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
2022-06-22史公
史公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他博古通今,领域纵横;精通翻译、诗、小说、散文、戏曲,是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他投身革命,是唯一一位被两次授予中将军衔的文人;他投身教育,创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今年是郭沫若先生130周年诞辰,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初出茅庐
1892年11月16日,郭开贞出生于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其先祖郭福安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后来郭开贞这一支族人从福建迁到了四川居住。
在郭开贞出生之前,家里已经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当时的医疗条件比较差,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在他出生前就夭折了。他是家中第八个孩子,他的母亲就常唤其“八儿”。
郭开贞这个名字,“开”是他在家族中辈分的排行,“贞”是他的名。郭沫若这个名字,是他在1919年第一次发表新诗时起的笔名,来源于他家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起这个名字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
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是一个商人,其母亲杜邀贞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因为郭沫若的外祖父杜琢璋在贵州黄平当官时,碰到当地的少数民族苗族造反,只有其母亲杜邀贞逃了出来。
郭沫若的父亲和祖父对于子孙的教育都很重视,专门请了一位先生到家中教育孩子。这位先生名叫沈焕章,是一位传统的儒家子弟,他便是郭沫若的开蒙先生。按当时社会的风气,读书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于是在这位先生的教导下,郭沫若学了一些基础的儒家开蒙类的书籍。
随着时局的变化,清朝废除了科举,开始举办新学。从这时起,郭沫若就开始学习各种新式教科书,这些新式教科书含有一些西式思想。这些书对年幼的郭沫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06年,郭沫若入讀乐山县高等小学堂,在学校中受到了来自封建教育制度的压迫,他不惧学校的处分,带领同学们进行反抗。
到了1907年,郭沫若进入嘉定府中学堂读书,在这里碰到了著名经学家廖季平的徒弟黄经华。黄经华当时在这里任教,他很赏识郭开贞这位学生,借了许多西方文学类的书籍给他看,培养了郭开贞在文学方面的兴趣。
1910年2月,郭沫若前往成都,在王畏岩先生推荐下进入了成都高等学堂就读。在省会成都,郭沫若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对革命充满了向往。
1911年为了响应国会请愿运动,郭沫若带领学生罢课,要求时任四川总督赵尔巽代表他们给清政府上奏,要求召开国会。
中学毕业后,郭沫若考入了成都高等学堂理科。之后又前往日本求学,以第七名的成绩考入了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留学期间,郭沫若偶然买到了一部《王文成公全书》。读了王阳明的书,他感受到了王阳明思想的魅力。由于这本书,郭沫若在思想上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影响。
在日本,郭沫若接触到了英译本《新月集》之后,深陷其中。于是去冈山图书馆里寻出了《吉檀迦利》《园丁集》《暗室之王》《加皮尔百吟》等书,沉迷在泰戈尔的书中。
五四运动之时,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也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为了与国内的反帝斗争相呼应,当年六月,郭沫若与其他一些爱国青年在日本组建了夏社,用来进行爱国宣传。郭沫若写的几篇反日文章,其中《同文同种辨》《抵制日货之究竟》等在上海《黑潮》杂志发表。
1919年9月初,郭沫若偶然读到了中国的白话诗——康白情的《送慕韩往巴黎》,该诗对他影响很大。
他很快以“沫若”作为笔名向《学灯》投稿,他写的《鹭鹚》《抱和儿浴博多湾中》等诗很快就被采用发表了。郭沫若第一次看见自己的作品发表,作诗的兴趣从此大增。
诗兴大发的郭沫若开始疯狂写诗,一年内写了几十首新诗。郭沫若这些诗后来与他写的其他的一些诗组成了诗集,取名为《女神》。《女神》发表后,其蕴含的浪漫、反抗、爱国、进取等精神影响了国内广大青年。《女神》这本诗集,开辟了中国新诗的另一种风格——浪漫主义风格。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与郁达夫、何畏等作家一起建立了创造社。自古文人相轻,创造社建立后,国内另一个文人组织“文学研究会”就写文章冷嘲热讽。创造社成员写文章进行反击,双方在批评、创作、翻译等许多方面进行了三年的论战。
