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模式在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2-06-20王燕莉金微娜赵敏慧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4期
关键词:效能内膜阶段

王燕莉 金微娜 赵敏慧

1.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重症监护室,上海 201204;2.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上海 201204;3.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护理部,上海 201204

手术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方式,可彻底切除病灶,控制肿瘤复发,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1]。但大多患者生活中存在较多不良习惯,且健康意识较差,易影响术后康复依从性,延长康复时间,进而影响患者生存质量[2]。因此,术后应加强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健康行为转变,改善患者预后。常规护理在外科术后可满足患者部分需求,但长期干预易使患者产生依赖性,难以脱离医护人员照护,使患者丧失自护能力,不利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3-4]。行为转变理论根据患者具体需求,阶段性改善患者健康意识,逐渐促进患者健康行为转变,加强自我管理,进而纠正不良行为,提高康复依从性[5]。目前,虽有关于行为转变护理用于妇科疾病术后的相关研究[6],但对于行为转变护理用于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中的研究仍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重点观察行为转变干预模式在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观察组年龄50~62岁,平均(56.14±1.26)岁;肿瘤直径2.8~4.2 cm,平均(3.52±0.18)cm;病理类型:Ⅰ型42 例,Ⅱ型8 例;婚姻状况:已婚40 例,未婚或离异10 例;受教育程度:中学及以下36 例,大学及以上14 例;家庭月收入:>5000 元26 例、3000~5000 元18 例、<3000 元6 例。对照组年龄48~64岁,平均(56.18±1.22)岁;肿瘤直径2.9~4.1cm,平均(3.55±0.16)cm;病理类型:Ⅰ型40 例,Ⅱ型10 例;婚姻状况:已婚38 例,未婚或离异12 例;受教育程度:中学及以下39 例,大学及以上11 例;家庭月收入:>5000 元28 例,3000~5000 元14 例,<3000 元8 例。两组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及家庭收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子宫内膜癌符合《妇产科学》[7]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超声检查、病理学检查确诊;均在我院接受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患者无生育需求;入院前未接受放化疗;预计生存时间>6个月;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合并阴道炎、盆腔炎等妇科疾病;合并抑郁症、躁郁症等心理疾病;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既往有盆腔手术史。

1.3 研究方法

1.3.1 对照组 术后行常规干预。①心理干预:术后第1 天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给予患者鼓励、支持,减轻其身心压力;②个人卫生护理:术后定期采用碘伏清理患者会阴部、引流管及导尿管;③并发症护理:术后第3 天,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排尿功能;观察引流液质量、引流管是否,避免压着、扭曲;④饮食管理:术后6 h 可给予流质食物,待患者排气后,可摄入半流质食物,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保持少食多餐;对出院患者加强随访,监督患者院外康复,干预1个月。

