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2-06-21冷红袁青于婷婷
冷红 袁青 于婷婷
摘要: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肩负起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责任,乡村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核心而重要的教学环节,基于此提出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包括坚持面向国家战略、紧密围绕价值观培养及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等,进一步提出
识别与发掘课程思政要素、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乡村规划;思政建设;国家战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2)03-0096-0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既十分迫切又复杂而艰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作为系统性、全局性和整体性的战略体系,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在新时代转型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则是乡村规划与建设,其发展符合当前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与之相关,高等学校培养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是乡村规划与建设行业重要的就业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类课程是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而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关系到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人才的质量;因此,提升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未来将肩负起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其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城乡建设的质量。在当前经济社会组织结构和利益关系深刻转型的乡村社会现实情境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必要的价值引领、思想凝结和文化建设作用,因此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在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类课程中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当前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和教学尤为重要。
一、乡村规划课程基本情况及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自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问题,许多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在乡村规划与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针对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相关教学研究开展较多,包括创新教学模式、探索与改进乡村调查与规划设计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城”到“乡”、从“理论”到“实践”的规划视角
转换[2];将典型性乡村规划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拓宽理论课程的内涵与深度[3];根据社会需求确定授课内容,突出乡村规划实践教学特色等[4];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整合乡土文化资源,凝练乡村规划教学实践,等等[5-6]。但是,从加强思政教育角度开展的相关教学研究明显不足。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学校于1959年创建城乡规划研究室,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乡村规划实践研究,1985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90年代初在本科生教学体系中设置了村镇规划与建设课程,距今已有近30年的教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目前已经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乡村规划理论和实践系列课程。其中,理论课程是原理讲授,总学时为24学时,设置在三年级春季学期。这一时段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初步形成了专业基础知识架构。此外,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设置了乡村调研实习和乡村规划方向的毕业设计,
分别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和五年级毕业设计时段,
以
加强乡村规划的实践教学。
总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乡村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乡村规划的特点,熟悉乡村总体规划、详细
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对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建设及乡村发展等问题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完善与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训练其针对乡村规划建设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思政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在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系列课程教学中,尽管任课教师十分重视学生责任心和价值观的培养,将思想道德和职业教育相关内容融入课程理论讲授和实际案例分析中,但是总体而言,对于思政教育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的融入还缺乏深入的探索,思政教学改革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包括:任课教师针对思政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为思政而思政;对于课程教学中思政要素和思政资源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全面的梳理,教学缺乏系统性;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单一,仅仅靠单纯说教;因此,亟需聚焦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二、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对于乡村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国家鄉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重大,而乡村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则是城乡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环节,为此,应当深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秉持面向国家战略、紧密围绕价值观培养及有效融入课程教学等基本理念。
(一)坚持面向国家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从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传统文化和制度改革等四个方面对中国乡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乡村规划系列课程讲授及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使得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始终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基础上,聚焦和面向国家乡村振兴重大需求,充分认识中国乡村规划建设任务的艰巨性与特殊性,从而更好地引领规划专业人才投身和服务于乡村振兴。
(二)紧密围绕价值观培养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培养,也是一种价值传递[7]。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方式方法和载体,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推动公正司法、
文明执法,彰显社会主流价值。这些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因此在乡村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紧密围绕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规划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此外,在当前规划转型的背景下,还应当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在乡村规划教学体系中[8],引导学生注重价值甄别,培养其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7],从而使得学生自觉增强作为未来规划工作者应秉持的正确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
(三)有效融入课程教学
课程思政教育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成为脱离课程教学的简单拼贴和说教,而是要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有效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因此,针对乡村规划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应着力于精准识别和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潜在思政元素和思政内涵,探索如何将价值导向与专业知识导向相融合,进一步采取多元方式在课程教学中灵活融入思政元素,完善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既要重视规划设计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敏感性和规划管理能力[9],使学生在学习乡村规划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乡村规划实践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从而在未来真正能够成为承担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乡村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乡村规划课程思政建设应充分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乡村建设的现实和发展趋势,以提升乡村规划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养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根本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为此提出以下三方面策略和建议。
(一)识别与发掘课程思政元素
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充分结合课程教学,从与课程相关的学科发展历史、乡村规划知识来源背景,以及现实应用等方面深入识别和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与课程教学知识点的对接。
