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品种锦麦3号的种植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

2022-06-21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6期
关键词:田间小麦生长

王 玮

(丹东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辽宁丹东 118000)

为发展辽宁省东部地区小麦生产, 调优种植结构,提高栽培技术水平,促进农民增收,2020年丹东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从锦州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引进小麦品种锦麦3号在本地区进行种植示范。 该品种以辽春10号为母本,以锦州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锦0518 为父本,采用系谱法杂交选育而成,2019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试验示范地点设在宽甸满族自治县永甸镇、凤城市边门镇、东港市马家店,选用对照品种为辽春18。在当地采用配套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并跟踪调查作物的田间性状表现、适应性和产量等发现,锦麦3号在3个示范点均表现出高产、抗锈病、白粉病及抗倒伏的优良特性 。锦麦3号的成功引进,配合良种良法高产栽培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盲目引种后,由于新品种不适应或没有配套的栽培技术而导致的产量不稳、品质较差等难题。 因此,本文作者从锦麦3号的特性特征、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该品种得到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

1 特征特性

1.1 主要农艺性状

在锦麦3号生育期的不同阶段, 对3个示范基地进行跟踪调查记载,田间性状主要表现:播种期分别为 3月 19日、3月 21日、3月 22日,出苗期为 4月3~5日,出苗整齐一致,幼苗苗势强壮,茎叶浓绿,株型紧凑,分蘖能力强,抽穗早,成穗率高,灌浆快;茎秆矮粗壮,根系活力强,抗倒伏,抗逆性强。 株高76~80 cm,成株叶片数平均 5~6 片。 穗纺锤形,穗长 7~9 cm,小穗 15~17个,穗粒数 35 粒左右。 长芒,外壳白色,籽粒椭圆形,红粒,平均千粒重39.4 g。

1.2 春性、中早熟特征

锦麦3号属春性、中早熟品种 ,春化适温为5~20℃, 需 5~15 d。 因此, 在辽东地区的适宜播期为3月中下旬,全生育期82 d 左右。

1.3 抗逆性

经调查并通过3个示范点田间鉴定, 锦麦3号抗叶锈病,白粉病发病较轻,抗倒伏。

1.4 品质

2016年、2017年连续 2年进行品质检测, 由区试主持单位统一取样,经原农业部测试中心测定,平均指标:粗蛋白含量15.28%,湿面筋含量30.8%,每100 g 吸水量58.9 mL,稳定时间10.4 min,最大拉伸阻力 507 E.U.,拉伸面积 126 cm2。 属中强筋品种[1]。

2种植表现及生产示范

2.1种植表现

为推进本地区农业结构性改革,增加农民收入,2020年丹东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引进小麦优良品种锦麦3号, 并设立3个代表性试验基地进行示范种植,选用辽春18 为对照品种。

在各示范基地,锦麦3号田间表现良好,麦田整齐一致,无杂株出现,苗势强壮,大穗型,小旗叶,籽粒饱满;植株高度适中,行间通风透光好;茎秆粗、弹性强, 示范田未出现倒伏现象。 全部收获测试产量, 3个试验点的实际产量与对照比较,均表现为增产, 亩产 371.6~391.3 kg, 比对照辽春 18 平均增产8.8%,田间综合表现见附表。

附表 3个试验基地锦麦3号与对照辽春18 的田间综合性状对比

田间综合性状对比显示, 锦麦3号生育期82 d左右,分蘖较多、成穗率高,千粒重大,成熟后不落粒,抗叶锈病与白粉病,抗倒伏能力强,高产稳产,适宜本地区种植,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2.2 生产示范

从小麦准备播种到收获, 全程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在小麦生育关键期,服务中心组织农民到田间参加观摩会,为农民展示锦麦3号的优良性状、抗病情况及产量表现,引导农民积极种植该品种,并提供与之配套的实用技术。

