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典籍里的中国》看融媒传播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2022-11-22黄馨瑶

传媒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典籍时空舞台

文_黄馨瑶

一、新媒体与电视文化节目的融合

在微信、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冲击下,为扩展受众辐射,电视文化类节目应改变传统的以主持人讲解、观众倾听为主的模式,主动与新媒体实现资源的通融、内容的兼融,形成受众与节目的双向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该节目主要聚焦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捕捉中华文化精髓,以古籍为载体,让世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国故事、中国智慧。

电视文化节目中选取的一系列文化经典古籍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对当今时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典籍里的中国》充分运用新媒体功能,为适应当下轻悦化、场景化的短视频潮流,利用抖音官方账号制作与节目内容紧密相关的短视频,或展示节目的精美海报,或呈现节目的幕后花絮,或将经典的高光瞬间进行剪辑重组。一方面能够加速碎片化传播,并拓宽传播渠道以提升节目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用户黏性。《典籍里的中国》还依托央视官方微博平台,发出基于不同节目内容的多种类型微博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引发不同年龄段用户的积极讨论与互评,在受众中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拓宽了受众的覆盖面,解决了电视大屏传播的单一性和时空的局限性等问题,促成跨圈层的互动分享。

二、融媒体视阈下电视文化节目的时代性

所谓“新闻涵化”,即大众传媒通过文字、数字、图像、符号等形式将事件传达给受众,将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转化成人们现实观、社会观形成的要素。《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了《尚书》《史记》《论语》《天工开物》《孙子兵法》《本草纲目》等一系列文化典籍,通过电视媒介从不同角度赋予其生命力,将凝聚了前人智慧的典籍转变成有情感、有温度的传播载体,并以鲜活的姿态延续中华传统文化。

《典籍里的中国》立足现实、扎根本土,受众在博大经典文化的熏陶过程中养成文化自信、家国一体的时代价值观。例如在“古今对话”栏目中,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以一位“穿越者”的身份与先贤互动,在古今文化碰撞、交融的同时无形地促成了经典文化精髓的传播。在每次对话中,主持人都被先贤的故事所触动,都被历经漫长岁月积淀的典籍所吸引,深切传递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论语》这期节目中,孔子面向两千年后的光景“发问”,得到的回答是“那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读书的时代”,令孔子大受震撼;在《天工开物》中,现代电子书与旧时的文明在时空舞台上产生戏剧性的碰撞,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前人的智慧结晶,同时延续着对科学的敬畏精神和敬仰情怀;在《楚辞》这期节目中,屈原吃着几千年后家乡产的橘子,又亲眼目睹几千年后中国繁荣发展的局面,感慨道:“我看到了最浪漫的诗。”在这些节目中,古人与今人的相见场景有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节目也通过不同的舞台效果让整个故事更好地衔接起来,通过数字技术让演员和观众的情感更好地得到抒发。

信息时代,面向受众的个性化服务极为重要。《典籍里的中国》在节目形式上,采取通俗易懂的戏剧形式,突出节目传播的“视觉化”表达,文字内容变成了可视化的戏剧场景;在表述上,减少了文言文的使用,以平实、灵活的表达方式,减少枯燥之感、晦涩之意。《典籍里的中国》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大众”上,例如在设置主持人角色时,撒贝宁在古今时空之间进行身份转换,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穿越到典籍中的时代,与众先贤对话。而每次对话即将结束之时,他也会向先贤们介绍现在我们身处的世界,古今的对比让先贤们发出感叹,在增强节目戏剧性效果的同时也能提升受众的自豪感。这样的方式加深了各个年龄段受众对节目内涵的理解,也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受众心目中的记忆与积淀。在嘉宾设置上,《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也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对典籍及戏剧化的展演内容进行评述与解析,以受众更易理解的方式对知识进行二次补充,进一步引发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情与思考;同时,该节目设置了诵读环节,由专家学者还有演员带领观众齐声朗读典籍中的经典段落,历经千年沉淀的典籍通过众人之口再一次呈现于大众面前,铿锵有力的文字掷地有声、震撼人心。

三、融媒体视阈下电视文化节目的创新性

1.体验式互动创新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因不受时空限制而得到大量受众的喜爱,电视作为一种冷媒介,对受众的互动性要求比较高,然而却受到网络视频及手机短视频的强烈冲击,促使电视文化节目亟待加强与受众的联系与对话。《典籍里的中国》所呈现的“古今对话”是受众互动的重要元素。现场受众更易受到节目真实情境的影响,代入感更强,他们对舞台上表演的戏剧的态度和肢体反应会通过镜头呈现给场外的观众,这些细节在镜头面前往往被放大,会间接影响场外观众的情感共鸣。在设计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时,节目组采用了多维舞台的形式,舞台之间交错相接,以不同方位的舞台来达到区分时空的效果。例如,在《楚辞》这期节目中,主舞台是撒贝宁与屈原的跨时空对话,副舞台则是幼年的屈原和熊槐。多个舞台同时存在,在节目现场的观众,一方面可以更便捷地通过现场自动旋转的座位从正面直接观看不同舞台的表演,另一方面主舞台上的屈原注视着幼年嬉戏打闹的这个场景,增强了节目的戏剧性,也让戏剧的感染力得到提升;而在场外的受众会有更连贯的观看过程,在没有旁白的情况下也能对戏剧进行充分理解,这样的舞台设置为场内外受众营造出一种多维的沉浸式体验。

2.整合式设计创新

《典籍里的中国》在内容选择上借鉴前人优点的同时也具有创新。节目选择了历史沉淀较为深厚的典籍,涵盖了文化、历史、科学、医药等多个方面,借综艺节目将其创新表达,赋予这些典籍新的时代意义。同时通过演员和主持人的共同演绎,将耳熟能详的典籍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在受众眼前。在舞台设计上,节目采取了多舞台一体的模式,以一个主舞台为中心同时衍生出三个子舞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戏剧的连贯质感。现场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画面呈现更加多元化、层次化,利用多镜头切换,从时间中抽离诸多历史事件,从而达到跨时空互动的效果。节目组还摒弃常规的线性叙事模式,采用环环相扣的情节交织式结构,使事件与事件之间通过插叙或倒叙的方式相串联,更具纵深感和感染力。在视听方面,幕后工作人员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要素,运用声音、灯光的交错变化把控节目的节奏,并将戏剧表演、朗诵、访谈等环节融为一体,自然糅合恢宏场面与细腻场景,极大程度地渲染了可视化的情感共鸣。精心设计的服装、化妆与道具在每个特写镜头下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真实历史情境,带给受众身临其境的观感体验。

猜你喜欢

典籍时空舞台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军迷大舞台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评《中国古代音乐典籍精诠》
跨越时空的相遇
军迷大舞台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