第一,学科历史和优良传统中蕴含重要的思政元素。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学校建校100周年的贺信写道:“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始建于1959年,从成立之初到发展壮大,一直保持着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无私奉献精神,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人民公社规划、边疆建设、灾区援建到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服务和奉献社会,从中可以发掘大量乡村规划课程思政元素,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乡村规划知识背景可以提供大量思政元素。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既十分迫切又复杂而艰巨。自2004年起,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聚焦“三农”问题,而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乡村规划的知识背景凝练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政意义,解读当前各地开展的“乡村规划师”制度和“规划师下乡”等活动,能够
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动力,提升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从乡村建设现实案例中发掘思政元素。就课程属性而言,乡村规划是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型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知识最终将应用于现实中的乡村规划建设,因此,可以结合课程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解读和广泛延伸,面对乡村规划建设的真实场景,各地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面对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乡村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10],带动学生学习乡村营造智慧,传承延续乡村文化,服务乡村和激发乡村活力[11]。在乡镇总体规划和集镇、村庄详细规划层面,结合大量的美丽乡村规划和建设实际案例,分析、识别和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元素,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其立足生态文明、增加文化自信、保护传统文化、关注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职业精神。
(二)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
在乡村规划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识别和发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
可从政策文件、人物事迹、重要事件和案例等四个方面建设和完善课程思政资源库。
政策文件部分包括连续多年的中央1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等。人物部分既包括学科发展历史上艰苦创业、爱国奉献和爱岗敬业的老一辈专业教师,又包括在乡村规划教学和实践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教师团队和杰出校友,他们是乡村规划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更是激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的榜样。事件和案例则包括学校师生及毕业校友在参与乡村规划科研实践、扶贫救灾,以及重大项目的事件经历和案例成果。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到安徽、山东、广西、黑龙江等地多次参加乡村振兴活动,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为乡村建设发展贡献力量,其中涌现出了大量
值得学习宣传的典型事例。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李峰担任广西来宾市金秀县桐木镇三友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期间,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发挥自身优势,扎实为民办实事,带领三友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初步形成“1+5”合作社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此外,国内在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涌现出重要的专家学者、优秀的规划师和乡村扶贫干部,以及相关事件和案例同样是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收集思政教育的素材和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散至课程的知识点中,使课堂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专业知识,以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专业知识传播为载体,融入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课程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专业自豪感。
(三)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是通过课程讲授和研讨过程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研究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课件,补充和完善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切实融入学生的学习任务中。
在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中应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乡村规划建设案例图像和视频等数字媒体资料。学习强国平台发布的中国各地乡村规划和建设,以及乡村精准扶贫案例,皆可作为乡村规划课程的思政素材。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年春季乡村规划原理课程中将“看美丽乡村,庆改革开放”“乡村振兴展新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等学习强国平台的10余个视频案例引入课堂,结合课程讲授增强学生对乡村建设相关问题的直观感受,弘扬和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通过研究、建立完整的全过程课程教学体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研讨和思想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四、结语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应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在明确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应充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效融入课程教学,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参考文献:
[1]
张悦.乡村调查与规划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南方建筑,2009(4): 29-31.
[2]黎智辉.村庄规划教学实践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130-134.
[3]杨贵庆.新乡土建造——一个浙江黄岩传统村落的空间蝶变[J].时代建筑.2019(1):21-27.
[4]金东来.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专项性改革研究——面向乡村的城乡规划教学改革[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2016.
[5]顾康康,储金龙,张红亚.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办学路径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2016(3):11-14.
[6]潘斌.乡土文化资源在乡村规划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9(8):165-167.
[7]蔡忠原,黄梅,段德罡.乡村规划教学的传承与实践[J].中国建筑教育,2016(2):67-72.
[8]张尚武.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J].城市规划学刊,2013(6):19-25.
[9]石楠,唐子来,吕斌,等.规划教育——从学位教育到职业发展[J].城市规划,2015,39(1): 89-94.
[10]彭琳.基于“专题研究”为导向的乡村规划教学实践[J].华中建筑,2016,34(7):179-182.
[11]李自若,高伟,鲍戈平.短期联合设计教学与乡土教育的结合——广西旧县村工作坊实践总结[J].风景园林教育.2016(11):39-43.
Thought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rural planning cou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strategy: an example from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ENG Hong, YUAN Qing, YU Tingt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Laboratory of Cold Land Spatial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Mainteranc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6, P. R. China)
Abstract:
The students of urban-rural planning will take on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realiz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National Strategy in their future career. Rural planning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in the training of urban-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in this paper, the guiding ideas about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planning course a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adhering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closely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values,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ing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Furthermore, the reform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rural planning course is proposed including identif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and expans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rural pla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national strategy; teaching reform
(責任编辑 梁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