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新 数据赋能 以高水平智慧警保建设服务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专访南京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王秉德
2022-06-22采编本刊李瑾供稿南京市公安局警务保障部
采编/本刊 李瑾 供稿/南京市公安局警务保障部
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全国公安工作会议精神,整体实施现代治理体系、现代警务机制、现代防控体系、现代警方公共关系、现代公安铁军“五个现代”警务战略,全面开展联动共治、情报主导、科技强警、规范警务、实战警务、专业化打击、基础工作、风险要素防控、服务效能、能力作风“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奋力争当全国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引领者和领跑者。警务保障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础,是公安机关依法履职的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南京市公安局准确全面深入把握新时代警保工作的新要求、新定位、新目标,持续深化智慧警保建设,加快推动警务保障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三流融合,努力实现警务保障向现代化、信息化跨越式转型升级。
本期专题邀请南京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王秉德,与读者分享南京公安在智慧警保建设发展中的创新思路和先进经验,以期对各地公安机关开展警务保障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记者:南京公安开展智慧警保建设与应用工作,出于何种考虑?意义何在?
王秉德:当前,国内外安全稳定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给公安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挑战、新任务,也对警务保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新考验。特别是随着公安工作实战化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亟需进一步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警保工作中引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识别等新技术,为公安工作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公安机关人员多、体量大,警保部门管理着相当规模的经费、装备、物资和基础设施等,必须大力加强信息化手段应用,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推动警务保障工作转型升级。南京市公安局开展智慧警保建设和应用工作,就是要在“智慧警务”建设框架下打造“智慧警保”平台,把服务实战、确保打赢作为中心任务,让各类警务资源进一步向实战聚焦、向基层聚集,为工作公安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记者:智慧警保,“智慧”在何处?与传统警务保障工作相比,智慧警保的优势有哪些?
王秉德:“智慧”顾名思义,就是力求更智能、更高效解决警务保障工作问题。与传统警务保障工作相比,智慧警保的优势归结起来就是“三个更”:
首先,管理更规范。我们在智慧警保平台内固化业务流程、嵌入业务标准、展示考核指标,利用智能化系统“站岗放哨”,让“机器人”当“裁判员”,业务流程全程共享,操作过程步步“留痕”。同时,深挖数据内在价值、强化数据比对分析,通过设置数据阈值、业务关键节点等手段,分析研判平台内嵌的493项功能数据,打造预警前置、主动防御、线索追踪一体化监督体系,真正使数据发挥战斗力。
其次,服务更高效。我们引入智能识别、无线射频、流程机器人、3D建模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多个业务场景上提高效能、释放警力。比如,在财务报销方面通过OCR技术自动抓取票据关键信息,形成电子票据自动上传系统后一键制证,工作效率比手工录入提高了三倍以上。
最后,办事更便捷。通过移动应用办理业务,业务事项“从线下到线上、从线上到掌上”,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民警少跑腿”。比如,民警办理业务审批流程,原来需要半天时间、来回几趟,现在通过平台10分钟就能搞定,民警办事的用户体验大大提升。
记者:南京公安智慧警保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具体内容是怎样的?
王秉德:我们严格按照大数据“四横三纵”的标准体系搭建总体框架。其中,“四横”是基础支撑层、应用支撑层、智能预警和辅助决策层、交互展现层,为平台提供整体支撑、管理、预警和决策;“三纵”是标准规范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和运维运营体系,着力夯实智慧警保应用运行基础。
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五个一工程”:
第一,打造一个“大平台”,警务保障提质增效。针对部门壁垒问题,整合系统及数据资源,建成“南京市公安局警务保障信息平台”,实现对警务保障业务全流程管理、全业务覆盖、全信息整合。
第二,打造一块“全面屏”,指挥研判全域覆盖。建设集指挥调度、预测预警、科学决策为一体的智能化警务保障信息枢纽和信息展现平台,实现警保动态、业务动态、现场动态信息可视化监控、全程伴随、精准滴灌。
第三,打造一个“智能库”,警用装备兜底保障。运用物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建成南京市公安局警用物资保障中心,实现对易耗、易损装备和物资扁平化配备、一站式调配。
第四,打造一台“掌上通”,智慧服务深入警心。建设集网上预约、网上支付、移动业务办理等22个功能为一体的“宁警之家”APP,首创全国公安第一家“天猫式”线上商城、第一家全周期、全要素车辆智慧管理平台和第一家民警健康数据分析平台。
