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
2022-06-21刘子瑜
刘子瑜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是想要透过美术教育,发展孩子的美术智慧,并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性,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性、鉴赏意识和专注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自身的艺术个性、文化情操与社会完整品质。新课改以来,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素质教育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在新的时代,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美术;学习方式;
引言
由于当前教育部门的教育方法不断变革和不断创新,当下的美術教学与过去的美术课堂相比较,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在过去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由于部分老师完全没有重视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一味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美术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认知上的偏差,以至于学生直接没有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想法。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在美术教育方面的逐步完善,美术这门科目开始越来越多地引起教育界的关注。但是,由于以往美术教育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教师们必须将小学的美术教育的方法加以改革,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在孩子未来的美术学习中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美术教育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个性的塑造以及品格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尤其是八九岁期间是孩子造型能力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对于孩子造型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在小学时期的美术教育中,使孩子们形成正确的美学认知,才能为孩子的美术鉴赏能力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创造力,增强审美意识。所以,从人的整体教育与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重视小学美术教育十分关键。由此可见,成为一个合格的小学美术老师更需要意识到,美术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所起到的关键角色。
二、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1.美术作品的形式冲突
在网络技术的年代下,传统美术课程所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创作形态上的冲突。因为以往的美术作品都是以实体的形态为主体,不管是在原始时代的石头形态,或是封建时代的皮、纸形态,古典的美术作品则大部分都是以实体的形态为主体。即便是在电视与广播技术流行的时期,古典的美术作品仍然以纸等实物载体居多。不论是创作美术作品的绘制者或是上美术课的老师们,都习惯于在具有实物形态的美术作品下进行欣赏和教育。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年代下,传统美术作品的创作形态开始出现实质上的改变。由于现在实物形态仍然拥有着广阔的市场,所以一般的传统美术工作者们在创作初期仍然会采用以实物形态为主体。美术作品的形态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于美术价值的认识,改变着我们对美术作品的价值评论。
2.对美术作品的价值影响
美术的物质形态和唯一性是其价值之源,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可。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作品价值与评价的教育体系,这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作品不仅拥有其原本的独特性,美术作品的价值评估体系出现重要的变革。对社会上不同层面的审美认知者言,美术作品属于一个商品,商品价值最关键的衡量标准便是价值,由于美术作品的保值功能不足,从导致社会专业人士对美术作品的价值评价下降,从使得对美术作品的投入开始大幅的下降,进使得美术专业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
三、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学习方式的转变策略
1.转变教学方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传统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获得新知识与技术,如果老师明白自己怎么教、教什么和如何教,但学生却不明白自己要怎么学、学什么和如何学。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自主性、创造力,就很难培养起来。笔者认为,“激发学习的兴趣,放权的行使”,可以使学生得到真正的精神上的解放,从而使他们在创作和实践上有更大的空间。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个性探究模式这样创新的学习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比一般的知识型课程更加具有情感,更加亲切、有趣。
在课堂中,老师们要以亲切的语言、优美的举止、生动的琴声,甚至每一个人与孩子眼神间的互动,要使他们体会到美术课的美,喜爱美术老师,并有兴趣的去学,以便取得更好的成效。所以,身为美术老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并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结语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他们当成有能力、有特点的新个体来对待。
2.把美术与日常生活进行结合
如今社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在互联网开始流行的年代长大的,学生日常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以及理解方法和互联网息息相关。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电脑技术,可以更好地接触到学生的生活,从而更容易地接触到美术专业的知识。美术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将复杂的美术作品简单化,让学生做出判断和评论,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美术作品的实质意义,并告知学生们什么才是美,以及具体需要如何去鉴赏审美,把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如何从实际生活的事物中去发掘美和创造美,从全面地训练学生们发掘、创造美的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3.以学生为本,建立自主学习方式
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发展倾向。因此老师要将学生的个性思维当作一项很重要的资源,并充分重视它、保护它、发挥它,让这种在各个阶段的资源都得以最优化的使用。老师要允许并引导学生具有个性化思想,并以此推动学生个人思想的自由发挥,以及最终获得的个人成就。只有平等,才能给学生思考的权利,把学生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角,让学生自己去展示内心,如此,学生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有安全感与愉悦感,才能敢于真正地展示自我、全面地表现自我的个性,作学习的主角。
结语
新课程无论在教育理论、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方面都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每一位老师必须及时调整自我,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革新教学模式,使课堂变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岩.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J].黑河教育,2019(08):81-82.
[2]汪灵芝.如何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J].中华少年.2017(09)
[3]金波.一项改变美术学习方式的智慧实践[J].华夏教师.2020(13)
[4]应少华,吴莉.“互助互动”的美术学习方式初探[J].江西教育.2007(02)AA2B715B-A7F9-4742-9472-643605427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