。通过绿色共享的站房建筑设计、开放融合的景观系统等生态策略、结合慢行系统、产业定位、智慧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全方位的枢纽工程与城市功能的高度融合(图7),构建规划“三横三纵,四区双芯环海”的城市新空间格局(图8)。

2.1生态融合

2.1.1 体现项目缝合功能,提高海绵城市韧性

昆明西客站作为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更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明西客站枢纽项目旨在以生态为触媒,构建快慢有序、层级清晰的立体智慧交通体系、修复城市破碎的山水自然结构、活化城市的公共界面、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的绿色产业经济,打造更自然、更人性、更协调、更智慧的都市。在宏观尺度上通过轨道上盖绿化的设计,将南北向原本割裂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联动起来,并且以枢纽为锚点,营造独一无二绿色高线公园,成为缝合人与自然的生态轴;通过整合项目周边用地情况以及构建多层次的绿色步行系统,打造核心区内绿轴—公园—生态花园的多层次绿地景观;通过透水铺装、下凹绿地、调蓄水池、雨水花园等具体措施实现对于雨洪的调节,达到下渗40%、循环利用32%、外排受纳水体28%的目标,提高海绵城市韧性。通过这些生态措施,有效修复环境绿色网络、优化绿色步行系统,打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智慧生态西站(图9)。

2.1.2 体现山水格局优势,突出景城融合

项目突出场地的山水生态优势,突出景城融合,立意“山海花城”(图10、图11、图12):(1)根据明代龟蛇相交图可知,历史上昆明就存在山、水、城串联的城市设计。尊重历史城市山水交融的现状基底,植入南北生态廊道,基于轨道站点分布,植入的东西向生态廊道,通过廊道串联山、海、站、城,促使山、水、站、城形成 “三横一纵双芯环海”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即三横:创享生态走廊、城市活力走廊、城市配套走廊和一纵:城市韧性活力带构建多条生态通廊,修复城市破碎的生态环境,加强山海交融;(2)利用铁路盖上空间形成空中活力中轴,链接西站,拉结城市轴网,将原本被国铁轨道割裂的城市空间缝合成为生态纽带;(3)以“碧鸡”、“春城”为意向,塑造特色地域景观,打造城景融合;(4)根据《环滇池空间形态与城市天际线控制规划》控制建筑高度,打造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疏密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2.1.3 空间营造立体集约,体现共享、流动与融合

在空间营造方面,以城市为背景,让生态呼吸,城市空间塑造以立体集约模式为导向,从而实现“连接·渗透·融合”的空间理想。(1)多空间混合,立体化空间模型,促发活动创造力;(2)“空间共有”,塑造一体化立体流动的公共空间;(3)竖向衍生,营造无界共享的交流空间;第四,竖向叠合,横向渗透,实现多层面特色公共空间(图13)。

2.2交通融合

既有交通以南北过境为主,东西联系薄弱,交通能力紧张。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和站城融合理念与TOD思想,在交通组织上昆明西客站采用公共轨道交通为先、打造慢行系统的方式进行交通的融合,总体构建快慢有序、功能完备、层级清晰的立体智慧综合交通体系。在空间组织上增设站点、强化枢纽与新开发用地之间的规模、用地联系,缩减轨道车站到开发建筑的距离,并且打造竖向连接的多复合交通网络,建立地下空间与轨道无缝衔接、高效便利的枢纽空间。

(1)交通方案从宏观区域入手,规划第二通道,协同城市高快路网,分流过境交通;(2)优化西三环线位,碧鸡路增设辅道,提升路网承载能力,实现西站枢纽快速进出;(3)优化轨道交通线站位、米轨铁路线位,引入水上公交,建立轨交优先的多元集疏运系统(图14);(4)多轨融合全域TOD,强化枢纽带动一体化区域。规划范围内每个地块都在轨道站点500米覆盖范围内。(5)基于TOD 开发理论和步行友好的城市理念,以枢纽为核心、结合城市主要节点布局全域地上、地面、地下多层次互连互通的慢行网络,倡导步行、慢跑、骑行等低碳、健康的绿色出行方式,加强各片区与轨道站点的交通联系以及其内部的功能联系,激发街区活力。形成以昆明西站为核心的枢纽占城融合+滨草海片区级TOD“双芯”以及多个社区级TOD联动的体系[6](图15)。

2.3产城融合及功能融合

目前区域范围内住宅较多,城市配套欠缺,产业能级低,带动力弱,上位规划对片区指导不足,产城融合程度低。(1)以文旅、康养为核心,构建“2+1+3”产业发展体系,健康赋能,打造区域“医-养-健”健康产业高地,建设春城山水活力中心;(2)以西站枢纽和轨交站点为基础建立西站枢纽活力核心和区域商业核心。强调步行可达、空间渗透、功能复合;(3)圈层化布局商、展、产、住、行以及配套服务等综合功能。(图16)

3、枢纽核心区生态措施与创新设计

西站枢纽核心区是未来带动昆明市发展的全新城市节点。我们以站兴城,建设环草海带的“枢纽都芯”:通过振翅翱翔的樞纽综合体,连通山—水—站—城,形成多维引爆点,为城市注入强劲动力(图17)。核心区设计理念为与生态环境共生,与城市活力共舞,打造无限未来TOD国际生态新城的悬浮城市绿岛。

