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空间收窄
2022-06-22
文/本刊记者 郑 丹
“双碳”目标下,我国炼油业转型压力增大,将抑制成品油出口空间。
2019-2021年,国内汽柴煤油出口总量两年同比下滑态势已成。2022年,这一趋势是否会延续?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认为:“成品油出口难再回复昔日年年增年年增的景气。理由是在‘双碳’目标、消费需求、炼厂转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内成品油产量大概率不会有显著增长,成品油过剩和出口压力也将有所缓解。”
这多少预示着,对成品油生产企业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品油出口将越来越少。
在采访中,许多炼化企业预计企业今年的成品油出口相比去年可能会有所减少,出口主要取决于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市场价格的比较。
一个目标
气候变化、“双碳”目标、企业转型、俄乌局势、新冠疫情、油价波动……即使种种不确定因素叠加,甚至遭遇不可预知的“黑天鹅”“灰犀牛”,不会改变的是我国石油石化行业正在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
“距离2030年‘碳达峰’,现在剩下不到9年时间。从供应侧来说,炼化行业要按照国家政策指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营销研究所副所长李振光表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摆在炼化行业面前的是满满的工作清单。而做好这些工作,自然会在推动炼油行业转型的同时保证成品油产量不出现无序增长,推动成品油供需进一步走向平衡。
成品油出口必须具有价格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利。
首先,在符合“双碳”目标的要求下进行生产运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指出:“‘双碳’目标下,炼化企业还需要加快调整步伐,比如继续关停不合规的炼厂、提升油品质量。”据他估计,下一步,国家可能采取增加碳排放指标考核等方法倒逼企业加速转型。
加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碳中和林建设、发布ESG报告、加强CCUS项目建设……在过去的一年中,炼化企业动作频频,为的就是在“双碳”目标的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在行业加快低碳发展步伐的过程中,涌现了又一批绿色和智慧化园区、绿色企业和智能化工厂。与此同时,炼化企业继续严抓安全环保这条企业的生命线,全力保障生产经营和低碳发展顺利进行。
2021年,金陵石化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要求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百日安全无事故”“五查五严”保安全专项行动和“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持续开展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和绿色基层创建工作。
其次,“双碳”目标下,炼化企业转型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认为,目前国内燃料型炼厂2/3的产品都面临强烈的市场压力。在坚守汽柴油市场的同时燃料型炼厂应多产化工原料及化学品。这是炼厂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
“按照习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指示精神,我们感觉到肩负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责任。结合国家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步伐,公司推进减油增化,加大组分转特色产品,转产高端化工产品,逐步减少成品油供应。”青岛炼化生产技术部生产工艺主任师简建超表示。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以液化气、丙烯、汽油、柴油以及芳烃产品为主要产品的装置盈利能力强,对应装置为催化裂化装置、催化裂解装置、连续重整装置、芳烃装置等。同时,生产汽油调和组分油的装置如烷基化装置、MTBE装置等盈利水平较高,因此会调高负荷率。”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生产调度科高级工程师李佳表示。
DISCOURSE
2021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加3.2%,2022年将同比增长3%。
2021年年底,中央为助力“双碳”实现再出新政: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积极的政策信号为炼油企业转型发展释放出利好。对炼化企业来说,转型迫在眉睫。
业内专家指出,原来规划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25%,而在今年3月时渗透率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从当前受疫情、高油价和替代因素对市场的影响看,今年的成品油市场并不乐观,终端市场需求不旺的态势基本确立。从中长期来看,国内成品油需求达峰有可能提前到来。
上述这些,无形中都为汽柴煤油“画地为牢”,抑制了出口量增长的空间。
两驾马车
“‘十四五’期间柴油市场将趋于饱和,汽油市场预计在‘十四五’末达到平衡。”李佳说。对于炼化企业而言,成品油的消费需求是公司生产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那么,之于成品油领域,消费和投资这“两驾马车”,能对成品油出口产生怎样的影响?
消费。研究显示,2014年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国内成品油消费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2019年后期到2020年1月的消费量已呈逐渐下降态势。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国内全面复工复产,成品油需求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但在专家看来,国内成品油的消费增长不如预期。
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数据,2021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加3.2%,2022年将同比增长3%。
专家指出,在政策导向、减油增化、油品替代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国内成品油消费应该不会再像以前出现大幅增长。
消费拉动的作用是有限的。那么,投资拉动可行吗?
“成品油的消费增长已经不如预期,出口的情况将更是复杂。实际上,未来能保住出口效益增长就算不错了。这样看来,只有依靠投资。”朱和表示。
投资。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啻为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具体到成品油领域,哪些有希望产生效果?
