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模型的电网企业全流程审计监督模式构建
2022-06-23王淼程俊春郭洁
王淼 程俊春 郭洁
【摘要】文章探讨了利用业务全流程数据,依托数字化审计平台,通过提出审计需求,分析审计数据,搭建审计模型,完成全流程数字化审计的方式方法。基于数字化模型开展全流程审计监督,突破了传统审计思路局限,共享信息系统建设成果,实现审计目标,创新数字化审计监督模式,切实提升了审计监督效能。
【关键词】大数据;全数字化审计;审计模型
【中图分类号】F239.1
一、引言
在全球新冠疫情不断蔓延态势下,国内新冠疫情很有可能较长时期处于防控状态,审计人员直接进入被审计单位现场查阅审计资料等传统审计模式将会受到限制,审计工作逐渐呈现出资料电子化、沟通线上化的特点。内部审计要适应这一转变,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技术手段,努力打造与单位整体信息化水平相适应、满足审计工作新需求的信息化审计工作模式。强化数据审计思维,提升数据审计意识,加大数据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力度,不断增强运用大数据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实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机联动,多措并举实现审计工作无接触化,把疫情对审计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
外部环境方面,中央审计委员会在《“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审的要求,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内部环境方面,电网企业通过业务与技术双轮驱动,促进数字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实现业务数字化从“业务上线”向“数据驱动”,进而向“数智赋能”发展演进。业务模式的演变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数字化审计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电网企业通过近十年的努力也完成了大數据审计基础信息化建设,为全流程数字化审计监督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二、全流程非现场审计模式构建
(一)加强数据源管理,夯实数字审计基础
应强化对公司业务数据、审计数据以及外部数据的聚合,开展数据聚合分析,构建扎实的数据仓库,在实现审计数据分析所需要的财务、营销、资产、工程、HR、合同等业务数据的集中采集、存储、管理、应用的同时,融合企业工商信息、风险信息、股权关系、新闻舆情、法律法规、内部制度、电网地图等辅助数据,并结合历年审计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等审计数据,以提升审计能力和审计效率为目标,加大数据集中力度,在海量数据中进行全量分析,深入挖掘出各种异常数据,提供360度全方位的审计数据分析服务(见图1)。
(二)建设审计模型,提升分析侦测能力
通过组织专家编写审计模型建设规范,以规范为引领,全面创建审计模型,并对审计模型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优化完善,提升模型使用效率和精准度。以审计模型建设为抓手和利器,全方位侦测经营风险和审计疑点。
(三)构建信息平台,推进审计业务数字化
应开展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建设。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应立足审计业务的数据分析、监控、指挥、决策等方面,实现审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审计分析工具的固化、系统化,提升审计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加强大数据分析在审计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风险信息库和在线监测,加强审计人员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把控(见图2)。同时在信息安全方面,应遵循《国产化技术规范要求》进行选型,数据库和中间件均应采用国产化配置,遵照信息安全标准中第二级系统的相关要求进行防护,从边界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多个维度综合考虑,全方面设计系统的安全方案,保证系统满足安全设计标准。
(四)强化人力建设,加强数字审计人才培养
首先,组建审计业务专家团队,从各单位优选审计经验及信息化知识兼备的审计人员组成柔性数据审计专家团队,以培训、研讨、参与项目实施、数据建模比赛等多种方式提升团队数据审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强化审计人才培养。其次,组建数据分析团队,负责各业务系统原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用数据链条串联每一个业务流程,梳理各业务间的逻辑关系,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建设审计模型。
(五)创新模式机制,提升审计工作效能
应制定《审计数据管理规范》,对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的采集、报送、入库、验收、存储、使用以及相关安全保密工作等进行规范,具体包括各部门责任分工、数据采集范围、数据采集报送工作流程、保密管理、责任追究等内容。
应制定《审计模型编写标准》《模型建设过程规范》《分析结果应用规范》等制度,一方面,指导模型建设工作,实现模型研讨工作中的无差别沟通,推动建模工作思路的汇聚及突破;另一方面,确保各单位模型建设成果的标准性和统一性,提高审计模型的共享价值,促进审计模型在各单位的快速共享、复用或借鉴。
应编写《远程数据审计工作指引》,明确数字审计工具、审计工作方式、工作步骤、工作流程以及表单等方面的内容,指导审计人员通过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和数据审计思维开展审计项目,并在工作完成后进行修编完善,形成一套“审前疑点挖掘、审中同步分析、审后归纳总结”的工作流程规范。
三、全数字化审计工作 流程
(一)审前数据准备
对审计方案梳理制定典型通用的数据审计资料清单,根据每一项清单建立匹配数据需求的表单模板,并明确所需数据字段及数据标准,结合审计意图关联数据需求表建设审计数据中间表。对准备好的数据要组织开展数据验证,验证内容包括数字化审计平台运行数据和审计中间表数据,以及有关业务管理系统权限开放情况等。
(二)审计模型梳理
充分梳理近年来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热点问题、高风险问题,对比审计数据分析已有模型库,针对无模型支撑但有数据支撑的问题开展思路研讨和模型设计,制定审计工作方案。
(三)审计分组实施
