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书写的转变看余华的女性观

2022-06-22郝欣如

今古文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女性观余华女性形象

郝欣如

【摘要】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作家的认知心理与创作理念。纵观余华小说创作历程,受时代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其笔下的女性人物从叙事的符号、男性的附庸到主体意识逐步觉醒的新时期女性,形象塑造愈加贴近现实。本文就这一转变,基于目前学者的相关研究,试对余华女性观进行综述。

【关键词】 女性观;女性形象;性别意识;余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3-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3.011

余华作为当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其作品问世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余华的研究层出不穷,且主要着眼于其先锋叙事模式及与西方同类型作品的对比研究,而关于他创作中女性观的解读常常只是宏观课题下的一个细微视角,很少单独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分析。长期以来,女性人物作为余华作品中被遮蔽的叙述主体往往为论者所忽视,因而本文将重点从余华笔下女性形象的相关研究入手对其女性观进行综述,以期对余华创作心理及写作特色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为了解男性作家塑造女性人物的相关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知网数据显示,近年来对于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大致始于2001年林华瑜的《暗夜里的蹈冰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解读》,且后续研究大多以此篇为参考文本。以“余华女性”为关键词检索,可以发现,共有225篇文献对此做出研究,而在“余华女性形象”“余华女性观”词条下的相关文献则分别有50篇、4篇。结合下表研究趋势可知,关于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发端于21世纪初,近20年来陆续有学者对此做出更深入的研究。综上可得,有关余华女性形象及女性观的研究可谓只是余华研究中的冰山一角,仍待后来学者继续开掘。

从研究方法看,目前国内学者对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主要基于自身的阅读感受,同时结合西方文艺批评的相关理论,对其笔下的女性做出分类,阐释男性叙事的特点及局限性,并追溯此种性别差异化叙述模式的产生原因,进而从整体出发对其作品中透露的女性观给出结论,最终给予评价。例如张梅在《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余华笔下的女性形象》(2012)中采用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通过对于女性形象的归类,总结分析了余华受男权意识的限制所面临的女性人物写作困境;熊锦华在《论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2017)中运用类型分析法将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概括为三种主要类别,并通過揭示这一系列形象的文化内涵,对余华创作给予评价与展望。

纵观近年来余华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与研究价值的粗略统计共有以下篇目及人物:《一九八六年》 (1986)中的妻子与女儿,《现实一种》 (1987)中山峰与山岗的妻子,《难逃劫数》(1988)中的露珠与彩蝶,《世事如烟》(1988)中的少女4,《在细雨中呼喊》(1991)中的母亲、李秀英、冯玉青,《活着》(1992)中的家珍、凤霞,《许三观卖血记》(1995)中的许玉兰,《兄弟》 (2005)中的李兰、林红, 《第七天》 (2013)中的李月珍、李青,《文城》(2021)中的林母、李美莲等。整合相关研究资料可得,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文本分析、文艺批评等角度对余华笔下女性形象进行相关研究。如王彦珍在《从冷漠到温情:余华小说女性书写的转变》(2021)中着眼于从余华的写作转型探析女性形象书写的转变;崔玉香在《女性,一个被扭曲遮蔽的群体——余华小说男权意识批判》(2006)中依托对于余华女性形象的分类描述,结合中西方文艺批评的相关观点对余华小说中不可掩盖的男权意识给予批判等。

二、余华女性观的分析——基于女性形象相关研究

(一)不同创作时期下的女性形象类型

结合研究资料可得,无论是林华瑜在《暗夜里的蹈冰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解读》(2001)中从暴力叙事、苦难背负及女性形象的异化三方面对于女性形象进行解读,抑或是王彦珍在《一个被扭曲遮蔽的群体——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类型》(2021)中从余华创作观着手将其笔下女性形象分为温顺善良、冷漠暴力、自私风流三个不同的群体,还是张磊在《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2009)中从父权主义出发论余华整体创作中“畸形”与“失语”的女性,都无法忽略对于余华创作分期及风格转型影响下不同女性形象塑造的整合分类。因而在探究余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类型时,本着全面客观的原则,从作家叙事笔法及创作心理的转变着手对余华前后期作品里的不同女性形象进行归纳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1.先锋时期扭曲病态的符号化女性

