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的大海中提取诗的盐分
2022-06-23张德明
“目击成诗”,这是武汉诗人张执浩对诗歌与日常生活之密切关系的简洁表白,同样生活于武汉的诗人谈骁,很难说没有受过他的同城前辈张执浩的影响。谈骁的诗多是取自日常生活,又经巧妙加工和提炼,流淌出的诗意乐音往往令人称叹叫绝,一定意义上是对“目击成诗”做出的精彩艺术诠释。
这里推选的三首诗各有特色。《夜路》是对曾经跟随父亲在夜间赶路的生活场景的记忆与书写,在此诗中,诗人运用了叙事的表意技巧,展示了赶夜路时的过程性和一路之上的心理状况。“走在黑暗中”“一路上”“最后的路”等短语的接连出场,明确交代了夜间行路的前移轨迹。父亲高举的火把,成为我们前行途中驱除黑暗找寻到路途的最重要光源。于是,在诗中,诗人调用了诸多意义相近的词汇,如“火焰”“火光”“火星”来描述这火把,既写出了火把在不同时段呈现的物质样态,又将火把照耀下不断前行时的内心状态暗示出来。
《屋外的声音》是对乡村夜晚温馨一幕的集中描述。那安谧的、甜美的乡村之夜,是多少来自乡村的孩子最难忘的童年记忆,在谈骁的这首诗里,得到了最为稳妥和恰当的呈现。这首诗歌的语言表达中几乎没有启用任何修辞,对乡村“声音”的写照,用的尽是白描手法,呈现的是乡村之夜的原初情貌和本真样态。从诗意结构上说,这首诗的设置和处理也是颇见功力的。为了有效铺展乡村之夜的农家生活情态,诗人有意设计了三代人同处其间的现实存在模式,进而将记忆与现实交织,将历史与当下叠加,使乡村叙说的时间化向立体化拓展。
《河流史》中所述的三条河流,都跟诗人产生过生命的交集,也许只有跟诗人发生过密切关联,才可能引发他“最喜欢的”内心冲动。如果说《夜路》注重的是过程性叙述,《屋外的声音》注重的是历史化展示的話,那么,《河流史》则凸显着空间性建构。三条河流的并列,既构成了诗人生活的地理方位,又录载了其发展和成长的行踪。由此,诗人很自然地由河流的书写联想到自我人生,河流的流向顺理成章成为人生流向的某种隐喻。
谈骁的诗是对日常生活的诗化彰显,是在现实的大海中提炼诗的盐分,通过有效的加工和整合而生成的美学结晶。日常生活的点滴经历和经验,被诗人默然沉淀,精心萃取,巧妙酿化,才最终转化成了艺术的佳品。在我看来,要成就上述这些优秀的诗歌,生活的留意,发现的眼光,心灵的细品,表达的技能,一样都不能少。
张德明,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