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皮影文化中月亮意象的审美价值研究

2022-06-20方楠楠

西部皮革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月宫皮影戏皮影

方楠楠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5)

陕西传统皮影艺术与月亮文化的互相渗透,展现出皮影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皮影戏演绎《嫦娥奔月》,对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皮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不容忽视,传统皮影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本文从皮影艺术的发展现状、民间故事、视觉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挖掘皮影文化的美学内涵并提出应对之策,从而促进陕西传统皮影文化在民间的不断地创新发展。

1 皮影文化的研究现状概述

关于皮影戏的文献记载,已有两千余年。《汉书》:“思念李夫人不已……乃夜张灯烛”。汉武帝思念李夫人心切,大臣李少翁则将绵帛裁剪成李夫人的外形,将木杆装在人物关节处,入夜时分将灯点亮后,影子映射于帷帐,汉武帝坐在帐中观看,如获至宝。有学者指出,此番表演虽没有戏剧,但已具备灯光,影像,人物形象等重要元素,因此被视为是皮影戏最初的萌芽阶段[1]。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迸发出的民俗文化不胜枚举。而传统皮影艺术能在其中却脱颖自新成为非遗,必然具备独树一帜的特色。论皮影戏的发展,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最早可追溯于西汉时期,繁荣于北宋时期[2],拥有完整的传统工艺流程,以兽皮材质或纸板材质制作而成的彩色人偶作为表演形象,同时伴随着演唱与乐曲协调同步演出。在戏剧中,由技艺高超的皮影艺术家于幕后操控多个木偶的木杆,再通过光影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从而显现出形象各异、细腻传神的木偶形象,并配合多种配乐与演唱,实现多个不同角色的转换,由此完成一场皮影剧目的表演,堪称一绝。

陕西皮影戏不仅演出中具有阵势雄壮的演唱艺术特点,其制作工艺也称得上精美绝伦,有着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与象征意义,在头饰、图案、颜色、造型等方面均有着突出的表现。第一,皮影的造型形态来源于生活,不同的头饰、衣服与道具代表着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第二,人物色彩的考究,每种色彩的情绪与人物的性格关系相对应。第三,皮影与民间故事的结合,通过再现民间故事,结合具有吉祥和谐寓意的事物进行再创造,传递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变迁,皮影艺术的市场便开始逐渐减少,许多民间皮影传承艺人遭到忽视,加之其文化水平有限,技艺只有通过口口相传,几乎没有可考的文字记载,一部分的具体问题面临着失传的可能。所以,在传承与保护方面,需要更加重视发展皮影文化,为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历史遗产做出极大的贡献。

2 皮影文化与月亮文化融合所展现的艺术审美价值

中国皮影文化的戏剧题材常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英雄传奇相结合,散发着浓厚的民间艺术色彩。如人类早期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其神话故事主要来源于古人对于天体的自然认识,亦是对永恒生命的精神追求。其最早被记载于秦简《归藏》中[3],经历代艺术家的创造与发展,与皮影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不断阐发出更多精神内涵,愈来愈发展成为民间的一种精神寄托。

现代皮影戏《嫦娥奔月》的表演内容与传统神话传说中的内容不相上下。故事中的主角嫦娥,后羿之妻,有着姣好的容貌,因吞服了西王母的不死仙药而得道成仙,常年居住在月宫之中。这一神话故事以皮影戏的方式呈现,在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紧凑的情节搭配皮影元素及现代爵士音乐,使皮影戏的表现结构更加丰富多元,将嫦娥与后羿的离别后踏上月宫的故事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出来。皮影戏中与月亮文化相关的除了《嫦娥奔月》,还有《唐明皇游月宫》剧目。据《开元遗事》载:“……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另,《广德神异录》载:“唐玄宗于正月望夜,上阳宫大陈影灯……荧煌如昼。”之后唐明皇游月宫的传说在民间便流传开来。皮影戏《唐明皇游月宫》再现了民间的历史故事,将唐玄宗游月宫的场景生动地演绎了出来,人物造型的刻画细腻且鲜活,颜色大胆而浓烈,样式丰富又考究,完美地展现出了宛若仙境的赏月场景。游月宫虽是民间故事,但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古人对于宇宙天体的崇拜与想象以及对月宫之境的美好向往。