3 高产栽培技术

3.1 高标准整地

整地是小麦播种的基础,适时、高标准整地可有效增强小麦根系活力,改善土壤通透性,使小麦播后苗齐、苗匀、苗壮。

前一年秋季,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中上等地块,采用秋耙或旋耕,旋耕深度14~16 cm。 对没有深松基础的地块,实行深松,深度在35 cm 以下。

整地的标准为土壤表层细碎、疏松透风,地面平整、耕层上虚下实、深浅一致。 下层不架空,以减少土壤跑墒;无明暗坷垃,防止漏风、造成种子芽干,出苗后出现断垄缺苗现象;底墒要充足,为小麦播种和一次保全苗创造良好条件。

3.2 播前准备

播前精选种子,去除杂质,晴天连续晒种2~3 d,有利于打破种子休眠期,增强萌动活力,减轻病虫害,提高芽势和芽率。

晒种应在席子或土地上,不可在水泥地上晾晒,以免高温灼伤胚芽,影响出苗。 在适温条件下进行种子发芽率测定,以便确定播种量。

小麦种子包衣或拌种按要求执行用药, 保证出苗后苗齐苗壮, 减少病虫害, 可选用40%辛硫磷或70%吡虫啉杀虫剂,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菊酯、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复配剂, 用法用量咨询当地农药经销商。 用杀菌剂包衣,可消除种子表面的病菌孢子,预防小麦黑穗病和根腐病等,并促进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 使植株抗逆能力增强。 杀菌剂可用2.5%咯菌腈种衣剂,或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也可以选择12.5%硅噻菌胺。 注意先拌杀虫剂,晾干再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再拌粉剂,拌种后不能日晒。

3.3 播期、播量及密度的确定

根据辽东地区气候条件,要适期早播,使小麦整个生育期处于最佳的温、光条件,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资源,使生长旺盛。

播前观察土壤冻层,当解冻到8~10 cm 深度、温度在2~5℃时就可以播种,锦麦3号春化阶段抗冻能力较强,一般不会出现冻害,辽东地区小麦播种一般在 3月 10~25日,出苗时间为 4月 3~5日,每亩用种20 kg 左右,对于土壤肥力贫瘠的地块,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不能得到充足的供应, 单穗植株出现比例大,应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密度,以增加产量。

播种质量的好坏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因素之一 ,播种要宜浅不宜深, 浅播因上层温度高、种子发芽快,所以出苗早,根系发育强壮。 开沟播种要做到沟直,深浅一至,撒种均匀;播种深度3~4 cm,行距15~20 cm, 播幅 5~8 cm, 采用播种和镇压复式作业,播后及时耙平镇压, 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避免因疏松透风而死苗,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提高小麦抗旱能力。

根据地力水平、水肥条件确定播种密度,按照“瘦地宜密、肥地宜希”的原则,亩保苗43 万~45 万株。麦苗出齐后根据苗情及时镇压,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旱能力,力争苗全、苗匀、苗壮。

3.4 合理施肥

小麦生育期内需肥较多, 要坚持平衡施肥的管理方法,多施底肥,适期追肥。

结合整地, 有条件的农户施基肥, 每亩用农肥5 000 kg,缓解土壤板结,因其养分全、肥效长、有机质多,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所以充足的优质基肥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种肥随播种撒种子附近,待发芽后即可吸收利用,亩施15 kg 磷酸二铵、5 kg 尿素、5~8 kg 硫酸钾作种肥,以促进分蘖早发,根系强壮,为有效穗数和穗粒重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小麦长到3 叶期,穗开始分化,萌发分蘗,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肥料吸收量大,需提供的养分较多,特别是氮肥 ,以争取多穗与大穗,可亩追施20 kg 尿素,促进早生快发分蘖。

为了提高粒重、产量,孕穗期和扬花前可少量使用氮肥,每公顷施45~75 kg 尿素,也可以增施磷钾,磷钾肥容易在土壤中固化,每公顷可用2.25 kg 磷酸二氢钾加5 kg 氮肥兑水喷施, 喷施磷酸二氢钾可强壮小麦茎秆,防止倒伏。

