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新闻,让民生报道更权威绍兴晚报“一线调查”栏目连接政府部门有效服务受众

2022-06-22周国祥钟宏娇

传媒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晚报新闻媒体绍兴

文_周国祥 钟宏娇

国家统计局各地方调查队是国家统计局垂直管理的地方调查机构,主要针对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市民耳熟能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CPI(物价上涨指数)等等,都是由调查队通过抽样调查产生。调查队的调查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但是,长期以来,新闻媒体对这些数据的利用是浅层次的,大多停留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发布的层面,而且因为数据枯燥、难懂,很难吸引非专业人士的受众,久而久之,新闻媒体对这类信息发布也慢慢失去兴趣,导致很多调查数据处于沉睡状态,效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将两者结合,使地方调查队的大数据与新闻媒体的报道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让民生大数据更多地服务群众,并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的权威性?《绍兴晚报》通过开设“一线调查”栏目,进行了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

大数据+新闻,让受众可用

统计调查数据是政府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老百姓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参考。居民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调查、零售商品价格调查、房地产价格调查……这些项目都属于国家统计局地方调查队的调查项目,听起来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事实上,这些作为各级领导决策依据的数据,也确实“取之于民”——通过抽样调查获得,再经过专业的数据分析。然而,最终出炉的调查报告往往让人望而生畏——冗长的数据、众多的术语,让普通民众很难看懂。这种理解上的门槛让部门的专业调查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处于两张皮状态——你做你的大数据、我过我的小日子。调查队辛辛苦苦做出的数据不能被更多的公众知晓,也就是说没有充分地“用之于民”,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与此同时,作为新闻媒体,尤其是以民生新闻为主打的都市类媒体,对权威民生数据的需求又是十分迫切的。身处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快速变化的数字化时代,人们普遍希望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以便分析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从而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并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作出合理判断和适时选择。也就是说,这些数据其实是民众非常需要的,从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讲,也是都市类新闻媒体应该提供的。但打开新闻媒体,涉及民生消费的报道往往以“点”上报道居多,即使有“面”上趋势分析,也往往是专家的“一家之言”,缺乏一定范围内的大数据支撑,削弱了观点的权威性和论证的可靠性。

民生大数据和民生新闻报道,能不能合作互补、实现双赢?2019年8月,绍兴晚报编辑部与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合作,在绍兴晚报开设“一线调查”新闻专栏,约定由双方共同商定调查内容,由绍兴晚报社会民情部记者在此基础上采访报道,每期在《绍兴晚报》整版呈现,调查数据通过记者编辑转化成为新闻报道,艰涩难懂的专业数据变得通俗易懂,通过多媒体传播让受众方便利用,《绍兴晚报》的部分报道还被“国家统计网”转载。两年多来,这一创新模式深受读者欢迎,得到国家统计局点赞,浙江省调查总队要求全省调查系统学习借鉴,绍兴晚报也在调查系统中扩大了影响。

热点话题+专业调查,让数据可读

新闻媒体要关注民生民情,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在热点话题的媒体关注中,充分运用权威数据,有利于增强话题的权威性,也有利于增强专业数据的可读性。“一线调查”栏目发挥调查专家与媒体记者的各自优势,使民生调查数据走向大众,提升了调查队的社会影响力,也拓展了新闻媒体的报道面,提升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解决数据调查报告的可读性问题,即建立大数据的“亲和力”,减少普通市民的阅读障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紧扣社会热点,从新闻报道的角度选取调查项目,提高调查课题的新闻性,既紧扣热点,又有话题性,“市民关注的,就是我们关心的”。

按照这一目标,绍兴晚报和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建立工作机制,保持常态化沟通,每月月初就开始琢磨选题,按每月一篇的频率推出调查报道,《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杭甬比绍兴更“舍得”》《绍兴城镇居民收入长三角排名第四》《从杭来绍的创业者感叹:住在绍兴,还是蛮便宜的!》《 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对我市206家样本企业进行调查:不开工流动资金平均维持2.4个月 精准施策助企复工成当务之急》《2019年,绍兴人网上消费695.3亿元,网购替代率83.7%——网购正在改变绍兴人的消费模式》《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近五成受访者一年读书超过15本 超六成受访者日均阅读1小时以上》《3月起绍兴楼市回暖,居民购房意愿旺盛,更喜“大房子”》《10万-30万元汽车最受欢迎“90后”更喜好车》,等等。这些选题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程式化的统计系统调查领域,而是紧扣“当下”“热点”两个关键点精准选题,随后组织专业调查,从而“勾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有一个选题很能说明问题:6月底7月初,正是各中小学组织期末考试迎来暑假的日子,也意味着各种培训班高峰期即将到来,绍兴的中小学生暑假究竟有多少时间泡在培训班里?绍兴的父母究竟愿花多少钱在暑假培训班上?这个话题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也很能调动读者的情绪,但以往的报道一般只针对个案,缺少数据支撑。真实的数据究竟如何?相信很多读者会比较好奇。因此,记者就向调查队建议,商定了这一选题。

