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领巾飘扬百年,少年的歌声永远嘹亮

2022-06-22云川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儿童团安源童子

云川

其实,陈延年与今天少先队队员佩戴的红领巾也有联系——中国第一条红领巾就是由陈延年颁授的。1925年,时任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负责人的陈延年为劳动童子团的成员系上一抹红。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这抹“红”历经风雨洗礼,透出更为鲜亮的色泽。

安源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这里矿产资源丰富,著名的萍乡煤矿就位于这片区域。

1898年,萍乡煤矿开启大规模开采。由于可以产出优质的炼钢煤,100多年前,这里的矿区就已经聚集了众多煤矿工人。据史料记载,20世纪20年代,萍乡煤矿工人总数已达到1.3万人,煤矿最高年产煤炭95万吨,被列为近代中国十大厂矿之一。

而煤炭高产的背后也有心酸的历史。在资本家的压榨下,煤矿工人们饱受剥削、身心俱疲。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来到安源组织、开展工人运动,鼓励工人们站起来、反剥削、争自由。这期间,共产党人注意到一个特殊群体——小矿工。他们没办法进入学校读书,成日和父兄一道在矿区辛苦工作。

于是,中国共产党在筹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时,也将这些小矿工组织起来。这些小小的革命者有了新任务——躲避监工的搜查,为工人俱乐部传递信息。

1922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安源儿童团”初具雏形,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首个红色儿童组织,安源也被誉为“红领巾的摇篮”。

后来,安源儿童团发展为“安源劳动童子团”。随着工农运动在各省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的地方成立了劳动童子团。前文提到的广东劳动童子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1925年,广东与香港爆发了省港大罢工。工人们志气高昂,充满斗争精神,但有一个问题让他们有些苦恼——他们的孩子们无人照看。当时,一部分孩子去了工人子弟学校上学,但老师只是教授文化知识,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很匮乏;还有一部分孩子干脆离开学校,整日在街头嬉戏、无所事事。这些孩子可是未来的希望啊,怎么才能更好地将他们组织起来呢?

时任共产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书记的杨善集想到了好办法。杨善集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苏联工农红军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在苏联时,他注意到了那里的劳动童子团。他想,为什么不把我们的孩子们也组织起来?于是,他建议各工会的共产主义青年团试办童子团。后来,中华海员工会、金属业工会、同德工会和广州洋务工会组织成立了劳动童子团。

为了让新成立的组织更有辨识度,当时的领导人参考俄共(布)少先队队员标志,决定使用同款红领巾。1925年,时任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负责人的陈延年为劳动童子团的孩子们系上了红领巾。

1926年7月,共青团中央召开三届三次扩大会议,确定儿童组织可用劳动童子团或儿童团的名称,同时共青团是儿童运动的实际领导者,组织的对象也扩大到了工厂童工、工人子弟、农民子弟、小学生及街市穷苦儿童。

在劳动童子团发展的过程中,《巴拉斑之歌》流行起来——“围着小红巾,敲着巴拉斑……我们名叫童子团,大家都是新世界的主人……”这首歌由杨善集创作,目的是更好地介绍童子团,歌词中的“巴拉斑”是俄语中铜鼓的意思。

省港劳动童子团建立后,孩子们如苏联童子军一样,戴上小红巾,学知识、练体育、卖报纸,尽自己所能支援工人运动。

“我們预备好了,我们永远地预备好了。我们是将来的花,我们是新世界的主人。”唱着歌曲,一群孩子踏上了革命征程。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为少年儿童建立了共产主义儿童团,并委托共青团领导儿童团。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主人公潘冬子系上红领巾时自信骄傲的眼神,留存在一代观众的记忆里。这部电影讲述了江西柳溪的少年英雄潘冬子的成长故事。时间背景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是苏区红军的重要任务。潘冬子加入儿童团后,参与到革命斗争之中。儿童团的孩子们虽没有真枪,但有红缨枪。他们背上书包,系上红领巾,带上武器,浑身充满了干劲。

电影中,儿童团在巡逻时高唱:“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这首歌叫《土地革命歌》,歌词反映了革命根据地人民与地主斗争的故事。此外,儿童团还有许多其他工作。例如开展“少共星期六”活动,帮助红军劳作;学习文化知识,扫除文盲。苏区的儿童大多都加入了儿童团,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学习知识,进行革命活动。苏区的儿童团还会定期举行检阅活动,儿童团成员宛若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小战士。