因此,为促进小麦生长,追加肥料要抓住生育期的每个有利时机,同时注意不宜偏晚追施,否则易引起贪青晚熟,导致减产,每次追肥要一致均匀,及时灌水。

3.5 科学除草

随着温度的升高及充足的肥水条件, 田间杂草迅速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而长高,如果不及时清除,会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导致产量下降。

目前化学除草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为提升除草效果,需要灵活掌握时机,在小麦3~4 叶期(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此时效果最佳,过早杂草没有出齐, 过晚易伤苗减产和发生药害。 如果选择在拔节后,杂草已长高,生命力顽强,除草效果明显下降。

为确保用药安全,可在晴朗无风的天气,选择飘移性小的除草剂, 避免影响周围双子叶作物因药害而停止生长。 双子叶杂草可以用2,4-D 丁酯或甲四氯进行喷洒,禾木科杂草野燕麦、稗草严重的地块可用6.9%骠马浓乳剂600~750 mL/hm2进行防治。

严格按照说明用药, 正确使用除草剂, 用足水量,不重喷,不漏喷,防止麦田产生药害,科学有效防控杂草,降低环境污染,为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3.6 水分管理

根据需水特点,适时浇水。 如播前墒情较差,为使种子尽早吸水萌发,播种后应立刻浇“蒙头水”。 此外,正值春季风多雨少,苗期地面无法全覆盖,裸露面积大,跑墒快,应尽早灌水。

小麦长到2 叶1 心期,结合施肥灌足水,用以提供次生根的生长需求,多产生有效分蘖,此后10 d 内需灌水,并根据田间保水能力确定灌溉时间,否则将引起减产。小麦根系浅,大部分生长在10 cm 之内,干旱将使麦苗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 因此需少浇勤浇,确保田间湿润。拔节期对水肥需求旺盛,需谨慎灌水,若基部节间过长,易引起倒伏。 孕穗期需水量最多,水量充足可使植株发育健全,穗大粒多,结实率提高。 灌浆期灌水可防止小麦上部叶片早枯,使麦粒积累更多有机物,增加籽粒的质量, 提高单产。 乳熟期灌水可增加空气及土壤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防止高温逼熟。

每次麦田灌水,需注意水流不宜过大,保证均匀灌溉的同时,不能冲倒秧苗,湿度达土壤以下10 cm,与下层湿土相接。 同时,避开大风天气,防止发生倒伏现象。

3.7 加强病虫害防治

小麦蚜虫发生的高峰期在拔节至抽穗后, 茎叶上依附大量虫体吮吸汁液,或聚集在穗部为害,呈现浅黄色斑点,严重时整株叶片发黄,直至枯死,致使产量降低。 这一时期,种植户要经常下田观察,及早发现,及时打药。 每亩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0 g兑水喷雾,或用50%抗蚜威4 000~5 000 倍液喷雾防治,也可每亩用10%吡虫啉或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0 g 兑水喷杀,严格控制剂量,安全用药。 有效药剂还有吡蚜酮、高效录氰菊酯油、烯啶虫胺等[2]。

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 威胁小麦生长的一种常见病害,抽穗至成熟期发病严重。 初病时,叶片有白色霉点,生成雾斑后上覆一层绒毛形粉状物,之后散生黑色小点, 遇外力作用立即飞散, 感染的病叶变黄,卷曲枯死。 生产上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0 g/hm2,兑水喷雾[3]。

3.8 适时收获

6月末至7月初,小麦生长进入成熟末期,植株变黄,叶片基本干枯,籽粒变硬,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时收获。 过早收获小麦产量和品质损失较大,过晚易粒重降低,且易宜掉头落粒。 成熟期正值北方多雨季节,为预防自然灾害造成减产,应及时抢收、脱粒、晾晒,避免籽粒发霉变质和虫蛀,保证颗粒归仓。

猜你喜欢

田间小麦生长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碗莲生长记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哭娃小麦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