1923年3月,郭沫若从日本毕业后回到了创造社,以期更好地发展创造社《创造周报》。《创造周报》很快便火爆全国,创造社的声誉也响彻全国。在一次宴会上,《中华新报》主笔张季鸾向郭沫若约请,请创造社的作家们帮助他们编写副刊。郭沫若与仿吾、达夫商量后答应了下来,并以《创造日》为副刊名,还为其亲自设计了刊头,编写了卷头语。
投身革命
五卅惨案发生以后,郭沫若与恽代英、张闻天等人一起联名成立了中国济难会,营救那些被帝国主义与军阀抓捕的革命者,并且筹集钱款帮助他们的家属。
1926年郭沫若前往广东大学工作。郭沫若到达广东时,先前往了林祖涵家中,在林祖涵家中,郭沫若碰到了在这里做客的毛泽东。当见到这位赫赫有名的文人时,毛泽东特别开心。毛泽东热情地与郭沫若进行交流。
郭沫若到了广东大学没多久,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郭沫若与校长褚民推行了择课改革。改革触碰了一些人的利益,郭沫若受到校内一些旧文人打压,许多学生开展运动支持郭沫若。迫于学生的压力,改革取得了成功。
在广东大学的这段时间里,郭沫若曾多次受毛泽东邀请参加各种活动,曾和毛泽东一起前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作报告。郭沫若还结识了周恩来、刘少奇等众多的共产党员。
郭沫若自从接触过马克思主义以来,认为共产党能挽救中国,他一直想加入共产党。他向毕磊表示了他的入党想法。在党的建议下,郭沫若进入了黄埔军校负责宣传工作。
不久,北伐开始,以黄埔军校的学生为骨干组建的革命军担当主力。郭沫若在周恩来的推荐下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DB17EE7C-37E1-454F-8439-2BF2B5A44A55
北伐时,郭沫若跟随叶挺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武昌城下,攻城需要大量的攻城梯,而北伐军中又缺少专门的工兵来制作这些。于是刚写完了大量标语与传单的郭沫若,又带着政治部的成员去寻找梯子,然后把这些梯子连接起来。郭沫若身先士卒,亲自动手做这些活。
在攻打武昌城之前,郭沫若对攻城的战士们开展动员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攻打武昌的过程是惨烈的,城下布满了北伐军的尸体,甚至连苏联顾问铁罗尼的翻译纪德甫都阵亡在了武昌城下。郭沫若看到纪德甫牺牲后,悲伤不已,特意写了四首诗来悼念他。
武昌城隔壁的汉口被攻下后,郭沫若被调往汉口负责汉口的政治部工作。当时汉口刚刚被北伐军攻下,城中充满了旧势力。郭沫若到达汉口后,就立即查封了两家旧势力的反革命报纸,对这些旧势力进行打压。
没过多久,郭沫若又先后前往了九江與南昌主持政治部的工作。郭沫若在南昌时,被当时在南昌的蒋介石抓住不放。蒋介石对郭沫若非常赏识,每次见到郭沫若都亲自起身去迎接,蒋介石想拉拢他。
在南昌的这段日子里,郭沫若发现蒋介石的野心越来越大。在一次宴会上,居然有人高呼“蒋总司令万岁!”对于蒋介石,郭沫若心中逐渐有了疑问。在北伐军节节胜利的时候,蒋介石扶持了大量的流氓,对工农革命进行镇压,甚至杀害了赣州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当时郭沫若不知道真实情况,还去找蒋介石,请他去制止这种反革命行为。
直到安庆惨案爆发,郭沫若才了解到这些反革命事件全是蒋介石一手策划的。郭沫若感到极其愤怒,想要离开蒋介石,去揭露他的罪行。但蒋介石一直不放郭沫若离开,还说等到了南京,要把数个省的政务都交给郭沫若来治理。但郭沫若一直不为所动,一直想着如何逃离蒋介石。
郭沫若趁着蒋介石离开南昌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在安庆的李宗仁举旗讨伐蒋介石。但李宗仁没有任何表示,郭沫若见李宗仁如此,知道此事是不可能了,就逃离了安庆,到了第二十军党代表朱德的家中。在朱德家中,郭沫若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历数蒋介石的罪行。
不久后,郭沫若接到邓演达的命令,令其到上海开展工作。郭沫若到上海时,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第三天,大街上充满了恐怖的气氛。当晚他见到了李一氓、周恩来等,周恩来给他说了一下上海如今的情况。郭沫若了解到上海的革命受到如此重创后,与周恩来商量,决定前往武汉见邓演达,向邓演达汇报这一情况。
郭沫若到武汉后请求武汉国民政府讨伐蒋介石,遭到了拒绝,因为此时武汉国民政府的领袖汪精卫也逐渐趋于反共。郭沫若的上司邓演达一直主张联共,因为此事与汪精卫发生多次争吵,气得离开了武汉前往了莫斯科。
随着局势日益严峻,许多共产党员前往南昌准备起义。在南昌起义后,郭沫若抵达了南昌,在起义军军部见到了贺龙、周恩来等人。之后郭沫若担任了宣传委员会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在起义部队开完誓师大会后,郭沫若与周恩来、贺龙、李立三等一起带领起义军离开了南昌,前往南方。
