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2022-06-20韩娟娟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2年4期
关键词:临夏州临夏旅游业

韩娟娟

(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成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面临深刻复杂的新变化,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其中,现代旅游业以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更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地域经济发展增速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体系滞后。为顺利实现临夏州乡村全面振兴奋斗目标,探索临夏州旅游业高质量快速发展路径是必须要面临的课题。

1 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

临夏州地处甘肃省中部西南面,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临定西、西毗青海、南接甘南藏族自治州、北侧与省城兰州接壤,介于东经102°41′~103°40′、北纬 34°57′~36°12′,总面积8 169 km2,辖 1 个县级市、5 个县、2 个自治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多样,农业形式多样化,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为休闲农业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显著的空间优势。

近年来,为了确保临夏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临夏州政府结合目前实际,于2016年确立了培育旅游、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劳务3 个“百亿元产业”目标。其中,在旅游产业培育方面,临夏州以建设中国西部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为目标,全面推进景区景点改革,重视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了永靖黄河三峡、和政松鸣岩、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积石山大墩峡等一批知名景区。积极探索、创新旅游管理、营销等方面新路径,通过举办旅游宣传月活动、文艺展演活动,包括“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推介活动,打造并初步形成了临夏“花儿”“河州牡丹节”“梨花节”“杏花节”等旅游品牌,促进临夏旅游与农业、金融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塑造美丽、绿色临夏新形象。

2 临夏州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2.1 临夏州旅游发展的总体水平

自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来,旅游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从表1 可以看出,近6年来,临夏州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全州旅游业发展势头向好。2014年临夏州全年接待旅游人次为725 万人次,旅游收入仅为30.7 亿元,占GDP 总数的16.50%;2019年全州旅游收入达到133.2 亿元,是2014年旅游收入的4.34 倍,全州接待旅游人次达到了2 711.5 万人(次),是2014年旅游人次的3.74 倍。无论是临夏州全年旅游收入还是旅游人次,相对2014年翻了好几番,2017年临夏州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为近6年来最高。

表1 近6年临夏州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统计

2014年、2015年、2016年临夏州旅游收入及旅游接待人次变化并不明显,但发展到2017年临夏州无论是旅游经济收入还是旅游人次都有了质的飞越,2019年临夏州全年旅游收入占GDP 总数比例首次突破40%。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表明临夏州政府将“旅游业”列为“三个百亿”产业之首是明智的决策部署,旅游业正在为临夏变美变强、临夏人民创收增富添砖加瓦。

2.2 7 县1 市旅游发展极不平衡

数据显示,临夏州总体旅游业经济发展在2019年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地理、历史、交通、经济发展及旅游资源等原因,7 县1 市无论是旅游收入还是旅游人次均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落差十分明显,且临夏州的旅游经济主要集中在临夏市和永靖县。从表2 数据得知,临夏市2019年旅游收入高达52.45 亿元,接待游客1 087.00 万人(次),占全州比例分别为39.4%和40.1%,均位居全州首位,这是因为临夏市是临夏州首府,为唐蕃古道重镇,有“河湟雄镇”之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现作为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大多数旅游者来临夏游览的首选之地。

表2 近3年临夏市、东乡族自治县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统计

虽然近年来东乡族自治县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状态,2019年旅游收入较2017年增加1.85 亿元,旅游接待人次增加37.8 万人(次),年均增长率分别是84%、63.3%,但远远落后于临夏市旅游发展水平,2019年临夏市的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分别是东乡族自治县的18.02 倍、17.31 倍。这种差距主要是由于东乡族自治县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捷等原因导致的。永靖县的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次位居前二,得益于永靖县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国家5A 级景区炳灵寺石窟、刘家峡水库、黄河三峡。

3 临夏州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临夏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州内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等42 个民族,天然旅游资源丰富,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临夏花儿、砖雕、美食等都为当地旅游发展添上了绘声绘色的一笔。党的十八大以来,临夏州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培育,在深化景区改革、实施旅游项目、拓展客源市场、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开放水平、完善旅游功能[1]等方面下工夫,推动了临夏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优化了全州经济结构、统筹了城乡发展、带动了社会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但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面临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和服务人员匮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交通制约等众多挑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夏州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3.1 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服务人员匮乏

受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临夏州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旅游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开发经营旅游活动过程中,一味追求短期的旅游经济收益,缺乏长期性、整体性的规划意识和公益性、全面性的环保意识。同时,临夏州景内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门冗乱等现象丛生,很多景区管理力度不够,商业化现象颇为严重,多头收费、票价不固定现象也频繁出现。

临夏州居民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导致临夏旅游极其缺乏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型旅游管理人才,且缺口较大。同时,景区和旅游酒店普遍存在招不到旅游专业人才的现象,酒店员工的流失率较大,旅游景区内持有导游证上岗人员数量不能满足旅游旺季的市场需求。

