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式深旋松耕技术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2022-06-21曾芳荣张小红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7期
关键词:会宁县耕作土壤水分

曾芳荣,张小红

(1.甘肃省会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管理站,甘肃 会宁 730799;2.甘肃省会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会宁 730799)

1 试验目的

马铃薯种植中传统耕作方式以犁、旋耕机为主,耕层25~30 cm,耕层较浅导致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是马铃薯高产优质生产的瓶颈。立式深旋耕种法是通过横向破坏土层,而不改变纵向构造,保持土壤的垂直原始状分布,只改善土层的物理性质的耕种方法,能使土层空隙率和凋萎系数明显减小,土壤持水量和土壤有效水显著增加。为了探索立式深旋松耕方式对马铃薯生育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会宁县旱塬地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模式下,以常规旋耕种植方式(耕深25 cm 左右)为对照组,以立式深旋耕机深旋耕35~40 cm 为试验组进行了本次试验。

2 试验区概况

会宁县马铃薯常年生产面积保持在4万hm2左右。境内无工业企业,大气、土壤、水源无污染,耕地质地均匀、土层深厚、土壤疏松,生产的马铃薯品质较高,深受市场欢迎。全县年平均气温6.4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20.3 h,年均无霜期163 d,年降水量328~430 mm,平均海拔2 025 m。粗放耕种是会宁县马铃薯的生产现状,重茬种植导致马铃薯产量低、商品率不高。试验安排在会宁县中川乡高陵村(105°06′E、35°40′N),海拔约 1 868 m,年平均降雨量350 mm 左右,无霜期约150 d,年平均气温约6.2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20 h 左右,≥10 ℃的积温约为1 860 ℃。试验地块属于旱川地,供试土壤属于黑垆土类黄麻土,中壤,肥力中上,耕层厚20.5 cm。

3 材料和方法

3.1 供试品种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陇薯10号。

3.2 试验设计

常规旋耕种植(CK):全膜覆盖垄上微沟栽培,采用四轮拖拉机带的普通旋耕机耕作,耕作深度25~30 cm;立式深旋松耕种植:全膜覆盖垄上微沟栽培,采用立式深旋松耕机深旋耕35~40 cm。试验为大区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200 m2。施肥量为纯 N 180 kg/hm2、P2O5120 kg/hm2、K2O 90 kg/hm2,其中减量追施按照试验要求处理。

3.3 立式深旋

施用底肥、立式深旋、起垄等基本程序,都由甘肃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与定西三石农业技术公司共同研发的立式深旋- 起垄- 涂布薄膜一体机一次性完成。立式深旋机要求拖拉机动力必须在40 马力以上,耕作时匀速前进,速度控制为5~10 km/h。深旋时要留1人跟在机器后面,随时在膜上压土。立式机器深旋35~40 cm 时,就横向地破坏了土层,但不影响纵向结构,因此只改善了土层的物理性质,维持了土壤的垂直原状。

3.4 起垄覆膜

带宽100 cm,其中垄宽60 cm、槽宽40 cm。垄面正中间的小槽宽5~8 cm、深5 cm。要求垄沟宽狭平整,垄脊高低一致,深旋松耕作机具可一次完成起垄和垄上微沟。一般使用厚0.01 mm、宽120 cm 的黑色地膜,覆膜时要膜上压土,确保地膜与垄面、垄沟贴合,每隔2~3 米人工横向压一土腰带。

3.5 种子处理

薯块出窖后严格选种,平摊于土场上暴晒2~3 d,但不宜在水泥地面上暴晒。剔除烂、病、虫、伤薯。种植前1 d,用40%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 g 兑水10 kg,均匀喷洒在100 kg 种薯表面,杀死种皮上的病菌。在切种时,刀具用75%乙醇或0.1%高锰酸钾水溶液灭菌,或用沸水杀菌。切块重以30~50 g为宜,选留2个芽眼。

