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气-水双工质冷却循环PV/T集热器模拟研究

2022-06-22马进伟

可再生能源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质热效率工况

马进伟,杜 涛,方 浩

(安徽建筑大学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PV/T集热器将光伏板与平板集热器相结合,是一种可以同时提供电能与热能的一体化装置,实现了太阳能的综合利用[1],[2]。

根据冷却工质的不同,PV/T集热器可以分为空冷型[3]、水冷型[4]、制冷剂型[5],相比功能单一的太阳能集热器,PV/T组件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等优势,因此得到广泛研究。Sarhaddi[6]对PV/T空气集热模块展开性能研究,通过优化模型的集热损失系数提高了模拟的准确度。鲁朝阳[7]建立了空冷型PV/T集热器数值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渐扩、渐缩通道、空气流量对集热器综合效率的影响。Aste[8]的研究表明,相比于空气,水具有高热容性,使得水冷式PV/T表现出更好的综合性能。Rahim[9],[10]利用搭建的水冷式PV/T实验平台,分析太阳辐射强度、环境湿度等参数对集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V/T系统的发电量较PV组件提高3.25%。Ramdani[11]提出将水冷通道放置在光伏板上侧,并对PV/T模块进行数值模拟。孙勇[12]则采用Fluent构建PV/T水集热装置的模型,模拟夏季工况下管间距和流量对组件性能的影响。庞玮[13]对板管式PV/T系统开展全天性实验研究,测试了水流量大小对集热性能影响,结果显示,系统热效率最高可达到57%。

综上所述,目前有关PV/T集热器的研究多为单工质循环,而有关双工质冷却循环的PV/T集热器还少有涉及。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空气-水双工质冷却循环的PV/T集热器,实现电能、热水和热空气的同时收集,可依据日常需求调节工作模式,解决单工质PV/T使用的局限性。本文利用CFD技术构建PV/T组件模型,模拟不同流量、温度工况下PV/T组件的电/热性能,并结合温度云图分布数据为空气-水双工质循环PV/T集热器的设计研究提供模拟思路和理论依据。

1 双工质循环PV/T集热器

1.1 物理模型

图1为双工质循环PV/T集热器模型结构。

图1 PV/T集热器模型Fig.1 The schematic of PV/T collector

其中,集热器长1 730 mm、宽1 000 mm,上侧与玻璃盖板间形成15 mm的空气夹层,下表面附有的8根细铜管与35 mm的空气流道构成双工质换热通道。光伏电池铺设在吸热板表面,两者采用EVA材料粘合,22 mm的集管设置在铜管的进出口,构成系统水回路,选择玻璃纤维作为集热器的保温材料。PV/空气工况下,关闭水流进出口,由空气对光伏电池进行冷却;PV/水工况下,关闭PV/T集热器空气进出口,由水对光伏电池进行冷却;PV/空气-水复合模式下,同时开启空气、水流道,此时系统可实现空气/水双工质冷却循环。

1.2 控制方程

空气-水双工质冷却循环PV/T集热器在运行过程中满足以下控制方程。

PV/T集热器运行过程中的连续性方程为[12]

1.3 性能评价

双工质冷却循环PV/T集热效率ηth为工质总得热量与太阳辐射总能的比值,计算式为

式中:ηc为标况下光电效率,取0.13;Tc为光伏电池温度,K。

电能相较于热能而言,是一种高品位的能源,本文采用综合效率ηf来评判PV/T集热器综合性能,其表达式为[7]

式中:ε为电能和热能间的转换系数,取1/0.38。

2 计算模型

2.1 模型与网格验证

双工质冷却循环PV/T集热器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PV/T集热器计算模型Fig.2 Calculation model diagram of PV/T collector

通过SCDM构建PV/T集热器三维计算模型,利用Ansys meshing进行网格划分。以PV/T集热器的综合效率作为指标,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当网格数达到2.24×106个后效率值趋于稳定,当网格数为3.08×106个时,综合效率仅变化0.107%,考虑模型的精确度与计算量的大小,网格数采用2.24×106个。

2.2 物性参数与边界条件

各材料物性参数见表1。

表1 材料物性参数Table 1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materials

模拟中,工质入口、出口分别设置为速度入口、压力出口边界条件。考虑到玻璃盖板的对流与辐射作用,将其设为Mixed边界条件。PV/T集热器的保温边框设定为对流换热边界。使用C语言编写的自定义函数(udf)求解光电转换过程。对于低速的湍流流动,选用对旋转流、二次流有较好解释的realizable k-e模型,同时采用DO模型对集热器内的辐射换热进行模拟。由于温度的变化导致空气密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物性参数选用Boussinesq假设。太阳能辐照度设置为893 W/m2,工质的进口温度、环境温度设为300 K,空气、水初始速度分别为0.936,0.108 m/s。