3.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各地高度重视旅游相关设施的开发与建设,纵观国内旅游,很多景区已经建立了智慧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包括景区语音导播系统、电子车票、网络咨询中心等。临夏州整体经济情况一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投入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城市,对于游客所需要的旅游咨询、语音导航、自助服务等均无法满足。此外,经实地调研后发现,临夏州普遍存在前往景区的路况较差,停车场车位相对较少,景区内卫生间、指示牌及旅游餐厅等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景区内的旅游标志不清晰或缺失等问题,加之旅游景区经营、道路交通管理方面也相对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3.3 交通条件成为最大阻力

“食、住、行、游、购、娱”是开展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6 大要素,其中,交通条件便是临夏州旅游业快速稳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多山谷、少平地的地理条件导致临夏州境内旅游交通无法达到国内其他地区发展水平。公路是使用最普遍的交通方式,火车、飞机等快捷交通工具并未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导致外来旅游者会因为交通因素而放弃到临夏州境内旅游的计划。相关数据显示,来临夏州游客主要集中在东郊公园、大墩峡、松明岩、炳灵寺石窟等知名景区,其他地方虽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却由于县际之间、景区之间缺乏必要的交通连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者来临夏旅游的可进入性,7 县1 市地域旅游创收增富效果差距十分明显。

4 促进临夏州旅游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发展旅游需建立一套健全且完整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旅游项目监管机制和游客投诉受理机制,切实维护与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使得旅游经营活动更加规范化。州内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应协同各景区内部管理单位,加大力度完善旅游管理体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市场的秩序。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和纲领,科学的、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规划将促进并正确引领当地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2]。第一,临夏州深入推进旅游发展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将环境保护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贯穿规划开发始终。第二,临夏州未来的旅游发展应立足于自身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旅游发展水平,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统筹规划,开发一批突出本地旅游主题、雅俗共赏的旅游产品。第三,应参照并结合新时期州内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7 县1 市在做好与全州发展规划有效连接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加快构建完善且具有县域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推动实现县域旅游与土地资源利用、村社建设相契合,多方面统筹兼顾,接续推进临夏旅游健康稳步发展。

4.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视人才培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所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品质提升对旅游专业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一,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制度,通过对外招聘和本地培养方式招收人才。州内旅游相关部门和景区应加强与高校的联系互动,为热爱旅游事业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也为临夏旅游输入新鲜血液。第二,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重视培训质量。积极设立旅游人才实训基地,7 县1 市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定期定向组织培训和学习,促使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技能。第三,完善旅游专业人才的奖评制度与保障措施,建立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机制,实施末位淘汰和优胜晋级的管理体制,引导更多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投身到旅游业建设发展行列之中。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品牌

基础设施直接关系游客的进出便捷化、游览舒适化、生活便利化和服务人性化[2]。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要完善临夏州旅游智能化服务,围绕旅游6大要素补短板、强弱项。第一,借助“互联网+”积极建立旅游服务热线,把临夏州旅行社、旅游路线、旅游景点、旅游交通、酒店宾馆等相关信息整合,全部纳入旅游服务热线平台,开通“一卡通”“电子车票”等服务,全面提升外来游客旅游体验感,同时提升临夏州居民的生活品质。第二,加强旅游景区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建设,改造景区公共厕所设施,完善景区周围酒店餐厅、娱乐商贸等相关配套设施,打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经营环境。第三,构建以新媒体为主、传统媒体为辅的宣传推广体系[3]。充分利用临夏本地的主流媒体、旅游网站和公众号,在临夏各汽车站、中心广场、高速公路等地播放有关临夏旅游的宣传片,增加游客对临夏旅游的品牌辨识度,增加旅游者前往临夏游览的意愿。同时,借助重大节庆、各类民俗节日、营销会对临夏特色文化进行宣传,并积极主动与携程、途牛、去哪儿、新浪等网络媒体合作,扩大临夏州旅游影响力和关注度。

4.4 重视旅游交通的建设与保护

交通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交通作为旅游业的基础先导性组成部分,是连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枢纽,是发展旅游业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旅游交通作为旅游通道的物质主体,是完成游客、信息在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间的流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旅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主要时间和费用消耗,是消费者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中的主要影响要素[4]。第一,科学的旅游交通规划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临夏州内旅游景区景点分散,公路是最普遍、最便捷的旅游交通选择。因此,可选择以临夏市为中心,以“互联互通,快捷方便”为原则,对州内公路旅游交通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建设,完善以高速公路为主线,以县际公路、景点景区专用公路为补充的旅游交通系统。第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力量,积极主动从旅游景区、公路管理养护单位、私人企业等多方开展集资活动,加快建设临夏州旅游交通设施。第三,积极推进交通运营现代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交通服务质量。相关部门需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制,抓好旅游交通发展各环节的责任制,旅游交通部门应坚守“方便、快捷、安全、舒适”旅游交通服务宗旨,高度重视旅游公路沿线绿化美化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进而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感和获得感。

猜你喜欢

临夏州临夏旅游业
二次相遇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寻觅临夏至味
临夏州走访纪实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旅游业
临夏州妇幼保健服务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