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碎片:感知、思维与反事实

2022-06-20郭影强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剪切框架理由

最近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过去的你依然很重要的18个理由”和“过去的你不再重要的18个理由”。语出《终极感知:跑赢未来的8大预见》一书,作者是美国的Thomas Frey。这本书很多观点和视角都令人脑洞大开。

在“过去的你依然很重要的18个理由”中,我对“记忆、共同经验、技能、关系和网络”等概念比较有兴趣。然而转念一想,也容易找出危机所在:过去的记忆很快被新内容冲击,过去的经验有可能过时,过去的技能也许会迅速落伍,过去的关系和网络随时需要重构等。这些也同样会令过去的“我”不再重要,虽然其否命题并没有被列入过去不再重要的理由之列。所以,这些理由更重要的并不是其内容,而是其观察点和观察维度——阅读的乐趣往往就在这样的时刻。貌似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其实大家生活在不同的感知世界和思维世界,不同的人感知的丰富程度和可见粒度有着巨大区别,更不用说能把这些内容以生动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更生动的传播和互动。

当下网络上普遍流行的自媒体,也有人用一个关键词——剪切进行描述。自媒体的内容创作既是一种内容的剪切,也是一种内容的拼贴。当然,我不能说它们只是剪切、拼贴,因为众多丰富的作品涌现出了以往被隐藏在读者大脑里的丰富感想和各种有趣的再生观点。技术提供了媒体传播的可能,而使用剪切操作的创作者则提供了原来无法呈现的观点和视角。

剪切这个现象也提醒我作为老师所呈现给学生的知识表达,有时候在学生那里以可复制粘贴的信息这种相对单一的操作对象的存在,会不会使其忽略相应的体验或经验。在技术课程中,有把技术知识置于社会环境下的考察。最近给学生布置到校外进行调查研究的作业,特别提醒学生调查研究是一种实证研究而不是剪切式的内容拼接。与我们成年人已经具备较丰富的经验不同,学生经常在概念和经验两方面都是空白的。而便捷的互联网条件、对互联网熟练的操作技能,也经常可能使得学生选择更便捷的“复制粘贴”方式来完成某些作业。提供调查报告的框架范例,本是给学生提供支架,但也可能使学生过度依赖这一支架。怎样揭示这个既可能是正向也可能产生负向作用的点?其中不可缺失的要素是对现实的感知带来的现实经验。对现实的真实感知,是社会调查中必须考察的点。在调查报告中如何呈现这一点,如何进行真实的验证,是必须强调的点。这时候再强调5W1H,各要素的真实性,就是强调实证思维和行动的必要因素。

最近还读到另一本书,名叫《框架思维》(作者舍恩伯格,写《大数据时代》的那位),书中指出人们思维的框架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元要素叫做“反事实思维”。它是指当现实条件不具备的时候,通过在头脑中推演假设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发生过程,来分析事情可能的发生过程。书中甚至引用波普尔的话“让假设替我们去死”,仿佛这些假设充当了实验室的小白鼠。假设-验证的思维框架帮助人们超越现实实证条件的不足,如伽利略发明思想实验,又如牛顿冥思物理定律可以推广到地球之外的全宇宙。

伽利略和牛顿最终深刻地改变了现实世界,而我们今天有更丰富的工具和方法,如何更好地兼顾对现实的感知和对世界的思维认知,期待读更多的书,付诸更多的方式。

猜你喜欢

剪切框架理由
十二星座上课迟到的理由
框架
连退飞剪剪切定位控制研究与改进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我喜欢NBA的理由(随笔)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机械法制备石墨烯球磨过程的能量层分析
迟到的理由
迟到理由
剪切与冲切的辨析及工程算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