秘密入党,开展文艺战线统一工作
起义部队所向披靡,一路攻占瑞金、会昌。在会昌之战结束后,郭沫若与贺龙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郭沫若激动地拥抱了他的入党介绍人周恩来、李一氓。
加入共产党后,郭沫若的干劲更足了,努力做好宣传工作。起义军攻进了汕头,在汕头,郭沫若把《岭东民国日报》改成了《革命日报》,用来宣传革命。
占领汕头后不久,国民党调集大量的敌军对起义军发起进攻。起义军寡不敌众,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于是周恩来、李立三召开了会议,决定派出部分同志前往上海、香港,其余同志带领部队前往海陆丰,去组织工农红军并建立苏维埃政权。
南昌起义失败后,郭沫若离开部队先去了香港,后到了上海。此时郭沫若被蒋介石下达了通缉令,郭沫若与周恩来商量后,准备前往莫斯科避难。由于郭沫若身患重病,没能赶上船。
随着白色恐怖愈发严重,连续数个上海的地下党机构被国民党破坏,风头更紧了。周恩来再次劝郭沫若离开上海避避风头,1928年郭沫若伪装成南昌大学教授的身份前往了日本。
而当时的日本,田中义一政府正在镇压共产党、扼杀工农运动,抓捕了大量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郭沫若身为中国著名的左派人士,一到日本就被日本当局关注了,先是被关进监狱,出狱后之后的生活也是一直处于日本当局的监视之下。
郭沫若在日本宪兵和警察的长期监视之下从事学术研究,为自己的文化活动寻找新的切入点,开辟新的领域。他大量涉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著作,钻研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尝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翻译出版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他试图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适用性的一个检验。他用新的理论来研究《易经》《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形态和文化思想方面的学术文章,藉此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普适性,对于中国的历史也是适用的。
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时,他意识到传统经史典籍不是全部可靠的,还需要新的材料来补充和验证。因为研究的需要,他逐渐展开考古学和文字学方面的研究。郭沫若开始研究起了甲骨文,先是看了《殷虚书契考释》《观堂集林》之类的书,看完这些书,郭沫若才对甲骨文入了门。甲骨文给郭沫若打开了新的世界,令他深陷其中,夜以继日地钻研甲骨文,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这本书发表后对中国的史学家们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古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文字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的发表轰动了学界,他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
1930年,郭沫若完成了他的得意之作《骑士》,书中的女主人公以共产党员黄慕兰为原型。这本书表达了他对牺牲在革命中的战友的思念。DB17EE7C-37E1-454F-8439-2BF2B5A44A55
就这样,郭沫若在日本度过了近十年时光。“七七事变”之后,郭沫若决定逃回国。此时的郭沫若面临着日本当局更加严密的监控,每天都有宪兵来巡逻,防止他逃离日本。在逃走之前,郭沫若把遗书都写好了。
郭沫若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化名杨伯勉逃出了日本。当时正值“淞沪会战”时期,回国后的郭沫若到处演讲,鼓舞人民起来抗日。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他与夏衍创办了《救亡日报》,刊登了一篇篇抗日文章,极大地鼓舞了上海军民的抗日爱国情绪,许多读者送来物资,让报社帮忙转交给在前线抗日的将士们。
郭沫若自己也经常亲自前往前线去访问那些战士们,写了许多访问类的文章。在他忙着开展救国存亡运动时,突然接到蒋介石的来电,命他前往南京会面。蒋介石曾经通缉过他,郭沫若心里對他有些不满。在周恩来劝说下,郭沫若去南京见了蒋介石。
铁骨铮铮,
一生功过任人评
郭沫若见到蒋介石后,再次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之后郭沫若去见了当时在南京的老战友叶剑英与叶挺,而后又回到上海。在大场失守后,“淞沪会战”的局势更加糟糕,郭沫若连续好几天前往前线,为前线的战士们演讲,鼓舞士气。许多官兵都喜欢与郭沫若交谈,郭沫若也走访了大量的官兵。
随着“淞沪会战”失败,上海被日寇侵占,郭沫若转往香港开展救亡工作。到了香港后,郭沫若到处参加讲演会宣传抗日,又主持恢复了《救亡日报》。
