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冷暖
2022-06-21郭志强
郭志强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都创下历史纪录。
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担忧的声音,史上最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大军,叠加疫情冲击,遇上经济下行,就业形势或将持续承压。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6月,又是一年毕业季!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都创下历史纪录。
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担忧的声音,史上最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大军,叠加疫情冲击,遇上经济下行,就业形势或将持续承压。
但也有芯片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于就业问题我们都太悲观了,现在国内有1000多万大学生等着就业,我们觉得压力山大,但国外却还羡慕中国手握‘宝贝’——有1000多万人才能干活。”
“2022年,我们放出的就业需求3000人,现在缺口还有1000多人。对我们而言,当前就业不是没有岗位需求,是招不到人!”5月31日,蓝思科技校企合作的相关人士汪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感叹。
一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本科院校招生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冬从事就业工作已有13年,他感慨道:“这是自2008年以来,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最感无力的一年,不是没有招聘岗位,而是毕业生不愿就业。”
多位企业和高校负责招聘及就业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前国内就业形势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慢就业”在2022年就业中成为更为明显的特点;与中小企业裁员不同,也有一些大型头部企业大幅扩大校招,但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就业难”和“招人难”的矛盾更为突出,社会应该理性客观看待当前就业问题。
当前,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关键期。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今年找工作很难!找了一圈工作都没找到,我想去邵阳一家玻璃企业工作,但也要托关系找熟人,还不一定能成功入职。”湖南某二本学校一名2022级毕业生正为找工作烦恼。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获得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报告”显示,该校2022届毕业生专业结构以财务会计、金融经济、外语外贸、艺术设计和工商管理类为主,这些专业本身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冲突影响较大,加上近期全国疫情多点散发,企业无法入校进行线下招聘,就业形势严峻。截至今年3月底,该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为18%左右,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在有求職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46.7%已收获offer,低于2021年的62.8%。与签约率相比,求职录取率的降幅更显著。
“今年财会、工商管理、行政类专业就业比较难。”汪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4月底的时候,武汉一些财会类院校还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没有落实工作。
但就业市场前景也不能一概而论。6月初,医药装备龙头企业楚天科技人资负责人说,对于一些重点高校的理工科学生,尤其是软件专业、电气专业、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就业市场还是非常乐观的,有许多的就业机会可供挑选。
从院校类型看,就业形势也有区别,其中“双一流”院校就业形势明显,普本毕业生陷入就业困境。智联招聘在今年4月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分院校类型看,“双一流”、普通本科、专科院校的签约率分别为33%、12.5%、13.3%,“双一流”院校优势明显,而专科院校签约率高于普本,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不容忽视。
截至5月31日,某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报给省教育厅的就业率为62.68%,同比去年高了10个百分点。这一指标离今年底要达到的92%目标仍有差距。
上述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林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双一流’高校高素质毕业生找工作没什么压力,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企业抢着要;而夹在中间的大量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实际上就比较困难。”
制造业企业是吸纳就业的大户,但人力供给仍处于不足状态。根据教育部等部门2016年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
人才招聘越来越难,企业招聘成本不断攀升,而招来的毕业生脾气却越来越“任性”,流失率也越来越高,一些企业面对能力参差不齐的毕业生也很“郁闷”。
1999年出生的中山大学毕业生王芳在广东佛山制造业企业格兰仕待了大半年,最终决定换工作。有朋友提醒她,今年就业形势不好,不要裸辞,最好找到下家再提离职。
但是王芳可不这么认为,她想得很开。“她觉得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工作这个事情并不是太着急,之前也没有想清楚该干什么工作,最后她直接裸辞。”给王芳建议的朋友张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走访调研中,记者从多所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了解到:5年前,工程机械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来高校招聘,毕业生要托人找关系才能成功入职。而到了当下,一些大型工程机械企业计划校招100人,过来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20多个,考试、面试到签约可能就只有10个了,招人难正成为制造业企业人资部门的难题。
2020年张帆所在的格兰仕逆势扩招,提供了1400多个岗位需求,那一年虽然网罗了很多优秀高校毕业生,但是能够真正沉下心来留在企业的人,却没有预期的那么多。