2.3 求解方法

数值计算过程选用Fluent中的双精度压力基进行求解,采用Simple算法对速度与压力进行耦合,Body-force-weighted作为压力差值选择方案,解变量梯度由Least-square-cell-based方法确定,能量、动量方程均采用Second-order-upwind格式提高精度。

数值模拟过程中还有以下假设:①忽略电池片间距,光伏电池板按整体建模,TPT背膜等电池内部结构的接触热阻不做考虑;②光伏板吸收的太阳辐照能部分转化为电能,其余部分能量全部转化为热能;③光伏板、EVA材料、吸热板为理想的无空气间隙的粘合结构;④集热器的数值计算在三维稳态条件下进行。

2.4 模型验证

当空气质量流量为0.039 kg/s时,改变PV/T集热器进口空气温度(283~313 K),模拟所得的集热器出口空气温度与郭超[14]实验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

表2 PV/T集热器出口空气温度模拟值与实验值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 air temperature at PV/T collector outlet

由表2分析可得,模拟值与实验值结果吻合度较高,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平均相对误差为0.35%,因此本文的模拟结果对PV/T集热器实验性能预测具有参考价值。

3 模拟结果与分析

3.1 工质换热特性

为探究工质在集热过程中的换热特性,本文首先对空气、水流量均为0.04 kg/s时的3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图3为PV/T集热器光伏板温度分布云图。

图3 PV/T集热器光伏板分布云图Fig.3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PV panel

表3为PV/T集热器在3种工作模式下的数值模拟结果。

表3 3种工况下数值模拟结果Table 3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under three conditions

结合图3(a)可知,光伏板表面温度分层明显,平均温度为331.03 K。光伏板在PV/T集热器入口侧温度较低,这是因为入口侧空气与吸热板间的换热量较大,随着空气沿流动方向不断被加热,空气与吸热板间的温差减小,换热能力逐渐下降,导致PV/T集热器出口侧光伏板温度明显升高。

结合图3(b)可知,光伏板平均温度显示308.05 K。水管间光伏板温度明显高于水管正上方的光伏板温度,说明水能够有效吸收光伏板的热量。进一步结合图3(a),3(b),水冷模式相比于空冷模式具有更低的光伏板温度,这是因为水的高热容性,使得换热量较空气大幅提升。PV/水模式的综合效率相对PV/空气模式能够提升37.11%。

结合图3(c)可知,光伏板的平均温度为307.3 K,相较于单工质模式,空气-水复合模式下光伏板温度降低的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双工质冷却循环提升了换热性能,吸收更多的热能实现PV/T集热器的多功能利用。复合模式下集热器热损为76.05 W/m2,相对PV/水模式下降了6.9%。

3.2 PV/空气集热性能参数分析

3.2.1 流量

图4为PV/空气集热模式在变流量工况下的电、热、综合效率变化曲线。

图4 空气质量流量对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Fig.4 Effect of air mass flow rat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V/T collector

由图4可知,随着空气流量的增加,各项效率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但增加幅度逐渐变缓。空气流量由0.01 kg/s增至0.065 kg/s过程中,热效率由20.75%上升至38.53%,电效率由10.51%上升至11.26%,综合效率由48.42%上升至68.18%。当空气流量超过0.04 kg/s时,系统各效率曲线的变化梯度显著降低,考虑到进口流量提升带来的能量损耗,PV/T集热器最佳运行工况为本模拟条件下空气集热的经济性流量0.04 kg/s。

3.2.2 进口温度

图5为空气流量为0.04 kg/s时,PV/T集热器进口空气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由图5可知,进口空气温度由273 K提升至323 K,热效率、电效率、综合效率由51.69%,11.83%,82.82%减少至19.14%,10.43%,46.59%。这是因为空气比热容较小,升高进口空气温度使得PV/T内部的热量传递减少,同时未被吸收的热能降低了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PV/T系统集热损失增加,整体工作效率下降。

图5 进口空气温度对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Fig.5 Effect of inlet air tempera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V/T collector

图6为PV/T集热器进口空气温度对系统进出口温差与光伏板温度的影响。

图6 进口空气温度对进出口温差与光伏板温度的影响Fig.6 Effect of inlet air temperature o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PV panel temperature

由图6可知,随着PV/T集热器进口空气温度的增加,光伏板温度快速上升,但进出口空气温差却不断缩小,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过不断提高进口空气温度的方法来得到高温热空气是不合理的。