抗日时期,儿童团开展革命斗争的任务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彼时,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族抗战主张深入人心,在八路军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同时,孩子们也充分展现智慧与勇气,与敌人周旋。

抗日儿童团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儿童团成员们需要时刻注意村口动向,遇到形迹可疑的人,小哨兵们往往团结起来一齐出动;遇到难以对付的敌人,他们会发挥聪明才智,连哄带骗地把汉奸带到村中自卫队,交给大人们处理。

住在铁路边的孩子,有些还被组织起来破坏敌人的交通线。他们拿着镐头和铁锨,与敌人较量。当时的歌谣写道:“青抗先,儿童团,拿上镐头和铁锨,到处开展交通战,破坏铁路割电线,铁丝网儿全剪断……鬼子交通没法办。”

儿童团还负责传递消息。电影《鸡毛信》讲述的便是儿童团帮八路军传递信息的故事。电影主人公海娃是儿童团团长,抗战中,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送信任务。为了把鸡毛信成功送到八路军负责人手中,聪明的海娃把信藏在羊尾巴下面。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后,海娃最终完成了任务。

抗战中的儿童团成员们,值勤认真,勇敢顽强。在战斗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小英雄。直到现在,晋察冀边区还流传着王二小的故事。当年,一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在根据地传唱,孩子们的斗争故事成了鼓舞民族抗战的重要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儿童团除了站岗放哨外,又有了新的任务——支援前线。晋冀鲁豫边区儿童团的成员们募集粮食,做慰问袋,用传唱歌谣的方式助力解放区的土改宣传……

革命战争的各个时期,革命战场的各个角落,这些小战士们以蓬勃朝气与赤诚之心为革命贡献着不容忽视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团的名称发生了变化。1949年10月13日,中国少年儿童队正式建队。当时入队的少年们也系红领巾,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还做了很多社会服务工作,如参加教农民识字的“小先生运动”。

1953年8月,团中央决定将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红领巾之歌》唱道:“快乐的歌声响彻天空,红领巾在胸前飘动,共产党共青团领导着我们,继承我们父兄战斗的历程。”

歌词也指出了少先队与共产党、共青团的关系,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党委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直接领导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先队成立后,共青团带领少年儿童开展过许多有影响力的活动。

1963年,全国少先队普遍开展了向雷锋叔叔学习的活动。少先队倡导少年儿童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事不留名。在那时,如果你问少先队队员叫什么名字,孩子们一定会骄傲地回答:“我叫红领巾!”

我们熟悉的歌曲《一分钱》也创作于60年代。“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歌曲展现的正是孩子们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歌曲发表后受到广泛欢迎,流传至今。除了雷锋外,影响力较大的榜样学习活动还有学习刘文学、学习赖宁等。

1978年10月,共青团十届一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关于中國少年先锋队的名称、队歌、章程的决议。少先队除了拥有队旗和队徽外,还有自己的标志——红领巾。提到红领巾的来历时,很多人脱口而出: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这一点就记录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中。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青少年中流行起“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少先队开展了“人人争戴新风尚小红花”的竞赛活动。小红花象征着进步与光荣,当时许多班级专门设置了“小红花”竞赛专栏,用贴花、扎花等方式激发孩子们的上进心。

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大虎》讲述的是四年级学生李大虎在老师的引导下,成长为爱学习、守纪律、敢于同坏人坏事斗争的好孩子的故事。电影也提到了争得小红花的活动,主人公大虎和班内其他孩子一样,做梦都想得到象征荣誉的小红花。

秉持奖励多数、鼓励进步的原则,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的小红花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帮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了力量。

从安源儿童团到劳动童子团,从共产主义儿童团、抗日儿童团再到少年先锋队,百年征程中,儿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如今,“红领巾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猜你喜欢

儿童团安源童子
研学安源儿童团 致敬鲜艳红领巾——“安源儿童团中队”风采录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星星火炬放光芒:儿童团的故事(1)
山西革命根据地抗日儿童团工作探析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校
小白菜
中央苏区儿童团的总检阅
故事里的狼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