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一地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2022-06-21张俊辉李思佳关运玖郑闽慧寻世斌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8期
关键词:思政人类教材

张俊辉 李思佳 关运玖 郑闽慧 寻世斌

[摘 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基本要求,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为例,逐步分析地理学科特点、地理课程具备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主要内容。针对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内容,全方位深入探索教材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以知识渗透德育为主线,从地球知识、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四个方面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等思政元素并展开叙述。

[关键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高一地理;地理教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宝鸡文理学院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路径探索与研究”(20JGZD10)

[作者简介] 张俊辉(1977—),男,陕西咸阳人,理学博士,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环境磁学与城市污染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8-0101-04 [收稿日期] 2021-04-20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2]。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课程思政是进一步落实我国教育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新教学理念,它的基本理论是要充分挖掘各个学科、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不同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而营造出不同学科课程既同向同行又同心协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4]。目前,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主要是在高校课程中开展试点进行探索[5],但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也极易被事物表象所迷惑,思想单纯,可塑性强[6]。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开展适合年龄和认知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择以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材内容为切入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以点带面,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课程思政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

(一)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陆地表层自然、人文要素及区域系统的时空格局、变化过程和动力机制的学问[7],地理学科特点主要有:第一,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地理学所研究的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整体,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其方法论的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的经济要素与自然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8]。第二,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地球表层现象的不均一性决定了地理现象存在区域差异,使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同时区域性特点代表区域的唯一性,因此在对地理问题进行研究时,需要结合具体区域特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地理学具有交叉性。地理学科涉及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且这两大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因此,地理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8]。

(二)地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课程思政主要内容是要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10],《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谈及地理对教育的贡献时指出:“受过地理教育的个人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地理教育帮助人们学习如何与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和谐共存。”[11]综合地理学科特点及对地理课程的分析,地理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地理课程具有时代性,地理课程在时代背景下积极融入生态文明观、乡村振兴战略、区域经济一体化等内容。地理课程的时代性内容对学生了解基本国情,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地理课程具有生活性,地理知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要素。地理课程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出发,启发学生研究现实的生活问题,进而获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课程的生活性,易激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利于课程思政在地理课程中的实施。最后,地理课程具有实践性,学习地理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地理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投身自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激情,触发学生热爱、感恩、保护大自然的情怀[12],引导学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正能量和优秀品质的人。

二、高一地理教材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一)地理必修一课程内容分析

2019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的编写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标准(2017年版)》为根据,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材内容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地球知识、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12]。教材具体内容及知识间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教材第一章讲述地球知识,从地球的角度来看宇宙环境,阐述地球的演化与圈层结构,从时空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教材第二章到第五章系统讲述地球上的大气、水、地貌、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通过对不同知识的分析,概述地球的自然环境要素,目的在于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最后一章讲述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及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部分,启发学生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在地理信息技术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尝试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地理问题。课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地理必修一具有基础性。一方面,必修一是高中地理的基石,是高中地理知识与理论的开端,为整个高中地理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高一地理必修一学习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理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地理学习方法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对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宇宙观、环境观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地理必修一具有独特性。必修一侧重自然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模块中,必修一教材是地球知识、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这四部分的综合。教材中蕴含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独特的思政元素,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最后,地理必修一具有实践性,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必修一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模块,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要素的观察、识别、描述与欣赏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二)地理必修一课程思政元素分析

课程思政元素以地理必修一教材知识内容为展开点,从地球知识、自然环境要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信息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1.从地球知识中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1)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高一地理教材的开篇是关于宇宙的知识,地球存在于宇宙中,月球围绕地球运动,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月球的探索。以2020年发射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此次嫦娥五号的奔月之旅。引导学生感知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2)适应环境变化教育。第一章第三节地球演化,讲述了地球环境变化,动物会通过改变其形态,来适应环境。以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切入点,讲授新冠病毒的传染性特征,以及为防控疫情,我国人民居家进行自我隔离,并逐渐适应居家隔离生活。教师以学生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适应环境变化,要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

2.从自然环境要素中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中,涉及大气污染和大气成分变化的知识。以2019年澳大利亚山火为例,向学生讲述山火对全球环境的危害,并从这一角度与学生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同住地球村,全人类应该共同守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教育。第三章第三节海水的运动中,讲述洋流会导致污染物扩散,从而扩大污染范围。教师通过新闻、数据等方式讲授全球海洋污染现状,阐明一旦海洋环境被污染,人类也无法幸免于难的事实。从而增强学生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认识,理解人类在谋取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中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1)人地协调观教育。第六章第一节气象灾害中,涉及洪涝灾害,教师以“洪涝灾害的成因”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洪涝灾害的成因除自然原因,还有人为原因,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灾害具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意识。(2)生态文明观教育。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中,述及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教师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形成的人为因素为切入点,教育学生要保护生态环境,并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例,讲授我国因地制宜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领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4.从地理信息技术中可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1)GIS抗灾救灾教育。第六章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中,述及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以地理信息系统在舟曲泥石流抗灾救灾中的应用为切入点,使学生重视地理信息技术学习,深切体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2)GIS防灾减灾教育。第六章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中,述及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地理信息系统在西南山区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逐步了解西南山区地质灾害的预警、救助、评估与重建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注重科技创新,为区域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贡献力量。

结语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思政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有其独特的学科特性,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思政优势。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为例,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总结归纳,使课程思政的展开具有体系性与逻辑性。一方面,可以为一线地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借鉴,使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融入地理教学;另一方面,为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发展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01)[2021-03-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田心铭.深刻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N].学习时报,2019-02-18(1).

[4]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2017(7):21-25.

[5]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王海花.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太原:中北大学,2019.

[7]宋长青.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思考[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1-3.

[8]陆大道.地理科学的价值与地理学者的情怀[J].地理学报,2015,70(10):1539-1551.

[9]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10]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1):119-122.

[11]张建珍,段玉山,龚倩.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教學,2017(19):4-6.

[12]韋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8.

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n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in Senior One

ZHANG Jun-hui1, LI Si-jia1, GUAN Yun-jiu1, ZHENG Min-hui2, XUN Shi-bin3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Shaanxi 721013, China; 2. Baoji Jintai Senior Middle School, Baoji, Shaanxi 721001, China; 3. Xi’an Iron No.1 Middle School, Xi’an, Shaanxi 710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nhance Morality, Foster Talents, and realiz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all kinds of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e take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course in senior high school as an example to gradually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y course, the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textbook, takes the infiltration of knowledge into mor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excavates and describ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patriotism and the concept education of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from four aspects: earth knowledge, natural environment element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Morality, Foster Talents; Geography in Senior One; geography teaching

猜你喜欢

思政人类教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思政课“需求侧”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