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幸福教育”培养“五优学子”

2022-06-23蔡亚璇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5期
关键词:幸福教育国学足球

蔡亚璇

2014年9月,福建省石狮市第五实验小学在宝盖山下的幸福新城诞生了。榕树,是学校的精神之树;古井,是学校的文化之源。由它们而始,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福建省石狮市第五实验小学以“幸福教育”为志,确立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

学校的幸福教育,面向学生可归纳为——强健吾体魄、文明吾精神、养正吾习惯、博大吾智慧、激发吾创造五大内容。强健吾体魄,让健身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文明吾精神,让美德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准则;养正吾习惯,让文明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博大吾智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动力;激发吾创造,让创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特质。由此,学校把“五优学子——强、正、雅、智、新”确定为培养目标。学校要成就“五优学子”,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渊博的知识、探索的兴趣,在学习与生活中,每一天都悦纳自己、激励自己、成就自己,每一天都享受尊重、收获和幸福。

在“幸福教育”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办学八年来,我校通过多种途径、多角度对“幸福教育”的理念进行深度论证,立足校情、学情,创建孕育幸福基因的教育,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彰显“幸福教育”的“形”与“韵”。

一、以校园足球的开展为载体,凸显“强”

在全面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我校以校园足球的开展为载体,凸显“强”——强健之体魄,阳光之心态。

(一)创设氛围,打造不可或缺的土壤和条件

学校建有标准的足球场,并在足球场周围立有足球雕塑,在教学楼双楼梯以“足球主题绘画”“我与足球书法比赛”“我与足球主题摄影”等相关作品为素材创设浓郁的基于校本的足球环境文化。

(二)游戏融入,激发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兴趣

我们将游戏融入足球课教学、足球大课间、足球系列活动等校园足球的各个方面中,调动学生对足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玩足球、踢足球的兴趣。

(三)全面普及,夯实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基础

通过设置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每周一节的足球课、大课间足球活动、“我与足球”书法比赛、“我与足球”主题摄影比赛、低年级足球趣味运动会、中高年级班级足球联赛等活动,全面普及足球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足球的魅力,体验运动的快乐,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規则意识,锻炼学生的坚强品格。

(四)科学训练,提高学生足球技术水平

通过招聘足球专业体育教师和外聘专业足球教练的形式,保证足球教师的专业教授能力,确保足球校队正常的训练和水平提升。与此同时,采用“引进‘足球俱乐部’进校园”的形式,给校足球队提供更专业、更高层次的训练,加强校级之间的交流与比赛,提高我校足球校队的水平。

二、以国学启蒙教育为载体,凸显“正”

基于幸福教育的精神实质,我们依托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愿景,找准了新的文化生长点,深切地意识到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有很大的必要性。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让“五小”学子将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中。因此,我们充分挖掘国学文化元素,确立“传承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的学校文化建设主题,开展国学特色教育。

(一)找准定位

在众多的教材中,我们选定由育灵童教育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国学研究专家、心理学专家、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和众多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精神编写的小学《国学》教材,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进行教学。

(二)序列推进

按照方案,有条不紊地推进实施活动。

(1)组建研究机构:成立国学教学课题组,把全校所有的语文教师均确定为课题组成员,解决师资问题,并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研究。

(2)重视外出培训:每学期均派出老师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研发的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经典国学教学研讨活动。

(3)初步建立完善的课程资源包:统一课堂仪式、有效备课安排、议定教案书写格式、编制教学设计汇编。

(4)初步构建完整的课件资源包:国学课堂仪式视频、各学段诵读视频、《弟子规》、教材整册教学课件、教材整册“神奇汉字”动画视频、教材整册“诗歌赏读”视频、教材整册“故事长廊”视频。

(5)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诵演活动,如以班级为单位的榕泉诵演、经典诵读比赛、榕泉习墨活动等。

(6)在学校架空层建设国学苑,营造国学氛围,提升校园文化魅力。

(7)各班级建立适合学生实际的国学评价机制,期末课题组组织对班级进行国学诵读验收,各班评出若干名“国学诵读小明星”。

(8)创建“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试点学校”。

(三)打造“亮点”

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了“日日有诵读—周周有展示—班班有展示—年年有成果”的常态活动开展模式。“日日有诵读”,每天学校广播国学内容10分钟,每周二、周四晨会课,集体诵读国学3分钟;“周周有展示”,每周三由一个班在学校榕泉广场上国学课,邀请家长参与;“班班有展示”,每班每学期开展一次“榕泉吟诵”展示活动;“年年有成果”,每学年都开展开放日活动,课题负责人及每位实施老师每年都要对国学启蒙教育活动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对活动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提升国学启蒙教育层次,保证活动能系统化、常态化得以开展。

三、以艺术教育为载体,凸显“雅”

艺术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催化”作用,具有育人的综合功能。

(一)逐步充实、完善艺术教育设施,提供物质保障

实施艺术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学校设计建成了专用的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排练厅,配置了大量必要的教学设备及教具、大件乐器等,为学校艺术教育提供了良好场所。学校还建立了校园广播站,高标准配备了音像设备,为教育教学和文化艺术活动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环境的艺术魅力

校园环境文化是一门隐形课程,具有很强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强化环境育人意识,营造和优化幸福教育的育人环境。绿树常青,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红色塑胶跑道,绿色的足球场、网球场、篮球场、游戏场等,呈现出一派生机。学生走进校园就有一种赏心悦目、催人奋发向上的感觉,从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对学生进行了润物无声的文化艺术熏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文明、和美、雅静的艺术空间。