3.6 适期播种

气温在5 ℃以上、10 cm 土温达到7~8 ℃后播种。在垄顶离集流槽约10~15 cm 处“品”字形播种2 行马铃薯。每孔1~2 块种薯,播深5~10 cm,下种孔覆土后用脚匀力踩压,使薯块和土紧密接触,以避免下种孔大量散墒或遇雨板结对出苗产生干扰。种植密度为60 000 株/hm2。

3.7 田间管理

下雨后及时破除播种孔上的板结;若新出的小苗和下种孔交错生长,要及早放小苗;适时摘花打顶,追施尿素105~120 kg/hm2或磷酸二铵75 kg/hm2;地膜上适当盖土,降低地垄内气温,创造较冷凉的土壤环境,以利于块根鼓出;对已脱肥地块实施根部追肥,干旱时少追或不追肥,降雨充沛、墒情好时适当增加追肥量;在降雨偏多的年份,马铃薯花期前易发生早疫病、晚疫病,要及时喷药防治。

4 结果与分析

4.1 马铃薯生育期降雨情况

马铃薯生育期内共降雨608 mm,降雨次数及降雨量明显高于往年。其中马铃薯播种前后(4月)共降水41.5 mm,为马铃薯种植提供了墒情;5月降水41.9 mm,6月降水98.7 mm,满足了马铃薯苗期及分枝期营养生长所需水分;7月是马铃薯对土壤水分最为敏感的关键时期,也是开花、结薯的关键时期,降雨220 mm,基本上满足了马铃薯开花、结薯的雨水供给;8月降雨 124.5 mm,9月降雨只有 51.5 mm,导致土壤紧实,严重影响了马铃薯块茎膨大,产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4.2 不同耕作模式对出苗率及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 可知,马铃薯不同耕作方式下各生育期均一致,出苗均比较整齐,常规旋耕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的出苗率为95.3%,立式深旋松耕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的出苗率为97.7%。

表1 不同耕作模式的生育期及出苗率

4.3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由表2 和表3 可知,马铃薯播前土壤水分含量稍低,但不影响出苗;20~60 cm 土壤含水量立式深旋松耕明显高于常规旋耕,100~200 cm 土壤水分变化不大,说明立式深旋松耕在当年就改变了耕作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耕层土壤持水能力。

表2 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水分测定(0~100 cm)

表3 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水分测定(100~200 cm)

4.4 不同耕作模式对马铃薯经济性状的影响

由表4 可知,立式深旋松耕的经济形状优于常规旋耕。其中株高较常规旋耕矮2.1 cm,分支数较常规旋耕多1.1个,单株结薯数较常规旋耕多0.2个,单株结薯重较常规旋耕重0.083 kg,大中薯数量较常规旋耕多0.5个/株,大中薯重量较常规旋耕高0.05 kg/株,大中薯重量较常规旋耕高4.16个百分点。

表4 不同耕作模式下的经济性状

4.5 不同耕作模式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5 可知,不同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由于当年雨水较多,地较紧实,影响块茎膨大,且块茎膨大期温度较高,早疫病和晚疫病零星发生,影响了马铃薯产量。

表5 不同耕作模式的产量统计

5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下马铃薯产量的差异不明显;出苗率都高于95%,但立式深旋松耕较常规旋耕高2.4个百分点;成熟期株高差异不显著,但立式深旋松耕的商品率较高。20~60 cm 土壤含水量立式深旋松耕明显高于常规旋耕,100~200 cm 土壤水分变化不大,说明立式深旋松耕在当年就改变了耕作层土壤水分含量,提高了耕层土壤持水能力;由于雨水较多,地较紧实,2个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明显,深旋松耕略高于常规旋耕,但整体产量不高,没有达到目标产量。

猜你喜欢

会宁县耕作土壤水分
“开心农场”进校园——会宁县小学劳动教育见闻
更正启事
西藏高原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会宁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母乳喂养及产科护理干预
不同覆盖措施对枣园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影响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植被覆盖区土壤水分反演研究——以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