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的实践探究
——以“时尚与文化”设计课程为例
2022-06-20曹亚丽
曹亚丽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高职教育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引导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需要关注职业技术与职业修养共同塑造。这就要求各高校应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需求,深层次拓展和高效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资源。从课程版块设计到课程实施方式,应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并在课程各个环节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才能发挥教学与育人相结合的优势,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提供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上的融入力度和纬度,促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豪,学会用自己的设计技能表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高校课程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指引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从“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内容进行了总结[1]。《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一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饱含中华儿女世世代代普遍认同和广泛认可的思想内涵,其中要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优秀品格、树立远大理想和提高政治素养[2]。文中还明确指出大学阶段需要完成的文化教育重点,希望可以自主学习和研究并达到创新创造。这些在文件中提炼的教育内容,一并构成了思政课程的重要指引。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入课程,进行深入的学习、挖掘与运用,能更好地延续中华文明,并且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学生们将自己的设计梦想和职业规划与国家梦想、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多维度培养具备较高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践应用的重要资源
经历中国人民多年的勤奋努力,“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已然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高认识度的标签。这不仅是作为物质成分,其文化构成和人文内涵方面也同样得到了全球人民的认可。在接下来的国家发展中,“中国设计(Design in China)”将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审美参与国际竞争,用设计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设计实践元素,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境独到,是其他西方审美风格无法替代的。在课程的设计实践活动中,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与提炼能力,并在应用中融入当代审美合理改造、运用与再现,实现新时代大学生的中国设计梦和民族文化自信自豪感。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开拓的立足之本
当前,传统意义上的国界与地界的限制,已无法阻碍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全球性展开的信息和信息技术革命也正在日夜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信息传播全球化必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必然会相互交织、交融[3]。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常年在各个领域,运用各种方式将带有浓厚西方主义色彩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理念等植入年轻人的生活中,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和扭曲的生活态度。在此情况下,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觉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引领以及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尤为重要,只有打好坚实的意识基础,才能做到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创新开拓。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尚与文化”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
2.1 实现“传授知识”与“文化育人”有机统一
在许多设计类专业课程中,教学重“教”轻“育”的问题远远没有很好地解决。通过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可以把爱国情怀、家乡情怀,研究精神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融入“时尚与文化”专业课教学之中,通过调研、交流、提炼、运用等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对文化熏陶的内心共鸣、对文化符号的提取延续以及对文化元素的研究拓展,实现“传授知识”与“文化育人”有机统一。
2.2 培养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人才
本专业内的“时尚与文化”课程原以欧美时尚资讯理论,设计基础技能为学生掌握的核心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只是属于“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具备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基于课程思政,可以把爱国情怀、家乡情怀,研究精神和文化传承责任感等融入到整个教学之中,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豪,培养可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设计作品的能力。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平台,在实践中明确中国设计市场的发展需要,从而培养出能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的优秀设计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融入点
3.1 文化自信的爱国情怀和家乡情怀
“时尚与文化”课程通过下达项目任务,引导同学们参观历史博物馆,写生记录文物特征,与历史文物面对面交流;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手操作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大师面对面沟通,打破二维书本的局限,迈入现实生活中沉浸式学习,更好地获得历史文化学习的体验感。通过主动探索性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历史和文化基因,从其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并自觉内化为爱国家、故土的情怀。
3.2 现代设计推动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设计领域的发展,很长时间都跟风于西方流行趋势,甚至对外全盘吸收。近些年来,西方设计师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喜好、奢望拿下中国市场,各大品牌相继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然而,西方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对东方的幻想之中,资本主义急于进入中国市场捞钱的心态使得各个品牌并不能潜心研究中华儿女千年所追求的意识境界,因此设计作品中出现的闹剧层出不穷。如今,蕴含文化特色的产品设计是现代设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国故事只有中国人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表现。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产品设计做到很好的结合是当下必备的职业素质。用中华的传统文化来充实产品的设计语言,用产品设计来表达中华的传统文化,是作为中国设计师在设计阶段需要精心打磨和创造的核心内容。产品设计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选取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精挑细选出一系列具备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和显性符号不仅是设计师的职业能力,也是实现再创造,用现代设计推动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
3.3 实事求是的实践研究精神