暴力与血腥为先锋创作时期的余华所崇尚,在冷酷的故事叙述中,女性或成为暴力行为的助推实施者,或成为暴力行为的无辜牺牲品,如《现实一种》中山峰和山岗的妻子怂恿兄弟二人自相残杀,《难逃劫数》中的露珠既是父亲借以残害东山的工具,又沦为刀刃下的血肉等。总之,此类女性形象的符号意味极为浓郁,毫无美感可言,其阴暗心理在《暗夜里的蹈冰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解读》(2001)中被林华瑜阐释为“恶之花”,其他学者譬如邹艳琴、杜丽娟等也持有类似观点。

2.男权视野中女子不同命运的矛盾交织

(1)负重前行的隐忍女性

“隐忍”在此包含有双重意蕴,一方面表现为女性面对悲苦命运时展示出的强大坚韧力,如《活着》中的家珍不管处于怎样不堪的境地都愿意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男权主义重压下的逆来顺受、卑躬屈膝;如《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光林的母亲对丈夫的百依百顺、唯命是从。除上述温良的女性外,《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玉兰尽管性格泼辣直率,但仍旧陷于“男强女弱”的社会困境中,无法决定自身的幸福。因此,无论这种女性形象以何种外在形式呈现,就如崔玉香在《颠覆与承袭——余华小说批判》(2006)中所指,其都符合男权文化对于女性“母性”品格的期望,具有典型的“性驭术”色彩。1B998481-10AC-4A61-ACB5-93FC0F224F0E

(2)放荡风流的欲望女性

当代学者蔡翔在分析《白涡》时依据美国著名女权主义批评家苏珊·古巴的批评理论,把“妓女”原型划为女性形象的一个分支,这一分类模式可广泛应用于女性形象研究中。而在余华作品中,也从不乏对于这种越界女性的塑造,如《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寡妇始终享受着这样风流放荡的生活方式,不以为耻,反以为傲。但透过表象去挖掘本质,这种荡妇形象实则也隐含着女性对性极度扭曲的深层次欲望,在《论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2011)中被武风云定义为女性道德人格的畸形表现。

3.主体意识逐步觉醒的新时期女性

男强女弱的家庭模式是父系社会的典型特征之一,余华在21世纪前的伦理书写中也隐含对这一传统理念的遵循。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平等为越来越多人所倡导,女性主体意识逐步觉醒,要求打破旧有的社会秩序,重塑新时代女性形象。这一点在余华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如《第七天》中的李月珍不再是男性社会角色的附属品,李青也突破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职业的设限,勇于追求自己的事业等。就如同孙雪在《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新变》(2018)中指出时代呼唤着女性形象的转变,可以说,余华较好地察觉并把握到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按照社会角色的不同对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探究。譬如,赵海云在《余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析》(2012)以《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兄弟》等多个文本中典型的母亲形象为例探讨男性视角的性别差异;霍蓉光在《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母亲形象》(2012)中将研究内容限定于《在细雨中呼喊》的母亲形象,阐述并分析了其存在意义;刘伟平在《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2016)中则进一步细化了分类标准,从母亲、妻子、少女三类女性形象的特质入手,探讨余华创作的得失等。

(二)从女性书写看余华的女性观流变

1.概述

随着时代的变迁,余华的创作笔触由先锋主义深入到现实关照,其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如王彦珍在《从冷漠到温情:余华小说女性书写的转变》(2021)中所说,经历了由恶到善、由抽象到具象、由沉默到发声的过程。可以看出,余华小说创作的转型的确引起了其女性书写的转变,而透过这种变化,余华的女性观可见一斑。

先锋小说创作时期的余华受罗兰·巴特零度写作理念的影响,叙事笔调极其冷静。此时的余华只关注笔下的事件本身,而对其中的男女人物则抱有一视同仁的看法,忽视了性别差异,是一种模糊的女性观。例如《现实一种》中促使死亡相继发生的两位妻子,《在劫难逃》中纵容杀戮行为的露珠与彩蝶等,她们同书中的男性形象一样具有血腥变态的暴力倾向,都像是余华借以传达思想的符号化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际,余华逐渐意识到人物同样具有自己的声音,而不仅仅是叙事的符号,因而他的创作开始向对现实的叙述与思考转入。从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到之后陆续发表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余华开始削弱文本的实验性,细化对于女性人物的塑造,而在此之中,他自己的女性观也有所显露。由上文对于女性形象的分类可知,这些文本中出现了互相对立的女性形象,一类是孙母(《在细雨中呼喊》)、家珍(《活着》)、许玉兰(《许三观卖血记》)等“隐忍”女性,一类是寡妇(《在细雨中呼喊》)、妓女(《活着》)等“欲望”女性,前者如崔玉香在《颠覆与承袭——余华小说批判》(2006)中所说符合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期望,后者如张磊在《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2009)中所说是男性轻易便能得到来满足欲望的对象。由此可见,置于父权视野下,余华只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写出了女性生存的困境,或者说关注到了旧社会中女性群体的挣扎并对其给予了一定的同情,但受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他所塑造的女性只是男性叙事视角下需要被塑造出以达到叙事目的的形象,对于女性主體的个人意识并未给予多少关注。由此可见,余华这一时期的女性观是囿于男权主义藩篱中的,其对于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仅仅止于表面。

