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共图书馆界文化多样性服务实践与思考
2022-06-22高英华
高英华
(宜兴市图书馆,江苏 宜兴 214200)
文化多样性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方面,更体现在对人们智力、情感、道德和精神的引导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培育人们认知、欣赏及融入文化多样性的能力,在开放包容和互学互鉴中促进发展。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和扩散装置,是一个民族最踏实、最造福民众的文化机构,其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和地区整体文化多样性水平。20世纪末,文化多样性服务在公共图书馆界兴起,数十年来,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界分别在路径层面围绕构建文化多样性服务价值体系、组织结构和标准规范进行研究,在内容层面围绕多样性战略、多样性政策框架、场所与空间多样性、馆藏资源与服务多样性进行实践,着力构筑公共图书馆文化多样性服务体系。美国公共图书馆界在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对其相关经验进行梳理可为国内公共图书馆提升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1 图书馆文化多样性服务内涵
文化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环境中,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是能够使个体或群体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工作的行为、态度、政策的总和,是个体和系统以尊重等有效方式对具有不同文化、语言、民族、信仰或其他多样性特征的人作出认可与肯定的正面回应,从而重视个体、家庭、社区的价值,保护和维护彼此尊重的过程。由定义可知,多样性以及人们对多样性的反应方式(具体表现为对差异性的认知、尊重、理解以及基于差异性的对话、移情、融合、创造等)是文化服务能力的基石,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肯定多样性的内在价值和必要性。对公共图书馆而言,文化多样性服务涉及认知和行动两个层面。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需要重新审视和认知社区的文化多样性内涵,不仅包括性别、语言、民族等外在属性特征的差异,更要深入认知无形的内在差异与多样性,包括社区在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关系、认知方法、学习和表达方式等更大范围内的差异性,以更开放的姿态吸纳社区的多元观点和经验,滋养图书馆的创造力,在认知层面对文化多样性服务的价值和内涵进行深度了解和精准把握。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更要以构建文化多样性服务生态为目标,拿出具体举措和办法,从行动层面持续推进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建设,具体包括识别用户多样性、进行多样性资源开发、打造多样性服务空间、建设一支具备多样性服务能力的馆员队伍等。
2 美国公共图书馆界文化多样性服务历程
美国公共图书馆界文化多样性服务发展主要经历4个阶段:1)萌芽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度末,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通过了一项声明,要求其所有成员馆向所有人平等开放,不能因为读者的种族、宗教或个人信仰不同而有所排斥。该声明由基层公共图书馆广泛宣传并落实,公众平等获取知识的权利得以捍卫,公共图书馆界文化多样性服务得以萌芽。为此,ALA单独组建了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办公室,有效引导基层公共图书馆针对信息平等获取、弱势群体服务等问题开展实践,文化多样性服务引发业内关注。2)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度末,ALA成立少数群体和文化多样性服务委员会,并与美国印第安人图书馆协会合作,进行更广泛的文化多样性服务探索,包括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提供多样性咨询服务等。其间,在ALA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各成员公共图书馆开始重视文化多样性服务,结合馆情和社区具体情况,主动履行相关职责,探索特色化的实践之路。3)发展阶段。20世纪末至21世纪10年代,ALA将文化多样性服务列入重点内容并写入战略规划,美国公共图书馆界进一步明确文化多样性服务的价值与目标、持续发布一系列文化多样性服务声明、筹备并组建文化多样性服务委员会、启动一系列文化多样性服务项目、设置文化多样性服务专职岗位等,公共图书馆界文化多样性服务得到极大发展。4)完善阶段。21世纪10年代至今,在大量实践总结和经验探讨的基础上,美国公共图书馆界文化多样性服务进入规范化的完善阶段。ALA于2016年发布了图书馆文化多样性服务的系列报告,不仅进一步明确文化多样性服务的内涵与体系,更提出涵盖6个领域的62项改进建议,并于2020年起草文化多样性服务框架规范。个体图书馆依据相关服务标准进行自审自查,立足社区实际情况,针对服务实践中的痛点难点查缺补漏。
3 美国公共图书馆界文化多样性服务的主要经验
美国公共图书馆界通过4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构建了以包容性发展为理论基础,与图书馆服务全要素、全过程融合的文化多样性服务体系。
3.1 构建文化多样性服务价值体系
为发展公共图书馆界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美国图书馆协会从职业认同、职业价值观、实践伦理3个维度发力,构建文化多样性服务价值体系。1)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主观建构的、与职业特征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和感受,道德规范是职业认同的重要内容。在道德规范层面,ALA于2008年修订的《ALA道德规范》(8项原则)虽未有关于文化多样性服务的明确表述,但公平服务政策、公平获取等道德原则本身就包含了差异公平、多样性公平的内涵隐喻。2020年,ALA职业道德委员会提议增加强调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第9项准则,相关表述包括“认识和消除系统性和个人性的偏见;加强组织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等,文化多样性服务被进一步明确列入职业道德规范。2)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在职业话语中不断产生和再现、在实践中为之奋斗的思想和信念。在协会层面,ALA认为文化多样性是其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要素,要求图书馆职业应珍视和体现文化多样性;在个体研究层面,文化多样性是图书情报科学出版文献中始终高频出现的价值语词之一。3)实践伦理。实践伦理是行动中的价值观,为更好地指导图书馆开展文化多样性服务实践,ALA制订了政策手册,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强化馆员对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和敏感度,确保为社区所有用户提供平等服务,建设多元化的馆员队伍并完善其职业发展体系,确保图书馆服务对不同人群的可及性,从而使文化多样性服务得到解释、提升、扩展和完善。
3.2 设置文化多样性服务组织机构
为提升公共图书馆界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和水平,ALA专门设立了文化多样性服务协会委员会、理事委员会、办公室、圆桌会议、特别工作组等议事和决策机构(见表1)。成员图书馆参照ALA的机构设置方式,灵活采用了更为简单、精炼,兼具灵活性和柔性的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形式。1)成立文化多样性委员会、文化多样性办公室等,并设为常设机构。文化多样性委员会职责包括强化技术应用以促进图书馆的组织变革;提出文化多样性服务目标并制订战略,给出建议,并支持解决文化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问题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等。2)成立文化多样性专题工作组,设为临时机构。专题工作组可以评估图书馆文化,并对落实文化多样性服务提出具体建议、制订发展计划。通过自上而下、权责明确且协调、灵活的组织设计,美国公共图书馆界贯彻落实了文化多样性服务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表1 ALA文化多样性服务机构设置情况