3.1基于生态优先的核心区功能分区

西客站枢纽核心区工程分为铁路车站及相关工程、综合交通配套和站城融合开发等:(1)铁路相关工程包括站房、铁路生产生活设施、铁路配套停车场、站场和区间上盖平台等;(2)综合交通配套工程包括城市通廊、轨道交通、公交、西部客运站、出租车和社会车等;(3)站城融合开发包括东西广场地上和地下空间开发、站区盖上和地下结合开发等。

站城一体、交通融合以枢纽为核心,周边分布地铁、米轨,形成多轨融合的城市交通体系,并在枢纽东侧设置水上巴士,连接水运通道,发挥枢纽紧临草海的地域特色,打造昆明旅游新名片。周边开发地块与枢纽紧密结合,最终实现多种类、多维度的公共交通与开发紧密结合的TOD理念。对枢纽及轨交站点为核心进行高密度开发,向四周辐射,结合上盖公园,在东西轴线形成西高东低、观山望海、连续完整的城市界面时间空间融合。各区功能业态丰富并各有侧重主题,西区以精英商务为主题,中区为枢纽生活区,东区则侧重旅游集散功能,并在水平及垂直方向混以文化、体育、会展、商贸、休闲服务等多种城市功能,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功能融合(图18)。

3.2核心区的创新设计

3.2.1 站城融合,生态优先

昆明西站核心区方案仍然秉承站城融合、生态优先的整体设计理念。枢纽区围绕中心站房,建筑组团沿四角方向拔地而起、错落布置——顺延山海轴线,建筑组团由高向低铺展,形成了沿草海岸、碧鸡路、春雨路、逐级升高的天际线形态,以此仿生形态来回应山水之间的自然环境,与所处的地域相融,并且融合绿色廊道、上盖绿地、生态公园、滨水空间等等措施打造城市生态新中心,充分实现生态理念下的站城融合。

3.2.2 国内首个“绿色共享”的风景候车厅

景城融合,风景候车厅:将传统的室内候车及旅服空间融入怡人的自然环境中。一方面在候客厅的空间布置上增设半室外候车厅:将传统的全封闭室内候车空间面积缩小,部分空间释放成为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半室外候车厅。另一方面优化候车厅的植物环境,半室外风景候车厅在室内外均种植大片云南当地植物,更全面的打造具有昆明特色的高铁站形式。室内候车厅以传统候车空间为主,以绿化点缀。半室外候车空间以景观绿化、景观座椅及配套服务为主,为旅客提供更多样的候车服务(图19)。

站在景里,人在景中:通过多层交互平台空间设置生态绿廊,通过以“点、线、面”的构筑昆明西客站城市规划的慢行系统。从交汇处、交通出入口、自行车、人行道服务站点至绿色出行路线、主园路分布都将满足整体城市的通达性,营造宜人的弹性空间(下图19)。

3.2.3 空间融合——城市中的车站

核心区在地下、地面、空中等多标高,通过步行系统在多界面紧密联系城市。站与城功能相互流动、立体集约。站前广场和核心区城市功能结合,围绕枢纽人流动线布置开发空间。(1)在东侧利用两条地铁引入形成交通中心,连接车站和主要的城市开发去形成站城融合的核心。(2)在东西广场结合地下空间在解决交通换乘空间的基础上布置商业开发,和核心区四角的开发主体融为一体。体现城市中的车站。枢纽功能以更人性的尺度完全融入城市之中,核心区在地下、地面、空中等多标高,通过步行系统在多界面紧密联系城市,站与城功能相互流动、立体集约,塑造“没有广场的车站”。

3.2.4高效便捷的线下快速进站及候车系统

经数据统计,核心区各种交通方式到达率分别为:轨道交通 50%、机动车 30%、公交大巴 20%、步行等其它方式 3%,其中轨道交通到达人数最多。构筑多元立体,快慢分离的站城交通体系:(1)在地下设置快速进站及候车系统,可以实现迅速分流与疏散[7](图21)。(2)采用安检互信模式,提高国铁,米轨与地铁之间的换乘效率,旨在打造站城新标杆,活力新中心。(3)从快速路设置专用匝道连接高架层腰部进站和地下出站交通体系。东西开发地块相对完整,进出站交通从开发地块外围通过,中部地面交通留给开发,车站快速车辆进出体系与地面城市开发交通分离,避免相互干扰。(图22)

结语:

昆明西客站枢纽位于昆明与滇西各城的交通咽喉,生态资源优势的同时需通过退距规避生态敏感脆弱区域,在城市互联互通,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背景下,借助昆明西站枢纽的再生与优质的生态资源及交通优势,昆明西客站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商旅+会展”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以生态、交通、文化、产业价值提升为导向,努力打造为生态 TOD 站城融合的示范项目。

参考文献:

[1]徐建刚等.智慧城市规划方法—适应性视角下的空间分析模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2]戈峰.现代生态学—生命科学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董斌杰,李田生,張国强,马文俊.铁路枢纽综合开发实践经验与反思——以重庆沙坪坝站为例[J].铁道标准设计,2021,65(03):137-142+148.

[4]丁金胜.中国高铁与城市融合发展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6):198-200.

[5]邓荟.基于站城融合模式的大型铁路客站选址适应性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9.

[6]戚广平,陆志明.以站城融合为导向的铁路枢纽交通换乘模式研究[J].城市建筑,2021,18(16):196-198.

[7]马昌.佛山西站“站城融合”一体化设计探索[J].铁道建筑技术,2020(10):70-74.

[8]户佐安,翁雨琳,袁涛,薛锋.站城融合背景下铁路客运站选址优化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21,19(03):42-50.

注:文中插图全部引自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编写的《昆明西客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建筑概念设计》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