1.3.2 观察组 采用行为转变干预。由多名经验丰富、资质较高的护理人员组成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定期参与培训,提高专业水平。(1)前意向阶段:此阶段患者缺乏转变动机,应加强鼓励患者产生动力,努力让患者回忆患病后的感受,认识疾病带来的危害;向患者讲解子宫内膜癌相关知识、治疗策略及术后康复重要性,并将术后康复与良好生活习惯相联系,使患者认识到行为转变的重要性;待患者逐渐产生转变动机后,过渡到意向阶段。(2)意向阶段:患者常因权衡行为转变的利弊而维持在该阶段,应提供患者更多健康教育,加强患者疾病认知,引导患者感受行为转变带来的益处,促进患者行为转变;同时与家属共同参与患者心理干预,减轻患者身心负担和负性情绪,帮助患者建立行为转变的决心和自信。(3)准备阶段:采用行为转变理论中社会及自我解放策略,与患者共同探讨在行为转变期间可能发生的相关问题,并引导患者往积极方面思考;帮助患者制订可行的康复方案,具体如下。术后1 d 开始,指导患者开始自我护理,使其逐渐产生健康行为。①饮水计划和定时排尿:叮嘱患者每日主动规律饮水,人为给予膀胱合理的容量刺激,促进尿液排出,养成规律排尿习惯,避免尿潴留发生。②盆底肌训练(肯戈尔运动):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和缩肛训练,主动收缩肛门括约肌,持续10 s 后放松,收缩和放松及排便动作交替进行,50 次/组,训练3 组/d,阻止膀胱肌发生萎缩。③导尿管护理和会阴部清洁:指导患者每日主动进行2 次尿道口及导尿管清洁,保持短时间内相对无菌;患者便后主动清洁和擦洗尿道,避免粪便诱发尿路感染。④术后持续使用间歇加压充气泵>18 h,术前及术后穿防血栓袜直至恢复正常活动能力。⑤呼吸功能锻炼:每日腹式呼吸及缩唇呼吸功能锻炼5 次,每次>5 min。(4)行动阶段:此阶段为行为转变的重要阶段,小组成员应制订标准评估患者行为转变是否达到,并评估患者当前行为与目标行为之间的差异,引导患者自主发觉其中不足,进而产生更积极转变。针对部分可能出现不良行为复发的患者,可通过强化管理、加强患者自我效能等方式,预防不良行为复发。(5)维持阶段: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后行动阶段产生的问题及变化;寻找并控制可能引发不良行为的危险因素,并给予暗示,指导患者主动发现其中因素,预防新的不良行为产生;患者出院后继续随访进行干预,通过电话、微信方式了解患者院外康复情况,对于居住距离较近患者可进行1 次上门随访,记录患者院外康复情况,连续干预1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自我效能: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8]评估患者自我效能,量表包含10个条目,采用4 级评分法(0~4 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之和除以10 即为量表总得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②自我管理能力: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采用成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量表(the rating scale of health self-man agement skill for adults,AHSMSRS)[9]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包括健康自我管理行为(14个条目)、健康自我管理认知(14个条目)、健康自我管理环境(10个条目),采用5 级评分法(1~5 分),总分为38~190 分,得分越高表明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越强。③并发症:干预期间,统计两组并发症情况,如尿潴留(排尿后行超声检查,膀胱残余尿量>50 ml)、尿路感染(伴有尿急尿痛、腰痛等症状)、下肢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红肿、持续性疼痛等症状)、出血(可见阴道出血)。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hapiro-Wilk 正态分布检验计量资料的正态性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以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以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若期望值<5,采用连续校正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1个月,两组GSES、AHSMSRS 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表1 两组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注 G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AHSMSRS:成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量表

2.2 两组并发症总生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可产生创伤应激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易诱发各种病理反应引起器官功能改变,患者术后需较长周期促进器官功能修复[10]。但大多患者长期养成多种不良行为,术后康复依从性较差,易影响术后康复质量,不利于患者预后[11]。因此,子宫内膜癌术后加强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常规护理多依据手术治疗共性及护理人员主观经验等统一制订,虽在满足患者病情方面有一定作用,但整体内容刻板,灵活性较差,且大多患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积极性,难以主动进行健康行为转变,导致护理效果有限[12-13]。行为转变理论具有系统性、计划性及延续性,行为转变干预强调从患者自身出发,针对不同阶段患者提供可行的支持,可逐渐使其产生健康行为,主动参与干预过程,利于加强自我管理,改善远期康复质量[14-15]。或可将行为转变干预用于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中,可能会促进患者行为改变,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观察组GSES、AHSMSR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显示行为转变干预用于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中可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原因在于,行为转变干预针对不同患者心理特点,在行为转变的不同阶段采取针对干预,可激发患者潜在动力,逐渐产生行为转变思想,有利于增强患者健康意识,建立康复自信,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16-17]。此外,行为转变干预使患者在被干预期间逐渐感受到健康行为带来的益处,使患者主动产生积极康复动力,参与全部干预过程,进而产生康复成功信念,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18-19]。行为转变干预重视患者主动进行健康行为转变,各阶段均强调主动转变的重要性,患者在被干预期间不断积累行为转变成功的经历及益处,逐渐纠正不良行为,利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20-21]。对于行动阶段、维持阶段患者,行为转变干预在加强各方面支持的同时,仍不断探索可产生不良行为的影响因素,可有效控制不良行为复发,维持患者自我管理现状,进而加强患者自我管理水平[22-23]。有研究显示,行为转变干预借助心理学基础沟通技巧,可有效促进患者情绪发泄,利于减轻患者身心负担,帮助患者重建治疗自信,积极进行健康行为改变,进而加强自我管理[24-28]。王长君[29]研究显示,行为转变护理用于宫颈癌患者中可促进术后早期康复,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而本研究最后显示,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行为转变干预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改善效果仍有待提升,具体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模式用于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中可改善提高自我效能感,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效能内膜阶段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子宫内膜癌组织URG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猪子宫内膜炎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