之后,郭沫若又前往武汉去见周恩来。郭沫若刚到武汉时,刚好《新华日报》创立,《新华日报》请郭沫若题词,郭沫若根据抗日精神写了一篇题词。
郭沫若回国之后就恢复了党籍,因为作为中共特别党员,他只受周恩来等少数人的直线领导,不为外人所知。郭沫若想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进行工作,被周恩来给劝住了。周恩来想让郭沫若以民主人士这一身份进入国民党政府担任第三厅厅长。
党中央对于第三厅是非常重视的,想把第三厅变成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机构,第三厅的任务就是宣传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在抗日战争中,郭沫若多次带领第三厅开展了抗日宣传,为抗日筹集了大量资金。
根据周恩来的建议,中央决定把郭沫若作为中国文化界的领袖,增加郭沫若的影响力,这样更有利于郭沫若领导第三厅开展“统一文艺战线”的工作。
随着国民党在抗战中开展反共,郭沫若的工作越发困难。国民党居然想让第三厅全体成员加入国民党,郭沫若愤怒地写了辞职报告,其余在第三厅工作的文化界成员也纷纷跟着提出辞职。在来自这么多文化界著名人士的压力下,蒋介石妥协了,让郭沫若与这些人转到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郭沫若一直在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比如参加了“卖字捐款劳军”活动,写了大量的有关抗日诗词和联语进行捐献。
“皖南事变”发生后,郭沫若带领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同志们向人民群众宣传“皖南事变”真相,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为了防止国民党开展报复,我党从重庆撤离了许多文化名人。
1940年,国民党派特务对郭沫若监视。每当郭沫若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人见面时,所有特务就全部出动。郭沫若在监视下创作了《屈原》,对国民党迫害进步人士、新四军的行为进行讽刺。
1944年,郭沫若作了《甲申三百年祭》,对国民党的行为进行暗讽。这篇文章被《新华社》发表了,毛泽东读了这篇文章后直叫好。之后,毛泽东召开会议专门讨论这篇文章,并且把这篇文章作为整风文件,供党内同志学习。
不久,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郭沫若去机场迎接前来谈判的毛泽东。在与毛泽东会面时,郭沫若看到毛泽东戴的是个老旧的怀表,就把自己的表送给了他。毛泽东对于这个礼物特别重视,多次与身边的人说起过这件事。
1946年,在全国民主人士的压力下,国民党召开了政协会议,郭沫若参加并参与制定了《和平建国纲领》,郭沫若写了几项协议,都是有利于和平民主事业的。这遭到国民党的记恨,在几天后举办的政协成立大会上,郭沫若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殴打。
1948年,也即新中国成立前夕,郭沫若秘密前往解放区,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工作。从这以后,郭沫若就一直留在党中央和毛主席身边工作。
开国大典前,郭沫若一直忙碌着为新中国政协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文件草案。
开国大典时,郭沫若站在了天安门城墙上迎接着新中国的到来。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一直从事着文化教育类工作。
郭沫若的一生对中国的政治界、文学界与史学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许多著作至今还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其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主张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足,导致大量珍贵文物毁于一旦……
毋庸置疑,郭沫若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学术、政治等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代史研究、古文字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文化宣传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革命家,值得我们后人永远深思、学习与怀念。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网”)DB17EE7C-37E1-454F-8439-2BF2B5A44A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