民间皮影《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的精神观念来源于原始时期古人的星辰崇拜[4],由于月亮在夜晚出现,且伴随月相盈亏,这一特殊的天体被视为月神,又称为月光娘娘、月光菩萨等,故月神普遍被民间所供奉[5],反映到民间,中秋节日便是从这种月神信仰的基础上所演变而来的。《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因此民间还衍生出一系列围绕着“团圆”的民俗活动,如拜月亮,吃月饼,扎兔灯等,承载着古人祈求家庭欢聚,岁岁团圆的心理愿景[6]。而月亮文化与皮影的相互碰撞,产生出了新的民俗形式,中秋主题的皮影更富文化魅力,结合现代多元化的表演形式,使传统文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等现代皮影戏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其背后折射出了古人对于天体的自然认识以及对月亮崇拜的社会心理。其次,通过传统故事与皮影戏的文化碰撞,使皮影文化在艺术形态上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丰富了精神内涵,而且使得皮影表演更加丰满、活泼,亦是传统皮影的一次重大突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中月亮文化进行了活态性的延续,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趣,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与民俗艺术的一次完美结合。

3 皮影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突破与发展

中国传统皮影文化作为民间独特的光影表演艺术,伴随着宛转悠扬的唱腔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使皮影艺术在众多民俗艺术中独树一帜。但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各种新理念、新技术的不断“飞”出,这项传统技艺渐渐失去了竞争力,如何扭转皮影文化逐渐没落的尴尬局面,推动传统皮影重新走向大众视野,成为了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工作,亦是艺术创作者当下所面临的巨大思考与挑战。

在数字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学界内对皮影文化的传承提出了诸多应对策略。王若鸿、宋雨微(2019)通过对关中地区皮影艺术的,提出皮影的外在的形象设计上不仅保持传统艺术特色,还应具有一定的“未来性”,更好地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使之活态化发展[7];李宸、刘子建(2020)对中国陕西皮影的品牌形象进行梳理,将关中地区“影子传说”作为视觉整合案例,提取地域文化元素以增强皮影文化品牌的差异化,对其视觉形象上的创新包装设计[8];吴鸿桃、陈韵姿(2021)从民俗语言学角度讨论了皮影戏的文化变迁,以探析民众的风俗习惯、社会发展以及其社会心理变化[9];周文娟(2021)通过对陕西皮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造型与价值做以概述,从现代品牌视觉设计角度对其进行艺术化归纳,以探寻传承与保护皮影戏的多元化途径[10]。

通过对历经两千余载的皮影艺术价值研究,皮影的延伸品具有典雅别致的文化特色以及赏玩的乐趣,作为艺术装饰品置于窗前或悬挂于墙壁上,形成陕西地区特定的文化名片。2017 年,自然造物联合东方好礼推出了一款“一出好戏”月饼礼盒,将《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运用到了礼盒包装上(图1、图2),使消费者在中秋节品尝月饼的同时,还能够更真切地体会皮影文化。除了传统风格的皮影设计,还有皮影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的品牌设计,如2021 年东方好礼的“追月计划”(图3),在品牌包装中以皮影为载体,结合月亮、万户、宇航员、火箭等形象,将历史万户飞天到现代神舟登月的情景再现,增强皮影文化的趣味性。在国际外交中,亦可作为中国特色礼物赠予海外友人,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一份力量。

在中国皮影作品中,艺术家融合中国传统故事,提取出月亮、嫦娥、玉兔、桂树等这些动植物意象,通过对月亮文化的无限想象力,渗透于传统皮影艺术创作中,嫁接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不断丰富与延伸月亮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意趣。与此同时,对研究中国民间传统发习俗文化、精神信仰等方面亦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4 结语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语境下,充分借助当前我国非遗文化重塑的发展机遇,通过对皮影艺术外在视觉形象上的建构,将关中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融汇于视觉形象中,提高皮影的文化价值以及全民的社会与文化意识,这就要求艺术工作者在设计过程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作品中,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统元素与现代艺术的相互融合,如《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等现代戏剧表演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丰富皮影文化的精神内涵,努力探寻皮影文化在数字化语境下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中国皮影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除此之外,现代皮影艺术的发展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赋予皮影产业更多的经济与文化价值,从而推动我国乡村经济不断地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月宫皮影戏皮影
我们来演皮影戏
月宫玉兔
嫦娥探访月宫 天问打卡火星——用最新航天科技成果引领“万有引力与航天”备考复习
皮影戏
月光皮影
不老的皮影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月宫折桂的女子——写给西楼的《穿越白》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