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锥形束CT 图像引导用于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2022-06-21刘欢

智慧健康 2022年9期
关键词:锥形放射治疗偏差

刘欢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0 引言

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肿瘤疾病类型被检出,肿瘤治愈率也逐渐升高。目前对于胸部肿瘤治疗多主张采用放射治疗,且图像引导放疗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1]。以往常用电子射野影像仪引导,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据多项临床实践发现,该图像引导技术难以有效调节摆位偏差,容易诱发相关并发症[2]。锥形束CT图像引导因具有图像信息可靠、图像质量高等优点而受到广大医患一致认可。鉴于此,在本次研究中,分析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中应用锥形束CT图像引导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9年1月-2020年6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35)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3~60岁,平均(41.55±5.08)岁;疾病类型:食管癌9例、肺癌22例、胸腺瘤4例。研究组(n=35)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3~59岁,平均(42.03±5.76)岁;疾病类型:食管癌11例、肺癌21例、胸腺瘤3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经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可作对比。

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提示为胸部肿瘤,且符合放疗指征;②知情同意、自愿接受;③无严重精神疾病史。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器质性缺损;②不符合放射治疗相关指征;③不同意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n=35)接受电子射野影像仪图像引导,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双手上举在额头前方并做出交叉姿势,真空气垫进行固定。采用电子射野影像仪图像引导系统分析,主要包括Elekta Synergy加速器、iViewGT图像分析软件以获取电子射野影像仪图像。将电子射野影像仪图像和图层为6mm的计划设计CT的数据进行重建影像,并通过iViewGT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配准,观察患者头脚摆位偏差、左右摆位偏差、前后摆位偏差。

研究组(n=35)接受锥形束CT图像引导,本组患者的体位指导与对照组患者相同。采用千伏锥形束CT引导放疗系统分析,通过自动配准灰度以及人工校准以获取图像。在自动配准中需围绕胸椎,对CliPbox发热区间进行设定;而在人工校准中,需对治疗区域中心层面的椎体、肺尖作为参考标记,观察患者头脚摆位偏差、左右摆位偏差、前后摆位偏差。

两组患者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期间,均需加强观察是否存在放射性肺炎,便于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评价及对比两组:①头脚、左右、前后摆位偏差;②引导放疗时间,记录患者的摆位时间、图像获取时间、放疗时间;③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例如常见的放射性肺炎;④统计患者接受治疗至治疗后1个月可达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肿瘤体积减小率>50%;无放射性肺炎等并发症发作;一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20%<肿瘤体积减小率≤50%,无放射性肺炎等并发症发作;较差:临床症状无显著改善,肿瘤体积减小率≤20%,或有放射性肺炎等并发症发作。总有效=(总例数-较差)/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摆位偏差结果对比

研究组的头脚、左右、前后摆位偏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摆位偏差结果对比[n(%)]

2.2 两组引导放疗技术时间对比

研究组的摆位时间、治疗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图像获取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引导放疗技术时间对比()

表2 两组引导放疗技术时间对比()

2.3 两组并发症率对比

研究组的放射性肺炎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率对比(n,%)

2.4 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

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100.00%)高于对照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病症确诊率的对比[n(%)]

3 讨论

肺部肿瘤涉及病症类型较多,如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此类肿瘤病症多较为复杂,且病死率高。流行病学显示,肿瘤病症中,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占据第一,分别为57.26%、45.87%。同时,受地区因素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的食管癌发病率也较高,占比16.8%左右,居于第五位。即肺部肿瘤整体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且就其临床诊断而言,由于人体肺部分布有较紧密的食管、气管和血管,多数肺部肿瘤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咳嗽为主,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各肺部肿瘤疾病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进一步加大了放射治疗中的定位难度。有效鉴别诊断病灶位置,精准定位,减少放射治疗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仍是当前肺部肿瘤疾病临床放射治疗的研究难点与重点。

随着影像学技术逐步发展,图像引导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目前,临床常用的图像引导技术包括电子射野影像仪图像引导、锥形束CT图像引导[3]。其中,电子射野影像仪图像引导采用的是二维成像,虽具有一定程度的引导价值,但无法完整搜集图像信息,从而难以确保左右摆位偏差与头脚摆位偏差的准确性[4]。与电子射野影像仪图像引导技术相比,锥形束CT图像引导的优势包括:①可获取三维影像,有利于得到更多横断面影像信息;②采用MV级射线,可进一步提高影像分辨率;③锥形束CT图像引导能够配准计划设计CT、锥形束CT,有效分析与调节摆位误差,从而降低了临床医生操作难度[5];④前者摆位偏差相对较小,表明图像质量较高,可为临床放射治疗提供可靠理论依据[6-7];⑤锥形束CT图像引导系统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总而言之,锥形束CT图像引导用于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优势明显优于电子射野影像仪图像引导,可尽可能减少摆位偏差,有效预防放疗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开展。

本研究表明,研究组的头脚左右摆位偏差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前后摆位偏差比较无明显差异性,提示应用锥形束CT图像引导可通过有效合理调节摆位偏差,提高图像配准性,从而准确反馈可靠图像数据信息,对确保放射治疗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研究组的摆位时间、治疗时间高于对照组,可能是因为加装影像引导设备阻挡了放射治疗室的激光线,在摆位过程中需对机架角度进行调整以避免影响激光线,因此则会不可避免地延长摆位时间。两组的图像获取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经分析可能是由于锥形束CT图像引导通常需要360°旋转机架,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图像获取时间[8-9]。研究组的放射性肺炎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应用锥形束CT图像引导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放射性肺炎,减轻了患者痛苦,接受程度与治疗依从性更高。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100.00%)高于对照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锥形束CT图像引导能达更好的放射治疗效果。这可能是因为随图像分辨率、质量的提升,病灶定位偏差显著减小,医师能给予患者更精准地放射治疗,对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患者的放射治疗效果等均有重要意义。学者在研究中对90例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分为观察组(采用锥形束CT图像引导)、对照组(采用电子射野影像仪图像引导),结果得出对照组的左右摆位误差、头脚摆位误差大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锥形束CT图像引导用于胸部肿瘤患者中可降低摆位偏差与放射性肺炎率。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与结论基本相似。李治斌[10]等研究中,也提及锥形束CT图像引导能达较高配精准度,可有效定位病灶,提升放射治疗效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与电子射野影像仪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相比,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应用锥形束CT图像引导,未明显延长放射治疗总时间,但可有效避免出现严重摆位偏差,从而进一步提升放疗准确性,且可降低放射性肺炎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导选择。

猜你喜欢

锥形放射治疗偏差
锥形弹性挡圈应用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50种认知性偏差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The true courage真正的勇气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系列性科普
加固轰炸机
放疗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