实事求是不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在吸收、提炼、设计运用的过程中,想要做到解放思想的创造设计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研究基础。无论是思想意识的研究还是操作技能的研究,包括当代审美的研究,只有实事求是的学习和考证,才能挖掘出更有意义的创造方向。课程通过分享中国传统工艺科技创新优秀案例、中国元素当代创新运用优秀案例和中国元素、工艺拓展运用优秀案例等内容作为引导,激发学生们从工艺、科技、文化内涵、审美风格等不同角度,深入挖掘研究其核心范畴,并在实事求是客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具有当代视角和审美的拓展创新和文脉延续。
3.4 活动中增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
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家乡城市文化脉络皆是当代高校学生共同的社会责任。在课程设计中,学习是认识,设计是行动,研究是为了再创造,而最后的产出不仅是产品的制作生产和活动展示,更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专业课程与地方各级文化部门、优秀企业携手合作,开展举办产品售卖、作品展览等课外活动。同学们在互相协作与组织推动中,不仅展现了自我价值,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感,更将课程中的文化成果与当地社会人群分享,从而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扩大了课程成果的影响力以及设计产品的感染力,从而真正进一步做到更高层面的具有社会效益的传承与发展。
4 “时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时尚与文化”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四个模块的教学设计,做到“一主题、三任务、三思政元素契合点”,即每个课程版块主题中确立三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对应找准三个课程思政元素契合点。除此之外,搭配合适的课程思政资源和合理的项目驱动方式,确保每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和推进,最终完成本课程“文化浸润式”的思政体系构建。模块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主要包括线上调研、实地调研,以及图文总结报告三个项目任务。开展活动式调研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然而教师却很难把控和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自律自主的完成,所以用文字报告的方式,时刻提醒同学们完成活动任务,并在写作中培养阶段性复盘习惯。模块二是中国元素设计,主要包括系列产品规划、产品纹样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三个项目任务。模块内容设置基于原创设思维和原创设计方法,并符合企业设计规划的工作流程,实施过程中配有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以确保产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模块三是研究总结报告,分别从研究领域的现状、总结并提出问题、创新展望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问题分析,实践研究和总结成文。鼓励学生实验研究,将创新不再停留在想法阶段,而是付诸实践行动,研究其可行性。模块四是企业合作,包括作品的制作与展览、售卖,或是与文化部门筹备各类形式的文化活动。主旨是将制作的设计产品导入市场,验证前期调研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将产品中的文化故事注入市场,感染消费群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民族文化自信的爱国情怀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家乡情怀、现代设计推动民族复兴的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感为四大思政版块并分别融入不同的教学版块。课程中,考虑到每位同学擅长的和感兴趣的环节并不一样,因此在不同的项目任务中细化了思政版块的主体内容,分解成不同的、详细的思政元素,从而确保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达到相对全面地将思政版块和课程版块交织融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教育内容。课程版块与思政版块内容设计具体如图1。
通过四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经历“认识、行动、探究、产出”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将学生个人的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在智能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指导下,培育一批具有当代审美、凸显中国标识、富有中国意境、饱含中国态度的定制类文化设计产品。
5 “时尚与文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课程考核评价是教学总结和复盘的重要环节,是考察教师是否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完成了预期的教学任务,检验学生是否按学习目标完成了学习任务的一个主要查验方法。“时尚与文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构建中秉承教学内容多体验原则、思政元素多维度原则、评价主体多元性原则、考核形式多样性原则[4]。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强调教学实施中各个版块的综合评价,将整个课程的四大模块以操作难易程度、课时时长占比、研究意义、市场价值等为基本原则,分解成不同比例的评价占比。与此同时,各个模块再分别以课程考核和思政考核两个方面共同构架最后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核评价构架内容具体如图2。
5.1 课程考核评价的机制建设
课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搭建出以知识、能力与思政并重的“2+2”考核评价体系,即“考核过程全面、考核内容多面+考核形式多样、评价主体多样”。课程中,理论知识全程实操体验;指导教师实时反馈;项目任务递进式推动;强大的校内外师资队伍精准评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的课程思政导向评价。考核评价中的各个指标,均强调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在学习中、生活中的逐步浸润,加强学习过程中的时间管理,提高学习质量,并培养职业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和优良品德。
5.2 课程考核评价的机制特色
该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具有校内外师资队伍评价和市场评价的双重特色。课程主讲教师邀请专业组教师团队共同考核评价学生作品,从不同专业角度给予学生书面评价。同时校外合作企业的技术导师也会在操作过程中给予建议与书面评价。最后设计产品将通过组织校外活动的形式对接市场,同学们可以与消费者对话,表达设计理念和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从而更好的销售产品并获得市场评价。
“时尚与文化”课程在总结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既构建了借助引导启迪发现的教学模式、拉入情境陶冶性情的教学模式、鼓励自学逐个指导的教学模式等混合教学的特点,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的功能。在考核评价体系的严格把控下,坚持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讨论给予指导意见,并将教学成果引入企业生产和文化互动中,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单位人才需求相互融合,做到精准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课程通过多次校企讨论与实际操作验证,并长期打磨和改善,现已完成较为全面和完善的课程评估与评价体系,从而为进一步在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6 总结
本文以“时尚与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高校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内容相互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小组讨论、调研活动、设计实践、社会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构建“传授知识”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统一和培养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人才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建立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考核体系,引导同学们将学习模式从传统被动灌输式教学转换为主动探索式自主学习,从书本单一性模式转变为生活化沉浸模式,以此来实现人文素养、职业修养和人格塑造三方面共同提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道德意识,将这份意识内化为对民族文化的充分理解与自信自豪,并运用专业设计技能讲好中国故事,设计出具有中国符号、中国韵味、中国风采的文化设计产品,以此来巩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