第五,打造一座“智慧警营”,数字指引链接未来。借鉴智慧城市中成熟的智慧园区、智慧楼宇建设理念,打造智慧警营物联网接入平台,实现可视化操作、扁平化指挥、自主化管理,让全局警营内部管理实现质的飞跃。
记者:请您为我们介绍几个智慧警保的典型应用。
王秉德: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厅警务保障部的指导帮助下,目前,南京公安“智慧警保”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南京市局2021年被公安部装财局确定为八家“全国警务保障工作综合联系点”之一;“宁警之家”服务APP受邀参展第十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荣获2020年度公安移动应用创新专项工作“苗圃计划”三等奖。下面,我介绍三个典型应用:
首先是“车智汇”系统。我们抓住南京市局机关公车管理中心正式启用的有利契机,自行研发了“车智汇”用车系统,整合局机关公车信息数据,集成用车申请、维修申请、出车管理和综合查询等功能,打通与中石化、中石油系统连接通道,在全市89家市政府定点维修厂安装客户端,实现加油、维修数据实时监控查询、预警提醒和线上结算。
其次是“内部疫情防控自动检测系统”。系统基于人脸识别,汇聚整合全局工作人员核酸检测、行程码、健康码数据,对进出人员进行“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报告+体温”四合一“一秒查验”,大幅提升了门岗信息查验效率,切实筑牢内部疫情防控坚固防线。该系统在全国公安机关尚属首创。
第三是警用物资保障中心。该中心依托RFID芯片和读取设备,对所有警用物资进行自动识别、存取、预警及管理,有力提升了警用物资保障的集约化、智能化、规范化水平。
记者:开展智慧警保建设应用以来,南京公安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秉德:近年来,南京市局智慧警保建设应用,遵循“规划统筹、实战主导、标准统一、内控监督、信息共享”五大基本原则,在经费保障规范化、装备配备实战化、基础设施功能化、管理手段智慧化、惠警服务人性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南京公安整体警务效能的不断发展。
首先,经费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打造数字化财务管理体系,通过平台建设及数据分析等手段应用,对预算经费进行全流程可视化监控,坚持绿色发展,科学配置预算经费,提高投入产出比。围绕中心工作,构建大保障格局,借助平台智能研判动态新增公安反诈工作、长江禁渔联动执法等专项经费,辅助市局党委决策,满足一线实战需求。
其次,装备精准赋能服务实战。有效整合“车智汇”“机动化保障体系”等平台系统,全面服务实战。依托警务保障信息中心,借助现场监控、移动终端和卫星图传车三位一体,及时高效保障各类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搭建警用物资保障中心,通过全域全量数据采集,实现警用装备采购、存储、调拨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
第三,规范警务管理纵深推进。成立财务结算管理中心、建成招标采购中心、启用公车管理中心,配套出台一批规范机制,持续扎紧制度笼子,既实现对各类警务资源的归口管理,推动资源整合配置更加集约高效,也有效降低了廉政风险、促进了队伍建设,为实施现代警务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优警惠警形成品牌效应。大力推进幸福警营建设,用心用情关爱广大民警。创新研发基建项目管理系统,全面梳理基层业务技术用房困难问题,积极争取党委党政府政策支持,稳步推进实施83个重点项目,着力改变基层用房“老旧小危”现状;大力推广“健康小屋”建设,导入全局1.5万余名民警健康数据,并聘请专业医疗团队提供在线“云服务”;基于模型分析研判亟需加装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基层所队站,为其优先配备并提供系统培训,确保在最佳抢救时间“黄金4分钟”内真正发挥急救功效。
记者:“十四五”是警务保障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请您介绍一下南京智慧警保建设“十四五”规划有关情况。对于其未来发展,您有何展望?
王秉德:“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紧盯“保障有力、服务到位、管理规范”的目标要求,持续把“智慧警保”项目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更加注重融合创新、数据赋能推动警务保障工作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不断提升实战警务、规范警务水平,全力助推公安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一,搭建“物联网”平台,实现万物互联。建设警用装备物资物联网、执法执勤车辆物联网、内部服务管理物联网三个平台,加大智能化装备投入,做到警保全要素可视化操作、扁平化指挥、自主化管理,最终实现感知一栋楼、联接每辆车、智慧全警营的“万物互联”目标。
第二,建设“警保数据中台”,打造核心支柱。整合和利用GIS、BIM、可视化、数据融合、数据仓库等技术,构建集警保业务数据、空间基础位置数据、状态数据、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等为一体的数据“资源池”,对数据进一步沉淀、清洗、治理,统一接入标准,提升数据质量,切实为赋能实战建立稳固支撑点。
第三,打造“数字化赋能中心”,激活效率引擎。抢占数字标准化高地,在全国率先建成警保数字化赋能中心,通过汇聚各类工具、模型和案例,综合、快速、智能处理和分析警保业务信息,同时进行深度信息挖掘和融合,为业务精准画像,智能辅助分析决策,推动警保工作从“业务数字化”到“决策数字化”全面转型。
第四,创建“智慧实验室”,树立品牌标杆。我们将联合顶尖高校、高新企业共同创建“智慧警保实验室”,创新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在单警装备智能化配备、移动终端高度协同、业务流程重塑、数据模型建设等方面加强探索与实践,保持信息化发展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