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媒体的冬奥融媒报道该如何发力
2022-06-22李振阳
文_李振阳
2月20日,2022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在这场全民冬奥盛宴中,央媒拥有头部内容和传播资源,是冬奥会内容产品生产最主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设置了赛事报道的议程。省级媒体深耕本土市场,在进行冬奥融媒产品生产时,有着对冬奥赛事周边话题敏感的嗅觉,有独特的本地化视角,对本地年轻化受众也更为了解。在冬奥融媒传播一片“红海”的当下,努力刷出自己的“存在感”。
赛事期间,浙江之声前后方配合,在广播端和融媒体端多角度、跨维度报道冬奥会盛况,挖掘冰雪盛会中的浙江元素;动态跟进、立体推送,讲好冰雪中的“浙江故事”。截至赛事闭幕,共推送新媒体稿件300余条,播出广播稿件近80条,新媒体作品网络总播放量超5000万。浙江之声在微博端开设话题词#燃情冰雪冬奥时刻#,与广播端《浙江新闻联播》《浙广早新闻》节目中的冬奥专栏同名联动,网络与电波互相引流、彼此借势。仅在微博端,由浙江之声主持的话题词#燃情冰雪冬奥时刻#阅读量超3000万,多条新媒体作品冲上冬奥会热搜。
省级媒体如何从原创出发,以全媒体多样化传播为特色,讲好冬奥会中的“本地故事”?本文将从紧抓第二落点、找准本地角度和贴近年轻受众三个角度来阐述。
记者快速反应,紧抓“第二落点”
赛事,是大型赛会报道的核心资源,也吸引了绝大部分流量。可是,不掌握赛事资源并不意味着无法做出有声有色的冬奥报道。赛事期间,浙江之声冬奥会特派报道组从2022北京新闻中心发回消息,传播冬奥精彩。报道组虽然在闭环外,但依然接近新闻发生现场。利用这一优势,紧抓赛事消息和城市文化IP宣传的“第二落点”,最大化赛事流量的“外溢”效应,迅速就地展开采访,也能实现“弯道超车”。多样化的第二落点报道,让主流价值观以新颖的形式深入人心,成为冬奥传播“破圈”的助推器。
浙江之声北京冬奥会特派报道组
2月18日,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举行,中国队选手谷爱凌获得金牌。随着谷爱凌成为冬奥会的“顶流”,位于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也获得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赛事期间,来自浙江湖州学院的教师张涛,就在该场地从事裁判工作,担任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的技术官员。浙江之声特约张涛,从他提前进驻赛事场地到冬奥会期间,以Vlog形式记录。在原创系列短视频产品《张涛的冬奥Vlog》中,网友们跟随他的镜头“走进”了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裁判驻点,“来到”了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感受到了裁判们离别冬奥赛场时的不舍。短视频以Vlog的形式,通过独特的冬奥会参与者第一人称视角,以轻松的节奏带领受众既看“热闹”,也看“门道”。
本届冬奥会对裁判员等工作人员采取了闭环管理措施。在严格遵守组委会采访纪律的前提下,记者与张涛多次进行线上沟通、深入交谈,了解裁判员的工作环境,共同策划并制定拍摄方案。作品采用Vlog形式进行全流程策划、剪辑、拍摄,既保留了内容特性,又在形式上做到了创新。作品以“沉浸式”的视频观看体验,带受众走进张涛在冬奥会的工作与生活。视频推出后受到好评不断,在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同步推送,其中在微博端话题词#张涛的冬奥Vlog#累计阅读已超百万。
本届冬奥会,受众们除了为健儿们的表现呐喊助威,还对赛事吉祥物之一的冰墩墩报以巨大的热情。截至3月1日,新浪微博超级话题#冰墩墩#相关阅读已超过58.9亿次。“冰墩墩”作为奥运精神的“代言人”,拉近了传播主体与受众间的距离。浙江之声北京冬奥会特派记者迅速反应,采制了短视频《寻找冰墩墩》,回应了热点,从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探访冬奥会特许商品专卖店,体验北京一“墩”难求。该视频还与另一个短视频作品《实现了“墩墩自由”的北京男孩》形成内容关联互动,播放量达到10万+。
北京冬奥会让北京城市文化再次成为热点,文化成为体育赛事之外的“第二落点”,前方记者采制的多个短视频作品成为“爆款”。短视频《当双奥之城遇上亚运》,将双奥之城北京和即将举办亚运会的杭州相结合,让两个“顶流”IP在雪后的故宫浪漫相遇。闭幕式短视频《精彩!记者们眼中这些关于冬奥会的瞬间,还记得吗》入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话题热搜。短视频《记者小姐姐体验颐和园冰雪嘉年华》,突出了记者汪婷个人IP的打造。“元气少女Vlog”系列以强烈的个人风格助力记者出圈,获得了同行和受众的肯定,全网播放量超10万。
找准本地角度,讲好浙江故事