对非现场数据分析进行布置,根据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目标、内容、流程、成果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同时按照业务内容将审计组细分为若干专业小组。形成定期汇报机制,汇报分析工作完成情况及工作成果、下一步工作计划及需要协调的事项等,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工作。各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在线数据分析成果,同步开展疑点核实。
(四)汇总成果集中核实
集中非现场数据分析结束后,各小组提交专业分报告、疑点汇总表、持续审计汇总表、疑点工单,非现场分析组根据上述材料汇总形成总报告,经审定后拆分形成各项目组分报告,分发至各项目组现场核实。
(五)审计成果运用
总结现场阶段的重点审计方向,编写数字化审计案例,同时对非现场数据分析工作指引形成优化建议;对数字化审计平台应用情况进行报告,主要包括数据质量基本情况、模型成果、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意见与建议等。远程“1+N”审计作业步骤如图3所示。
四、全数字化审计在电网企业的应用案例
(一)立项背景
选取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开展试点运用,通过集中人员开展跨项目、跨单位的数据分析,强化数据分析过程管控,提升数据分析成效,总结数据分析经验,为后期在审计项目中推广全流程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提供示范。
(二)主要做法
统一制定《非现场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各单位、各审计组的工作目标、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审计重点等内容,加强引领指导。同时鼓励非现场审计试点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探索应用审计新技术、创新数字审计模式。
开展非现场数据分析审前培训。培训宣传数据分析工作的目标,对非现场数据分析组织方式进行讲解,介绍非现场工作的流程和工作机制,结合疑点清单及分析报告模板对工作重点进行细化讲解,并分享电网企业优秀的数字化审计案例及心得,在新技术应用、系统对比、业务量全覆盖等方面展开交流。
审前数据准备。审计期间由数据分析人员准备业务数据,验证数据完整准确无误并推送至数据分析平台,结合审计意图建立审计中间表辅助审计分析,如根据保民生用电线路管理情况,建立电力线路线段基本信息、用电客户基本信息、计划限电情况等中间表;根据电价执行情况,建立高耗能用户基本信息、电价构成明细、工商业目录电价执行情况等中间表。同时验证数据分析平台运行情况以及有关业务管理系统权限开放情况等。
根据审计重点进行模型设计和优化,如针对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电网企业代理购电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重点,对比审计数据分析已有模型库,可使用《目录电价构成明细》模型检查各版本目录电价启用及停用时间,分析核查被审單位是否按要求取消工商业及其他用电目录销售电价;而对于是否对未参与市场交易的工商业及其他用户执行代理购电电价的问题无模型支撑,可以开展思路研讨和模型设计,参考《商业用电未执行商业电价》《未按用电性质执行电价》等电价执行相关的模型,开发新的模型应对新的审计场景。前期共梳理并优化模型157个,其中查询、分析类模型93个,疑点、预警类模型64个,整理建模思路近30项(见图4)。
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按照审计重点将审计组细分为财务内控、电力营销、工程投资三个小组,各小组按照固定主题及自选方向进行非现场数据分析,各主题或分析方向需明确落实责任人及时间进度,做好现场管控工作。例如,电力营销小组固定主题包括工商业线路和民生用电线路分离情况、客户分群管理情况、超计划限电工作落实情况、保民生用电线路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四个方面,同时还将超计划限电序位表所含线路涉及某国家级重点工程直流配套稳控可切负荷线路作为自选方向开展审计。
审计组问题汇总审定后,下发取证表至被审计现场进行核实,主要涉及高耗能企业限制类装置生产用电差别电价执行不到位、公共服务业用户错误执行分时电价、直接交易用户无正当理由改由电网代理购电和高耗能用户未执行1.5倍电网代理购电价等问题。
实行在线管控,建立督导检查机制。要求试点单位运用智能分析平台抓好项目质量管控和审计资料管理,及时、全面在智能分析平台录入、编写审计相关所有文档,并适时派出数字化审计专家进驻相关单位开展现场督导,分类梳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督导解决各类重大问题。
建立评价机制,组织制定非现场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标准,规范对项目数据准备、数据验证、数字审计方式方法及智能分析平台应用、审计覆盖面、审计结果质量等方面的考评。
(三)应用成效
通过开展全流程数字化审计发现疑点数量、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审计项目平均现场作业时长,由原来的8周减少为4.5周,有效缩短43.75%,审计人员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围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热点领域,自主构建“两金”压降、优化营商环境、“过紧日子”、民企清欠、“三重一大”事项决策、中央八项规定、保民生用电、高能耗电价执行、新峰谷分时电价执行等10类主题模型,均在全流程数字化审计项目中得到了有效运用。经过通用模型建设改造,上述主题模型均可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使用,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同时也促进平台在基层单位的高效应用。
五、结语
随着数字电网的发展,要求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在大数据审计中有所建树,从而为自身提供更好的发展保障,同时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优化。全流程数字审计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精心组织、重视实施,就会获得丰硕的应用成果,为电网企业不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3(1):32-37.
[2]李旭洁.关于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J].商业会计,2012(2):41-42.
[3]马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全过程分析[J].会计之友,2012(5):93-94.
[4]张荣静.异常审计费用、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审计质量[J].财会通讯,2016(3)37-41.
[5]温毓敏.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法制环境与审计质量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6(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