朱和认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有望对国内成品油需求形成有效拉动。” 在他看来,在“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的背景下,各行业如能抓住机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会带动成品油尤其是柴油的需求明显增加。
据悉,2021年,全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4%,比上年加快11.3个百分点。这一年,多地将“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有21个省区市明确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
从炼化行业自身来看,2022年,广东石化、海南炼化等炼厂将陆续投产,同时多个炼化一体化的炼厂也将向市场投放成品油资源。
“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前提下,如果成品油仍有富余,还是需要积极组织出口,缓解国内炼油能力过剩的压力。”朱和说。至于今年的成品油出口会不会继续下降,他认为,要看国外如RCEP区域内国家经济恢复和炼化企业的需求,以及成品油出口国的竞争等情况。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计,2022年全年,国内成品油消费量3.96亿吨,同比增加3%;国内成品油供应量4.17亿吨,同比基本持 平。成品油出口将进一步下降。
大炼化的崛起让落后产能不得不退出市场。
三种转化
国内成品油出口年度两连降,这一显现于石油产业链下游的现象背后,是一场贯穿石油全产业链的思考。
除了这是产生于国内炼油产能持续增加、成品油产量同比微增背景下的一个逆势现象,还要注意到伴随成品油出口下降,2021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同比减少5.4%、原油进口量和原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均现20年来首次下降。不仅如此,这一现象背后还有一个关注点。
“结合目前的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特别是美国对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遏制政策,能源成为我们的软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大量进口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出口,显然不是长远之计和有利做法。”朱和表示。
进口原油成本正在炼化企业的预算簿上亮起红灯。以布伦特原油为例,2021年布油均价大幅涨至70.95美元/桶,涨幅64.18%。而国际原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会增加我国原油进口支出350亿美元。预计2022年受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市场恐慌情绪上升影响,国际油价将高位震荡。
在这种较高油价的态势之下,怎么做才是明智之举?
“中国的资源基础(相对)富煤贫油少气。这就要求我们尽量避短扬长,对尚需大量进口的油气应尽量减少用于燃料而加快油气化工的发展。”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张抗表示。
可见,无论从资源禀赋还是炼油行业转型升级大趋势来看,我国炼油化工产业都必须投入到一场由“重油轻化”到“减油增化”的历史性演变中。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在成品油短缺的年代,我国规划建成了一部分炼油装置,只产成品油、不产乙烯等化工品。在过去每年都闹“油荒”的年代,确实是投资省、见效快,而且满足了市场急需。
然而,能源变革蓝图已展开,炼油业转型的号角声吹响。思路一转天地变。油还是那个油,但未来的产品却要以化工品为主了。
“从燃料的角度向资源的角度去转换思路,石油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以前,我们把石油主要当成交通燃料来用。以后,我们会看到无论是作为化工或者其他用途如协同新能源发电调峰等,石油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资源。”李振光说。
一位大型炼化公司内部人士也表示,在他们看来,减油增化其实就是石油原来的燃料属性在慢慢弱化,原料的属性更加突出了。
“油转化”“油产化”“油转特”,是中国石化为炼化企业转型发展指出的方向。
“目前,镇海乙烯累计高附收率为62.36%,排名总部第一,与对标值还有0.65个百分点的差距。”镇海炼化烯烃一部经理张孝明指出7套装置12条指标和对标指标的差距,并在工作例会上分析下一步的措施。镇海大乙烯气势如虹,乙烯“三机”在去年已全面实现国产化,正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创效添彩。
“齐鲁分公司在集团公司的统一计划部署下,按计划统筹生产成品油保供市场需求。同时,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成品油市场日趋饱和,企业应当转型升级发展,生产化工原料。胜利炼油厂的成品油收率已经降至四成多,化工品占比超过20%。生产汽柴油的主力装置负荷率将会逐渐降低至市场最低需求,最终达到平衡,炼厂将转型为燃料-化工型或化工型。”李佳说。
另外“两桶油”也在开启减油增化进行时。
据悉,今年投产的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包括2000万吨/年的炼油、260万吨/年的芳烃、120万吨/年的乙烯。260万吨/年的芳烃联合装置将创造目前全球单套生产能力最大装置纪录。
中国海油已为升级转型提出规划目标:到2025年,成为炼化一体化结合紧密、产品门类丰富、特色产品突出、资产质量优质、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石化企业——原油年加工能力超5000万吨、乙烯年产200万吨。
中国海油炼化研究院院长侯章贵表示,中国海油在炼化产业升级过程中,按照“集约、有效”的发展思路,实施创新驱动、国际化发展、绿色低碳、市场引领、人才兴企五大战略,通过强化生产经营精细化管理,努力提升创效能力;优化投资项目管理,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持续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内生动力等措施,进一步进行企业整合,提高集中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由偏炼油型向偏化工型发展。
专家预测,国内炼油能力今年还会继续增加2000万~3000万吨。在这种形势下,只有优化炼油结构,降低成品油收率,提高化工品收率,才是符合炼油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的做法。
从当前减油增化的趋势来看,未来国内成品油产量大概率不会严重过剩,出口的压力也不会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