3.3 PV/水集热性能参数分析

3.3.1 流量

图7显示水为换热工质时,流量从0.01 kg/s变化至0.065 kg/s对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由图7可知,PV/T系统的效率随着工质流量增加逐渐增长。水流量由0.01 kg/s增至0.03 kg/s,PV/T集热器热效率从45.64%提升到53.7%,上升幅度为17.65%;水流量由0.03 kg/s增至0.065 kg/s,热效率从53.7%提升到55.46%,上升幅度仅为3.27%。相同情况下,电效率上升幅度为6.45%和

图7 水质量流量对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Fig.7 Effect of water mass flow rat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V/T collector

3.3.2 环境温度

图8为水流量为0.02 kg/s时,环境温度对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0.89%,综合效率上升幅度为12.15%和2.36%。这是因为,当质量流量大于0.03 kg/s时,由于吸热板与水之间换热能力有限,流速的增加对换热系数影响很小。综上所述,水集热工况下集热器的经济性流量为0.03 kg/s。结合图7和图4,在相同流量下,水冷型PV/T具有更高的综合性能。

图8 环境温度对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Fig.8 Effect of ambient tempera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V/T collector

表4为环境温度对PV/T集热器进出口温差与光伏板温度的影响。结合图8和表4可知,PV/T集热器热效率从34.38%增至61.78%,相对上升79%,电效率从12.47%降至12.17%,相对下降2.41%,集热器进出口温差逐步增长。这是因为环境温度的升高,减少了PV/T集热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对流换热与辐射散热,提升了热效率。另一方面,环境温度的上升导致光伏板冷却效果变差,引起光电效率的下降,但其波动幅度远小于热效率的提升。因此,提升环境温度有利于系统的综合性能,其综合效率从67.22%增至93.81%,相对上升39%。

表4 环境温度对进出口温差与光伏板温度的影响Table 4 Effect of ambient temperature o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PV panel temperature

3.4 PV/空气-水集热性能参数分析

空气-水双循环工况下,同步改变空气、水的质量流量,图9为流量0.01~0.065 kg/s下PV/T集热器性能的变化曲线。由图9可知,流量由0.01 kg/s增至0.03 kg/s, 热效率从48.75%增至55.67%,涨幅14.19%;流量由0.03 kg/s增至0.065 kg/s,热效率从55.67%增至57.22%,涨幅2.78%。相同情况下电效率涨幅为3.67%与0.8%,综合效率涨幅为10.54%与1.76%。因此空气-水集热工况下推荐经济性流量为0.03 kg/s。由图7和图9对比可知,在PV/空气-水模式中,双工质冷却循环可以收集更多的热量,系统的热损失进一步降低,PV/T集热器的综合性能得到提升。

图9 空气-水质量流量对PV/T集热器的影响Fig.9 Effect of air-water mass flow rat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V/T collector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空气-水双工质冷却循环PV/T集热器的三维稳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流量、温度对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分析模拟数据后可得到如下结论。

①变流量工况下(0.01~0.065 kg/s),PV/空气、PV/水、PV/空气-水复合模式综合效率分别从48.42%,76.94%,80.27%增至68.18%,88.29%,90.15%,但其效率变化趋势逐渐变缓,PV/水、PV/空气-水模式流量的最优值为0.03 kg/s,PV/空气模式流量的最优值为0.04 kg/s。

②PV/空气模式下,随着进口空气温度的升高(273~323 K),PV/T集热器的综合效率从82.82%下降至46.59%,较高的进口温度使得光伏板冷却效果降低,集热损失增加。

③PV/水模式下,环境温度从273 K增至313 K过程中,PV/T集热器热效率由34.38%提升至61.78%,但电转化效率相对下降2.46%,电效率的波动要远小于热效率,因此环境温度的升高能够提升PV/T系统的综合性能。

④相比于单工质循环的PV/T集热器,双工质PV/T集热器具有3种工作模式,进一步拓宽了PV/T集热器的适用范围,用户可根据季节、气候等不同应用需求选择适宜的工作模式。

猜你喜欢

工质热效率工况
基于有机朗肯循环的热电联供系统
热网异常工况的辨识
汽车空调系统中替代R134a的环保制冷剂的性能分析
不同工况下喷水推进泵内流性能研究
误使用工况下儿童安全座椅安全性的开发与验证
我国研制出热效率突破50%的柴油发动机
核动力用有机郎肯循环性能分析及优化
汽车行驶工况识别模型搭建的方法研究
国产发动机将更“绿”
制冷工质的温室效应及其敏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