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性教学,打开小学语文“共生”课堂的密码

2022-06-20张晓倩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2年8期
关键词:诗性共生登山

张晓倩

诗性教学,是指在“共生”所倡导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具有情境性、整体性特征的全息性、开放性教学。诗性教学将人置于一个整合的场域中,给予学生广阔的语言与思维活动空间。

在诗性教学中,教学工作节奏鲜明,师生之间对话交流畅通融洽,教学意蕴简约而隽永,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感官系统进行思考和想象,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诗性教学呢?

一、诗性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诗性语文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和主动学习发展。学生天生就是一个诗人,只是僵化的教学折断了他们想象的翅膀,教师应该还学生自由,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在真正的诗性中觉醒。

1.潜心涵泳精思

黄仲苏先生将朗读腔调分为四大类:诵读,应该用来读散文;吟读,应该用来读绝句、律诗、词曲及其他短篇抒情韵文;咏读,应该用来读长篇韵文;讲读,应该用来读语体文。然而,在我們的课堂上,几乎听不到读书声,更多的是分析、讨论,但是越分析、讨论,越没有语文味儿。事实上,只有让朗读真正发生,才能谈课堂对话,才能向文本更细处挖掘诗性。

2.学会自主学习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机械学习、接受学习、意义学习、被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等。诗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活动体验,更重视主动学习。

佐藤学将学习的课程类型分为两种:阶梯型和登山型。阶梯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瞄准最终目标,划分好小步子,引导学习者一步一步地向最终目标攀登。然而攀登的过程是单向的,一旦某一级台阶踏空了,就会停下来或者掉队。登山型课程的特征在于以大的主题为研究中心,准备好若干学习途径。在登山的过程中,目标的达成被视为价值。在登山型课程中,达到顶峰是目标,但其价值在于登山本身的体验及其快乐,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随着一步步的攀登,视野开阔,其趣无穷。

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会主动预习,但遇到问题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的学生还不到50%,主动探究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总是等着教师上课敲黑板提醒该问题的重要性,才会机械地记一记笔记。我想,在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中,必须让学生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自己的方法和速度攀登顶峰。即便不能成功登顶,也可以享受攀登过程中有意义的体验。

二、诗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诗性语文教学把课堂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体,在这里,所有人都能进行对话,从独白立场走向对话立场,从个人对知识的习得走向“共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在课堂中自由地对话

诗性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生生借助文本平等对话、自由追问的场所,由个体自学转变为共同学习。对话过程中,彼此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更不是由一方去征服另一方,而是双方互相探讨、共同受益。

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期执教的作文“多彩的活动”磨课过程。这节作文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次活动。第一次试教,我用微课导入,让学生在微课中习得点面结合的方法,然后现场组织活动,最后要求学生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把活动记录下来。整节课下来,学生被我牵着鼻子,套在了微课的点面结合公式里,整个课堂毫无气氛可言。课后,参与磨课的教师提醒我,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要让他们在平等对话中习得方法。于是,我反复修改教学设计,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点面结合的方法,示范如何用此方法描写活动内容。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在文本中诗意地行走

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的过程。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走进文本,体验、体味情感,感悟文本背后的特殊意蕴,这样才能获得对文本的多元理解,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教学的文本解读有两个不同的层次:学生的理解解读和教师的研究解读。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不是学生对如何解读课文没有做足够的研究,而是教师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依赖专家讲解,缺乏创造性解读课文的能力。对此,有人提出教师应该学会“裸读”,希望教师不要过分依赖各类参考文献材料,不要一味地坚持主题教育先行,而要把握文本情感立场内隐的特性,从其话语表达方式、具体工作细节、文本空白、隐喻等入手,进行独立分析解读。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伯牙鼓琴》,教师教态自然,整节课结构紧凑,从各种形式的阅读到理解文本,再到句式训练,最后带领学生体会伯牙、子期的情感。整节课看起来行云流水,既理解了小古文内容,又进行了句式训练,还体会了两人的友谊,颇具诗性。不过,执教该课的教师是否真正深入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了呢?我们不妨深入解读“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思考发现作者用这两个句式表达出钟子期能从琴声中辨别出细微的差别,进一步揭示了伯牙、子期是难得的知音。有了这样深度的文本解读,学生再进行句式训练的时候便会更加认真。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在文本中诗意地行走。

一个人,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生活环境中一定要有诗意。语文教师不一定是诗人,但在语文教学中一定是诗意的。诗性教学,打开语文“共生”课堂的密码!

猜你喜欢

诗性共生登山
卷首语
登山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多用登山杖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一次难忘的登山
建筑与环境共生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