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应用及临床预后情况评价
2022-06-21张秀萍
张秀萍
成武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菏泽 274200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异位妊娠状态, 主要是指孕卵在子宫剖宫产瘢痕部位着床的情况[1]。 由于此处无子宫内膜,随着孕囊不断增长变大极易出现子宫大出血、胎盘植入、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会对孕产妇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需积极进行有效治疗。 在临床治疗子宫瘢痕妊娠期间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药物适应证相对较多,且康复时间较长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2]。子宫动脉栓塞术主要是通过栓塞动脉的方法, 有效减少大出血或阻断子宫出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等特点,对于降低产妇出血量,促进产妇尽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3-4]。 基于此,该研究方便选择2019年7 月—2021 年8 月该院诊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80 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80 例患者,将随机掷骰子法分为两组,各40 例。 参考组年龄 26~37 岁,平均(31.12±1.57)岁;停经时间41~76 d,平均(59.14±3.28)d。 分析组年龄 27~39 岁,平均 (31.34±1.68) 岁; 停经时间 42~75 d, 平均(59.38±3.76)d。 两组停经时间、 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后开展。
纳入标准:①接受临床检查确诊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者;②一般资料完善,相关临床检查结果资料齐全者;③精神状态、认知功能良好者;④有剖宫产史者;⑤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官功能障碍者; ②内分泌功能异常者;③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或严重贫血者;④手术治疗禁忌证者。
1.2 方法
参考组在清宫术前接受甲胺嘌呤治疗:常规给予甲氨蝶呤(国药准字H22022674)药物口服治疗,用药视患者具体情况给予 5~10 mg/次,1 次/d,1~2 次/周进行治疗,并保证1 个疗程安全剂量控制在50~100 mg 之间。观察产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在50 IU/L 以下时,实施清宫手术治疗。
分析组在清宫术前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常规消毒铺巾,给予局部麻醉处理。 待麻醉起效后,对右侧股动脉用Seldinger 穿刺技术穿刺,完成穿刺后于股动脉处放置导管鞘,并将5F 导管插入其中,通过导管将碘海醇(国药准字H20063129,规格:50 mL:17.5 g)注射液注入患者体内。待子宫动脉显影后,观察右侧有无子宫动脉畸形情况,对于无异常者缓慢将甲氨嘌呤向内注射,控制注射量在30 mg,同时对患者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完成子宫动脉栓塞。退出导管后,采用相同方法完成左侧动脉的栓塞治疗, 并在治疗观察无异常后的24~72 h 内,给予清宫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治疗有效性分为显效 (治疗2 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孕囊减小幅度在80%以上)、有效(治疗4 周后患者症状消失,孕囊减小幅度50%~80%)、无效(治疗4 周后患者症状较前仍无明显改善,孕囊减小幅度在50%以下)3 个方面, 有效性=(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②详细记录两组患者β-HCG 值恢复正常时间、病灶消失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 ③检测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 周后的β-HCG 值水平;④统计并记录两组肝功能异常、恶心、腰骶部或下腹部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对比
分析组治疗有效性较参考组明显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2.2 两组患者临床预后康复时间对比
分析组β-HCG 恢复正常、病灶消失、月经恢复及住院时间均较参考组明显更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预后康复时间比较[(),d]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prognosis and recovery time between groups [(),d]
表2 两组患者临床预后康复时间比较[(),d]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prognosis and recovery time between groups [(),d]
组别 β-HCG 恢复正常 病灶消失 月经恢复 住院时间分析组(n=40)参考组(n=40)t 值P 值36.17±9.14 43.57±9.38 3.573<0.001 50.24±10.38 60.28±10.47 4.306<0.001 38.17±7.35 45.68±7.23 4.606<0.001 11.26±3.17 16.67±4.24 6.463<0.001
2.3 两组患者β-HCG 指标值对比
分析组治疗后β-HCG 值低于参考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 β-HCG 指标值比较[(),U/L]Table 3 Comparison of β -HCG index valu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U/L]
表3 两组患者 β-HCG 指标值比较[(),U/L]Table 3 Comparison of β -HCG index valu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U/L]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分析组(n=40)参考组(n=40)t 值P 值2458.45±35.71 2467.82±34.93 1.186 0.239 301.78±10.59 536.81±22.14 60.567<0.001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分析组与参考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3 讨论
现阶段剖宫产手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熟,由于对自然分娩疼痛的恐惧,使得越来越多产妇开始选择使用剖宫产手术分娩[5]。剖宫产是现阶段解决母婴难产或高危状态的主要治疗措施, 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且由于产科检验方式的不断改变及临床对高危妊娠认知的不断提高,现阶段剖宫产成功率极高。但与此同时,产妇在选取剖宫产手术治疗过程中也极易产生系列并发症, 会对产妇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临床对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也越来越重视, 各类新型治疗措施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中[6-8]。
子宫瘢痕妊娠是剖宫产手术常见并发症类型,出现瘢痕妊娠的产妇在进行常规吸宫或清宫期间极易产生大出血情况, 会严重危害产妇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甚至严重者需要切除整个子宫[9-10]。 子宫动脉栓塞术主要是在子宫造影下, 通过导管将甲氨嘌呤注入其中,并联合明胶海绵对动脉供血进行阻断,使得细胞活性丧失, 同时在栓塞明胶海绵期间仅针对动脉末梢小动脉进行阻塞, 能有效阻滞子宫组织坏死缺血情况,治疗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11-13]。因此在瘢痕妊娠治疗期间实施子宫动脉栓塞术价值显著,能促进患者病情康复。且由于子宫供血的来源主要在于子宫双侧动脉及分支动脉, 引起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子宫双侧动脉, 而开展子宫动脉栓塞术能及时阻断动脉及分支动脉血管, 清宫期间能显著降低子宫颈大出血发生破裂的风险, 以保证手术正常开展,显著降低手术风险[14-16]。
刘平平等[17]的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术组治疗后住院时间 (13.14±3.24)d、β-HCG 恢复正常时间(22.56±5.85)d 均短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果相似。 同时李娟等[18]的研究提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96.00%,较保守药物治疗组的76.00%明显更高(P<0.05)。 上述研究均与该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分析组治疗有效性95.00%较参考组75.00%明显更高(P<0.05);分析组 β-HCG 恢复正常 (36.17±9.14)d、 住院时间(11.26±3.17)d 等临床预后康复时间均短于参考组(P<0.001)。 同时该次研究还针对两组治疗后 β-HCG、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分析组治疗后 β-HCG 值低于参考组(P<0.001);分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与参考组15.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对原因分析可知,对双侧子宫动脉进行阻断后,能有效使妊娠物缺血,使清宫手术治疗变得更加简单[19]。 同时在进行子宫栓塞术治疗期间,血栓并不会对毛细血管网造成破坏,血管网及其周围侧支循环相通,能继续维持子宫供血,不会使子宫出现缺血性坏死等情况, 也不会对子宫功能造成不利影响,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20-22]。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实施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能提高治疗有效性, 缩短临床预后康复时间,降低β-HCG 值,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