(三)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

学校要求每位学生至少有一项爱好,或会唱歌,或会画画,或会书法,或会乐器,或会下棋等等,使他们能掌握一门艺术技能,丰富自己的生活,拓宽知识面,培养高雅的素养。与此同时,通过艺术嘉年华活动、“达人秀”舞台、兴趣小组、艺术类俱乐部等平台,为学生开辟了一条艺术欣赏的渠道,搭建了一个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多了一份爱好,多了一份技能,以使学生自主性的内在潜能得到发掘和调动。

(四)充分发挥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在艺术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激发生命的活力,张扬鲜明的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学校坚持把音乐、美术课作为艺术教育的主渠道,配足专业教师,实现艺术教育的课程化,固定课时,并要求音乐、美术课必须开足开全,不挤不让。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重美感教育,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兴趣,尤其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心灵美的启迪和美的行为的培养,增强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其次,学校开设艺术欣赏课,引领学生以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表达情感或交流思想,彰显学生的智性,陶冶学生性情,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以书香校园建设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为载体,凸显“智”

在“智”这一层面,我们的希冀是——“五小”学子如牛顿,学会从生活点滴中大胆质疑;对所学所知永不满足。

(一)关注本源,浸润书香,打造书香校园

我校以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为载体,通过营造读书学习氛围,让阅读伴随学生幸福成长,提升全校师生的精神境界,促进行为转变,从而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1.提供阅读的便利

学校在各层楼的学生活动区域建设“开放书吧”,并设置了休闲椅,让学生随处有书读。与此同时,各班教室建有“图书角”。目前,学校还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幸福书廊,保证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需要。

2.保证足时的阅读

除了每天15分钟的早读,学校每天还设置午间30分钟“轻松阅读”,课外至少30分钟的阅读活动。

3.开展多样化的推介方式

学校广播站开设每周一次经典赏读及“好书连连看”的分享栏目;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系列活动,做到全员参与,人人有收获;各班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与推介会等,营造浓郁的“书香”文化。

4.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

“共读”包括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三个层面。学校每两周安排一节语文课用来指导或交流共同读一本书的情况,确保每一本共读图书都要经过“导读—交流—汇报”的过程。语文教研组加强相应的研究,初步形成有效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种课型。各班语文老师通过家长会引领家长如何和孩子亲子共读,并定期举行亲子阅读交流会。

5.引进激励性评价机制

学校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读书晋级评价方案,每学期末评选一定数额的“阅读之星”。

(二)潜心实践,着力构建幸福课堂

课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打造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课堂,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宗旨。我校把“幸福教育”这一核心理念的相关要素有机融入高效课堂,并逐步形成本校特征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文化。

1.挖掘课堂文化

加强培养各科教师从文本或习题背后的成长意趣去挖掘课堂文化的意识,引导教师基于学生幸福感的需要去构建课堂,营造真爱涌动、活跃互动、智慧飞扬的快乐课堂。

2.开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以培养课堂好习惯的研究为切入口,重点培养学生会思考、会提问、会解决,并以校级研讨课为载体开展有实效的“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活动,实现自由活跃的绿色课堂——教师以导学之法,授之以渔,学生个性成长,智慧飞扬。

3.创生教研文化

深化学科组的“现场”学习与研究,通过“问题—学习—备课—上课—反思”五步“问诊式”教研操作机制,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交流、研究分享活动;深化备课组的“集备”活动与“主备”活动,构建有效的教研文化,提高教师的备课研课能力,将幸福融入教研,让教师凝聚智慧,吸精取粹,筑同心之基,展新锐之风。

五、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凸显“新”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研究性学习、劳动、信息技術、社区活动等为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超越课本、超越传统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校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凸显“新”——无畏之探索,无穷之创造。

在优选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们立足校本,增加了一个研究主题——学校环境建设蕴含的意义。根据这个主题,以研究性学习、劳动、信息技术、社区活动等为活动形式,安排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研究内容序列:三、四年级——《和植物交朋友》,可以安排认识校园中的植物、给植物挂牌、深入研究几种常见的植物、经历植物从种子到开花结果的种植活动、研究植物对空气的净化作用、参观附近小区的种植、给学校的绿化提建议等,让学生认识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自觉爱护花草树木,开展护绿活动,同时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升;五、六年级——《学校环境与我们学习的关系》,认识校园五景并知道它们的含义、举行“校园最美一角”摄影比赛、寻找校园中刻在或挂在石头上(墙壁上)的字并探寻它们的含义、绘制校园导游图、创作校园导游词、争当校园小导游、给校园建设提建议等。

老子曰:“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如何助力各归其根?我们认为,就学校而言,遵从自然和人性规律,立足校情、学情,深入学生心灵,张扬生命活力是创建孕育“幸福”教育的一大突破口。当然,教育是一项战略性的工作,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生、发展、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一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恰恰是展现学校办学生态的真实印记,其彰显的形韵具有独特持久的校园精神。只有校园精神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们的“幸福教育”之旅才是有价值的。

猜你喜欢

幸福教育国学足球
“垂”改成“掉”,好不好?
让足球动起来
少年快乐足球
幸福教育理念下中职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如何创造幸福的教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