大型赛事报道要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选题和角度上就要最大程度地做到“贴近”受众。从媒体自身定位出发,找准本地切口,从“熟悉的人、身边的事”出发,更容易引发本土受众的共情。
本届冬奥会,浙江运动员甄炜杰(跳台滑雪男子团体项目,浙江首位参加冬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运动员)、杜佳妮(女子双人雪车),以及叶杰龙和吴志涛(男子四人雪车)亮相赛场,牵动了家乡父老的心。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他们的参赛实现了浙江在冬奥赛场零的突破。浙江之声前后方紧密配合,前方记者记录下运动员表现和赛后感想,后方记者则分赴新昌、海宁、龙港等地,采访运动员家人和教练。
浙江之声记者在零下十摄氏度的环境中拍摄外景镜头
为了讲好冬奥会上的浙江故事,浙江之声微信、微博、视频号和抖音等各新媒体平台深入挖掘,推出系列新媒体短视频产品。如“冬奥会上的浙江制造”,推出了《冬奥揭秘:浙江制造托起“大雪花”!》《被外国运动员吹爆的智能床,原来是浙江嘉兴的企业生产的》《浙江制造成就“冰丝带”,小企业也有大作为》等作品。冬奥会的完美呈现,离不开背后浙江企业的高质量支撑。开幕式上,冬奥主火炬“大雪花”凌空惊艳了全世界。高难度空中动作的背后是“浙江制造”的硬核科技。据介绍,位于宁波的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制的主火炬地面装置系统,由LED底盘、主火炬辅助翻转提升装置和台阶踏步升降装置组成,经自主研发的精密控制系统,可以完成一系列升高和腾空动作。主火炬翻转提升装置驱动系统由4套庞大又精密的齿条机构组成,长达9米的齿条在大丰独有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升降不同高度旋转不同角度,完成复杂的曲线运动,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将主火炬以优美的弧线灵动举高8米,继而将主火炬凌空传送至高空。
本届冬奥会上,来自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浙江人参与到了奥运圣火的传递当中。“奥运火炬手”系列视频,关注了《骄傲!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作为火炬手之一,参与开幕式升旗仪式》《运河沟通南北,这位火炬手感叹缘分奇妙!》等普通群众的故事。其中,胡芳是一位从事公益16年的资深志愿者,新冠疫情期间,胡芳带领志愿者们加入到了物资筹集发放的对接工作中,筹集转运了超亿元的防疫物资,支持18个省133支援鄂医疗队,支援了包括叙利亚、日本、德国、瑞士等19个国家的抗疫工作。
贴近年轻受众,主播助力奥运
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年群体依然是网民中的“主力军”。根据百度指数提供的数据,在冬奥会期间(2月4日-2月20日),搜索“冬奥会”相关内容的网民中,19岁及以下的占40%,20到29岁、30到39岁的群体各占25%左右。融入年轻群体话语体系,用他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样态来“讲故事”,可以使所传播的内容更为受众接受,从而起到裂变传播、穿透圈层的效果。浙江之声利用主播影响力为冬奥内容“代言”,引发年轻人群体对冬奥会话题的广泛互动。
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为了更加立体、直观、生动地呈现冬奥内容,充分发挥浙江之声冬奥特派记者的临场优势,在《领先一路晚高峰》节目当中,特别开辟“直通北京”环节。每天10分钟,主持人崔麒与前方记者畅聊当日冬奥亮点、冬奥热搜,预告赛程看点。从细节处着眼,了解镜头以外的冬奥花絮,从“双奥之城”发声,将电波所能到达的地方打造成“最佳观赛位”,生动、直观,让听友身临其境地全景式感受冬奥魅力。节目一期一会,听友反响热烈,微信互动踊跃,就冬奥的台前幕后关心关注的问题,听众随时向前线记者发问,记者带着听友关切去探访并给出解答,形成了“主播—记者—听友”的三方互动。有听友形象地比喻:“直通北京”环节,是北京冬奥版的“京杭大运河”。
赛事期间,浙江之声、浙江新闻广播打造了“主播说冬奥”系列短视频产品,以80后、90后的青年视角,通过1~2分钟的短视频,盘点热门人物、梳理赛事赛况、趣闻趣事。1月24日-2月20日,“主播说冬奥”短视频产品共生产31期,在浙江之声、浙江新闻广播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进行发布,点击量突破百万。2月4日,北京冬奥会举办开幕式,“主播说冬奥”抓住“热带国家参加比赛”的热点,制作短视频,在快手上播放量超过30万,网友在评论区说“解答了我的疑惑”。科技数码主持人“@乔把你能的”,挖掘冬奥中的科技元素;早晚高峰主持人佳佳、星霖和大V则更多地关注时事热点;主播楚楚、思懿、马悦、一涵则用女生视角,洞察冬奥会的趣闻趣事、美食美景、明星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