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洛神”——萧红
2022-06-22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另外三位是张爱玲、石评梅、吕碧城)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萧红小档案
原名:张秀环、张廼(nǎi)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
民族:汉族
出生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出生日:1911年6月1日
逝世日期:1942年1月22日
代表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
萧红小史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8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萧红从小和祖父最亲,祖父教她读《千家诗》等。
在萧红18岁时,祖父去世了。萧红不顾家里反对,来到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高中。
20岁时,萧红认识了作家萧军。
1934年,萧红出版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鲁迅评价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38年,萧红在武汉和作家端木蕻(hóng)良结婚。1940年,萧红随端木蕻良前往香港。在那里完成了她最成熟的作品《呼兰河传》。
1942年,萧红病逝,年仅31岁。
小链接
萧军 (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中国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
1932年,萧军在哈尔滨化名“三郎”正式开始文学创作,并和中共地下党员、进步青年一起共同开展文学艺术活动。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萧军参照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完成了表现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
端木蕻良 (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作家,代表作有《科尔沁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等。
萧红的作品
萧红的作品融汇小说、散文、诗,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风格。
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她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手法在20世纪30年代很新颖。
《商市街》既有自传的色彩,同时也是社会风情画:下层人们悲惨的境遇、知识分子艰难的生活、青年的忧伤……在作品中都表现得生动真实。《商市街》给人不屈服于困境、奋发抗争的精神力量。
《生死场》是萧红早期创作的一个巅峰,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她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写了人们贫苦的生活,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深邃的诠释。
鲁迅在《生死场》的序中说,萧红描写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萧红的文字大气,对于中国人的本性,有着不逊于鲁迅的洞察力。
《黄金时代》:萧红的影响
萧红的作品一直持续地散发着自己的能量,受到读者们长期的关注。学者林贤治这么评价: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认为是唯一的。
萧红研究会副会长章海宁说: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萧红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体会到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
萧红家乡现在设有萧红纪念馆,还有以她名字命名的小学和道路,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怀念她。也有各种有关她的影视剧作品,比如由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
萧红的“名言”
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么凄凉的夜。
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可以决定怎样爱,怎样活。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
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到时间。
是山么,是山你就高高的;是河么,是河你就长长的。
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我的胸中积满了沙石,因此我所想望著的:只是旷野,高山和飞鸟。
人生激越之处,在于永不停息地向前,背负悲凉,仍有勇气迎接朝阳。B35E3FAC-867B-4A43-9371-B4FFB9E18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