然而,在时代的推动下,余华开始关注到女性思想的变化,如孙雪在《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新变》(2018)中指出,李月珍、李青(《第七天》)不同于余华以往小说中的附属性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其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又如王彦珍在《从冷漠到温情:余华小说女性书写的转变》(2021)中所提到的有关李美莲(《文城》)与林百家的平等对话以及自由做决定等情节,都展示出余华女性观的新发展,即从自我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到通过刻画不同女性的命运唤起人们对女性群体的关注,并借以传达出其对女性人格自觉的新认识,体现出余华对于女性关怀意识的深入。

2.原因

由于女性本身就富于多样性,客观而言,她们的一些细微心理在男性看来的确不易体察,就如余华自己所认为的“女性心理不好把握”,这与其男性视角的局限、个人经历的得失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武风云在《论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2011)中就曾谈到这一因素对余华创作观念的影响。此外,社会的变革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可以说,余华对于女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动态发展的过程。如王琨在《典型男性叙述下的女性形象——论余华长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2018)中也曾指出时代的变迁对作者创作心理的影响。

3.评价

纵观余华小说创作,尽管叙述主体视角始终以男性眼光为出发点,但从囿于传统男权观念的藩篱到主动顺应时代对于女性话语权的呼唤,余华女性观的转变是他对于挣脱男性作家固有性别枷锁的有力尝试,也是对女性读者群体诉求的主动回应,这不仅反映出其创作模式的重塑与更新,也表现了作家对于不同时代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彰显出余华独特的人文情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余华女性观的相关研究可得,相当一部分研究者侧重于男权视野下的女性形象分析,而其他研究者则将目光投射于时代背景下女性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指出了余华创作的转变是与时代、读者有效互动的结果,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因此,客观而言,余华女性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独特的借鉴价值。但是从微观来看,却又暴露出其他问题,譬如其中一部分研究几乎是重复式的话语,在已有研究层面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等等。因而在未来,针对余华的女性观,研究者应立足于余华整体的创作,采用更丰富的研究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及相关访谈资料去挖掘更深层次的研究角度,例如可以在女性观引导下的余华创作模式研究或从余华女性观入手探析其创作心理转变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阐述。

参考文献:

[1]林华瑜.暗夜里的蹈冰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解读[J].中国文学研究,2001,(04):70-74.

[2]王彦珍.从冷漠到温情:余华小说女性书写的转变[J].今古文创,2021,(43):10-11.

[3]张梅.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余华笔下的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04):23-24.

[4]杜丽娟.熹微的曙色:余华作品女性书写的变化[J].沂州师范学院报,2015,31(04):19.

[5]刘伟平.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J].长江丛刊,2016,(28):65.

[6]武风云.论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河南师范大学,2011.

[7]崔玉香.女性,一个被扭曲遮蔽的群体——余华小说男权意识批判[J].东岳论丛,2006,(02):147-149.

[8]王彦珍.一个被扭曲遮蔽的群体——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类型[J].青年文学家,2021,(08):17-18.

[9]张磊.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06):38-40.

[10]孙雪.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新变[J].文教资料,2018,(27):19-20.

[11]赵海云.余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分析[J].考试周刊,2012,(91):11-12.

[12]熊锦华.论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J].南方论刊,2017,(07):85-88.

[13]邹艳琴.论余华小说中的几类人物意象[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94-97.

[14]崔玉香.颠覆与承袭——余华小说批判[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5]韩巧花.论余华的女性观——以《活着》等长篇小说为例[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7(05):106-109.1B998481-10AC-4A61-ACB5-93FC0F224F0E

猜你喜欢

女性观余华女性形象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读与写(节选)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之思想根源比较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浅析泉镜花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观与恋爱观
扩展阅读
在场的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