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商业化发展研究

2022-06-20李天翔

中国食品 2022年9期
关键词:商业化舌尖纪录片

李天翔

20世纪以来,中国诞生了众多经典纪录片,《流浪北京》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纪录片,之后的文献类纪录片《澳门十年》《见证南京大屠杀》等,绝大部分都是以讲述历史为主要内容,这为之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央视播出,美食类纪录片自此走进大众视野,同时纪录片的题材也慢慢地开始倾向于美食类。在此之后,一系列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横空出世,诸如《XFUN吃货俱乐部》《寻味顺德》《一人食》等等,通过独特的试听角度,展现了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民俗风情,抓住了观众的兴趣和品味,在与新媒体进行结合后也拓展了传播渠道。在这些美食类纪录片中,也开始加入广告等商业化元素,美食类纪录片的商业化气息愈发浓烈。本文通过对近两年多部美食类纪录片的分析,探究了当代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商业化发展之路。

一、以美食类纪录片为掩护进行广告宣传

起初,美食类纪录片主要以输出饮食文化为主,尤其是这几年比较受观众喜欢的美食类纪录片,拍摄角度都贴近受众和生活,介绍了各地的市井美食、特色小吃,让观众十分有亲切感。比如,《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最优秀的美食类纪录片,将镜头转向了普通百姓,进入偏远山区、喧嚣城镇。仅此一点,就牢牢抓住了受众的心,留住了观众,由此看来,《舌尖上的中国》在当时大获成功,不是没有理由的。

再如,B站播出的《人生一串》,节目立意非常清晰,正如第一季第一集《无肉不欢》中的片头台词一样,“没有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于是该纪录片将视角对准了不同地域的市井烧烤,通过讲述各个烧烤店老板的亲身经历,引起观众对于生活的共鸣,靠着熟悉的烟火气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随着美食类纪录片的成功,一些商家便瞅准时机,在纪录片中开始插入一些商业广告,这类广告以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性作为掩护,利用纪录片的真实性进行嫁接,深受广告商们的青睐。比如,将广告植入台词中:“打开老板牌抽油烟机,很好用的”。还有一种广告植入是利用特写镜头,这也是大部分节目最为常用的一种方式。比如将镜头对准一瓶酱油,片中主人公用手拿起来使用,镜头时间不是很长。这种植入方式不是特别明显,不会让观众觉得特别反感,而且广告中的产品与纪录片的内容十分匹配,这便在无形中达到了营销的目的。

要说商业化最成功的美食类纪录片,非《舌尖上的中国》莫属。虽然该纪录片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其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是巨大的。在節目播出后,节目中出现的食材原料都会在线下掀起抢购热潮。《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四集中的上海三阳南货店,在播出之后人流量剧增,销量上升了10%-20%。

再如《风味人间》,第一季的节目中片头压板和插入的广告是关于家乐福超市的,提醒观众片中的各种食材在家乐福超市均有销售。节目播出后,家乐福超市中的同款食材遭到观众们的哄抢,生鲜销量同比增长177.41%。《风味人间》还曾与赞助商通力合作,在全国百家万达广场举办了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看纪录片线下买同款食材的新奇体验。

在潜移默化中抓住观众的视线,并且以纪录片的真实性作为掩护,这是广告商为何越来越青睐在纪录片中植入广告的原因。但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广告宣传,都无法掩盖广告本身的商业化性质。

二、新媒体助推美食类纪录片更加商业化

之前,电视媒介是美食类纪录片的主要播出平台。2012年,陈晓卿导演的《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之后又陆续制作和播出了《舌尖上的中国2》《舌尖上的中国3》,收视率依然不错,“舌尖”系列也一跃成为中国原创纪录片的超级大IP。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平台等各种新媒体诞生。这些新媒体的优势十分明显——内容丰富、创新性强、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有网络,大家随时随地可以观看里面的各种视频。于是,各种美食类纪录片开始转战新媒体,并将其作为传播的首选渠道。在此背景下,各类新媒体平台也推出了自己创作的美食类纪录片。比如,最有代表性的网络传播平台“三巨头”腾讯、优酷、爱奇艺,和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B站推出了《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十分贴合年轻观众,以B站播出后迅速走红,之后B站还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官方授权的线下体验店,生意也十分不错。

新媒体紧跟时代步伐,是众多有个性的年轻受众的新选择,而且新媒体有大数据支撑,也使得受众对于信息有了更多的选择,并且相较于传统媒介,新媒体的移动便利性增强。比如B站,拥有大量的年轻用户,新奇的互动形式,诸如发弹幕、写评论等,提高了试听过程中的趣味性和观众的参与度,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感,这些优势都为美食类纪录片的商业化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美食类纪录片也变得更加商业化。在抖音、快手这类新兴的短视频平台中,有很多的美食博主拍摄“探店微纪录”,通过在视频中介绍菜式、试吃菜品、采访店主,来增加播放量,待流量越来越多后,被美食博主拍摄的店面便成为了“网红打卡地”,从而带动店面的整体收入。比如,抖音平台中的一位探店网红浪味仙坐拥3500万粉丝,在发布了各种探店视频后,给餐饮店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收入。

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能够通过大数据精准定位受众,并能够迅速收到受众反馈,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源、信息、信宿的完整传播,这种优势有利于纪录片创作方和投资者根据信息反馈迅速作出反应,把握住市场的整体动向,从而扩大营收,提高商业化价值。

三、美食类纪录片过度商业化存隐忧

在2012年之前,美食类纪录片并不受观众喜欢,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接触过此类纪录片。但到了现在,美食类是现阶段纪录片制作的重要题材,其所带来的收益,比其他类型的纪录片都高。也正是因为如此,美食类记录片才越来越变得商业化,有的纪录片甚至过于商业化,这就导致纪录片的内容和品质受到影响。比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后,收视率和口碑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就是因为过度的商业化引起了观众的反感。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中,观众看到了老板牌抽油烟机、海天酱油等十几个广告,过于频繁和明显的广告植入最终触了众怒,也让节目的口碑大幅下滑。

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商业化是纪录片的必经之路,这是不可避免的,但进行商业化发展的前提是要做好纪录片的内容,如果商业化和内容发生了冲突,那么制作方要坚决放弃商业化,否则不仅不会取得预期的传播效果,还会使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之后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打开了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辉煌大门的大IP,曾经在美食类纪录片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历史,虽然在第三季之后遭遇了质量滑坡,但受众们依然希望能够看到好的作品。

总之,关于纪录片在进行商业化时应当注重与思考的问题,无非是保证品质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减少纪录片存在的“硬伤”,制作出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内容。纪录片的创作者应以品质为基础,追求真实,在美食类纪录片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尽量避免同质化、套路化、人物塑造脸谱化的现象,了解观众的审美趣味,在美食类纪录片中抓住观众的味蕾,提升品质,吸引观众目光,切忌为了吸引投资而过度商业化,否则终将两败俱伤。

基金项目:信阳学院大学生校级科研项目:当代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商业化发展研究(No.2021-DXSWYB-027)。

猜你喜欢

商业化舌尖纪录片
RNA生物农药的商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Rough Cut
等待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浅析基于微信平台的商业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