也参与应届生招聘工作的张帆透露,格兰仕每年对技工需求量很大,公司多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这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稳定率比较高。而一些本科类院校的高校毕业生,被分到公司研发、制造、销售、法务、企划等各个部门后,很多毕业生“眼高手低”,难沉下心来,干一两年就辞职走了。
据了解,格兰仕每年的微波炉订单都很稳定,公司也希望培养成熟技工,但很多毕业生干一两年就离职了,没有大量熟练的技工储备,对公司产品质量稳定性都带来不小挑战。
近日,多位企业人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各行业的一些头部企业以及国企央企2022年的校招人才需求都增加了,但更多还是由于“慢就业”、薪资水平和人才匹配度等问题,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互联网行业是近年来广受高校毕业生欢迎的就业“大户”。从岗位供给端看,2022年互联网大厂纷纷抛出“史上最大规模校招”计划,其中百度校招面向海内外2022届毕业生,计划发放8000余个offer;字节跳动启动2022届校园招聘,开放超过8000个就业岗位;腾讯则预计将面向2022年应届毕业生发放超7000份录取书,校招名额年增幅超过40%。
据中央网信办官方公众号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7月到2022年3月中旬,腾讯、 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快手、百度、京东、网易、微博、哔哩哔哩、蚂蚁集团等12家企业总离职人数21.68万人,总招聘人数29.59万人,净增用工7.91万人,其中11家企业招聘人数多于离职人数。
智联招聘分析称,2022年一季度,互联网/电子商务的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有小幅上升趋势,但求职申请人数出现上升更为明显。2022年春节过后迎来春季求职旺季,毕业生供给人数明显上升。尽管互联网公司发布裁员计划、缩减招聘人员规模等,但对应届生仍有一定的招聘需求。
“我认为今年就业市场整体蛋糕没有多大变化,中小微企业的校招需求大幅缩减了,但头部企业的校招需求其实都增加了。”汪雨表示,很多优秀头部企业扩大校招其实是一个好现象,说明这些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加大投入储备优秀人才,为企业未来转型升级积蓄力量。
前述某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处长林林有10多年高校招生就业经验,他分享了一个小故事,折射出当前毕业生就业趋势——“慢就业”、延缓就业。
2016年,林林所在学校为楚天科技组织了一个毕业生定制班,定制班毕业生通过了楚天科技笔试面试后,即将进入签订合同阶段。其中一名毕业生把即将到手的offer丢一边,花了一万多元去西藏旅游,最终错过了楚天科技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
林林分析称:“现在毕业生不想穿工装,都想穿西装;不想下车间,都想坐办公室。但是这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是要下到企业做技能人才。现在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很高,说白了就是‘眼高手低’,导致的结果就是‘慢就业’‘缓就业’。”
《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 届高校毕业生中,50.4%选择单位就业,比去年下降 6个百分点。而自由职业(18.6%)、“慢就业”(15.9%)的比例均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这是继去年之后,连续第二年呈现单位就业比例下降,自由职业、“慢就业”比例上升的特征。
王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下降,选择毕业待定模式延缓就业,出现了有业不就现象。加之疫情期间大量招聘会移到线上,畢业生缺乏线下就业的竞争氛围,对就业信息不敏感,线上求职面试积极性不高,延缓就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新特点。
汪雨透露,随着家庭生活条件提升,一些毕业生在没找到理想工作之前,不会轻易下定决心扎身职场,即使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家里也不会给这些毕业生多少压力,久而久之“慢就业”情况就越来越多。
王冬还分享了一些毕业生应聘轶事,有些毕业生去企业应聘工作,首先问的是应聘单位提不提供停车位,而不是关心岗位职能和薪资待遇。
林林说,大量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倾向于更加稳定的考研、考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也导致毕业生赴企业就业积极性下降。
此外,当前一些“看起来很美”的灵活就业形式也让部分高校毕业生形成了就业错觉。
以当前直播带货为例,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直播带货,每个月能轻松拿到5000~8000元,“这给毕业生一种错觉:在校期间每月挣的就超5000元,自己毕业后月薪上万不是轻轻松松的事吗?可进入职场后,实际情况并不是毕业生当初所设想。”汪雨告诉记者。
汪雨对“慢就业”现象背后原因的理解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心智不太成熟,理想化想法比较多,以为工作就是在城市CBD坐办公室,都想去薪水福利高、轻松又自由的行业就业,这怎么可能呢?”
如何争取引导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念,推动高校毕业生理性就业?
王冬认为,随着就业市场主要矛盾的转变,在就业市场中岗位的稀缺性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了影响当下大学生就业的核心问题。如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让学生走进招聘会场,走进企业实习实践,成了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此外,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要加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人才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张帆认为:“‘眼高手低’的毕业生还是要经过社会的‘毒打’,才能打破幻想,沉下心来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一家市值超过300亿元的芯片设计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前,国内人才结构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社会蓝领正向金领、白领转变,而国内产业结构却并没有同步发生变化,人才与产业之间无法匹配,毕业生就业问题随之而来。现在要做的就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引进国外高端产业或者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举措,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届时,国内人才也能随之进入更匹配的高端产业链。
(文中汪雨、林林、张帆、王冬、王芳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