3.3 开发文化多样性服务标准规范
为深入推进文化多样性服务,ALA及其分会如美国大学及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ACRL)、美国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Association for Library Service to Children,ALSC)、青少年图书馆服务协会(Young Adult Library Services Association,YALSA)等高度重视服务规范及标准建设,致力于基于文化多样性服务的能力标准框架和规范工具的开发(见表2),将文化多样性服务落到实处。各成员图书馆以协会推出的服务规范及标准为依据,进一步评价自身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包括对馆藏资源、工作场所与环境、馆员多样性等具体指标的评估与完善。
表2 美国公共图书馆界文化多样性服务规范(主要)一览表
4 我国公共图书馆界提升文化多样性服务的思考
4.1 主管部门强化文化多样性服务的政策引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在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战略引领下,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迈入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建设与“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对文化多样性原则的认同是任何发展政策成功的前提,“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以多样性和多元文化能力建设为基础;另一方面,“十四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指明了多样性和多元文化能力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强化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建设是迈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指引。在此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应持续完善多元文化治理体系、提升多元文化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具体而言:1)政府主管部门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依托,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的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增强全社会文化软实力。2)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多元文化治理中的作用,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类社会组织,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赋予协会类社会组织更多文化事务的自主决策权。3)政府主管部门应努力实现文化多样性服务的标准化,包括确定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定义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内涵、规范各类文化机构的文化多样性服务质量、建立文化多样性服务机制、提供文化多样性服务保障(设施、资源配置、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4)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多样性服务的监督和评价,以有效的监管治理保障文化多样性服务的质量。
4.2 行业学会加强文化多样性服务的指导协同
以中国图书馆学会为代表的行业学会应紧密结合“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环境,围绕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建设扎实开展工作,积极主动作为。具体而言:1)作为政府与成员图书馆之间的桥梁,行业学会应向图书馆传递政府部门在提升文化多样性服务供给方面的要求,同时,主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提升决策咨询能力,依据基层图书馆的实际和需求,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协助主管部门制订和实施推进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建设的政策规划和行政法规。2)行业学会应以多样性文化促进委员会或类似形式设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协调落实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建设相关事宜,同时,积极引导落实相关政策,夯实图书馆行业内部的文化多样性服务标准化建设,此外,行业学会可围绕文化多样性服务供给制订评估标准,开展评估培训,总结图书馆在相关服务领域的最佳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3)行业学会应构建明确表述当代图书馆平等、多样性、包容等理念的核心价值体系,塑造整体行业致力于推动文化多样性服务发展的行动和氛围。同时,要强化公共关系建设,提升宣传推广能力,提升图书馆在社区的影响力、公信力,引导社会对文化多样性服务的认可。
4.3 个体图书馆多措并举落实文化多样性服务
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力作为文化软实力,集中表现为一种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支持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学术科研和素养扩展、社区创造等多个领域,文化多样性服务能够帮助公共图书馆以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创新方案。因此,公共图书馆需要秉承文化多样性服务理念多措并举构建“全纳型”服务模式。具体而言:1)个体图书馆将文化多样性服务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用户教育、科研、创造等服务政策制定、活动设计、项目实施、结果评估的全过程,贯穿于公共图书馆日常工作的始终。2)个体图书馆及时监测并分析公共图书馆用户多样性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将相关信息和数据作为制订前瞻性决策的支持依据,并在相关项目设计、实施、评估的过程中确保有跨文化对话与互动环节,使新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妇女、青少年、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能够充分参与服务项目建设,从而将社区的文化智力转化为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创造力和服务力。3)文化多样性服务实践中,个体图书馆不仅应开展多文化与多语言的馆藏建设和服务,关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边缘群体,更要重视馆员文化敏感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培育,打造一支能与社区有效协作的服务队伍。个体图书馆应在馆员培训环节加入自我关怀、自我控制、灵活认知、批判性反思等内容,提升馆员文化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