“一线调查”新闻专栏版面截图

除了用做新闻的思维寻找调查选题,也要用做新闻的思维选择报道角度。比如《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杭甬比绍兴更“舍得”》一稿,其实是一个关于2019年上半年绍兴居民收支的调查数据,属常规调查,但通过与杭州、宁波的数据比较,绍兴人消费观念相对保守的特点就凸显了出来,从而使数据具备了被关注的价值,也就有了新闻性。再如《从杭来绍的创业者感叹:住在绍兴,还是蛮便宜的!》一稿,所依据的基础数据也属于常规调查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但通过一个从杭州来绍兴创业的人的视角,对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从而使数据有了“灵魂”,通过数据传递的价值判断也更容易为受众接受。这些报道在越牛新闻客户端和绍兴晚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也创造了高阅读量。

数据+个案+专家解读,让新闻可信

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取决于新闻媒体的专业性、数据调查的专业性、分析解读的专业性。《绍兴晚报》“一线调查”栏目的报道所依据的是权威部门通过专业调查得来的数据,呈现在新闻媒体上,“可信”应是它自带的属性,也是它核心的价值。为了使数据新闻更可亲更可信,必须自觉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

“一线调查”栏目在具体展开每一个话题时,都对文章结构进行了精心设计,基本上包含数据发布+市民生活个案+专家解读三大模块。其中“专家解读”每期会采访绍兴调查队专业处室负责人,对数据背后的成因进行权威解读,必要时还会采访其他部门或高校的若干专家,对原因及趋势作进一步分析。“居民心声”则会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感受展现出来,使新闻更真实、更生动。另外,图、表的运用使报道更加直观,也是增强栏目吸引力的好形式。此外,对于一些调查中的专业术语,通过设置“小知识”模块,使之成为向大众普及统计知识的窗口。《绍兴城镇居民收入,长三角排名第4》这一报道,就包含以下内容:数据说话——发布绍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及长三角主要城市居民收入数据;专家解读——绍兴调查队专家解释哪些因素助推了居民工资收入增长,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数据;身边变化——创业者感叹,虽然在绍兴相比上海工资少了,但可支配收入高了(横向比);居民心声——绍兴一退休工人现身说法:34年,月工资从31元涨到7500元(纵向比)。通过上述4个模块的报道,帮助市民由点到面、从感性到理性,更全面地理解数字背后的含义,使新闻更加可信。

要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仅仅发布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解释和印证是不够的,还需要新闻媒体站在更高的层面,邀请业内专家对趋势进行分析研判。《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对我市206家样本企业进行调查:不开工流动资金平均维持2.4个月 精准施策助企复工成当务之急》这篇报道,刊发时正是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之时,绍兴调查队对绍兴市206家样本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的生存状况确实非常严峻。此时,如果只是发布数据,不利于企业提振信心,因此,记者邀请了绍兴调查队企业处处长、绍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等专家作深入分析和展望:疫情对短期经济影响较大,但经济长期向好发展趋势没有改变。面对疫情冲击,企业要科学主动应变,善于化危为机、危中见机;政府部门要精准帮助企业纾困,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助力企业渡过难关。这样的分析既是对数据的深化,也让新闻报道更加权威。

重视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是数字化时代新闻媒体适应受众需求的必然要求,通过与国家专业调查机构合作,提升新闻报道的深度、专业度,有利于新闻媒体更好地履行资政职能、提升服务效能,实现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共同目标,这也是全媒体时代“开门办报”的具体行动。

猜你喜欢

晚报新闻媒体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雪中放牧新风景
安昌古镇:一轴老绍兴市井长卷
绍兴大闯关
《圣诞夜》晚报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与监管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