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思我兮然疑作” 之“然疑” 辨义

2022-06-20李超

今古文创 2022年21期
关键词:训诂

【摘要】《九歌·山鬼》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也常被高校以及中小学教材收录。自洪兴祖《楚辞补注》开始,“君思我兮然疑作”之“然疑”就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后代注释者对此持不同的态度:有的学者支持王逸的观点,有的支持洪兴祖的观点。对此,本文尝试从训释的理据性、后代“然疑”合用用例的语义、《山鬼》全篇的感情态度、辞书中义项的收录和排列顺序的情况四个维度出发,说明洪兴祖《楚辞补注》将“然”训为“确信不疑”的合理性。

【关键词】山鬼;“然”;训诂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1-003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1.011

在现存的《楚辞》的各家注本中,时代最靠前的、贡献比较突出的当属王逸的《楚辞章句》。这部书成了很长时间内楚辞的唯一权威注本,基本为后代训诂学家所接受。而到了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有一些地方与王逸的说法出现分歧,其中以《山鬼》中家喻户晓的名句“君思我兮然疑作”最为典型。

王逸的《楚辞章句》认为:“言怀王有思我时,然谗言妄作,故令狐疑也。”[1] 63他的注释有两种解读方法,分别是:1.“然”和“疑”同义;2.“疑”自己表示怀疑的意义,“然”是转折连词。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认为:“ [补]然,不疑也。疑,未然也。”[2]81洪兴祖将“然”和“疑”对立,与王逸的说法并不相同。洪兴祖把“然”和“疑”分而训之,得出的结论就是“然”是“没有疑问”,“疑”是“带有疑问”。

后人对“君思我兮然疑作”的解释可以基本归为两类:第一类:沿用王逸的说法,认为“然疑”就是“怀疑”,第二类:沿用洪兴祖的说法,这一类基本成了后代注解的主流,数量极多。在15种比较主流的《楚辞》翻译中有12种训释采用了他的说法。从后世训释者的选择倾向来看,洪兴祖的观点在后世的认可度是更高的。

洪兴祖观点的合理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一、从训释的理据性来看

从与“路险难兮独后来”和“君思我兮不得闲”等相似结构的上文的对应关系看:“路艰难兮独后来”是因果关系的紧缩复句,并且省略了主语“灵修”。现在按这个逻辑将“君思我兮然疑作”翻译为现代汉语:因为“路艰难兮”,所以“灵修”独后来;“君思我兮不得闲”是转折关系的紧缩复句,同样省略了主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你是思念我的,只不过因为“不得闲”的缘故,你才没有再次召见我。

因此,与他们相对应的“君思我兮然疑作”似乎应该也是省略了主语的紧缩复句,即:你是思念我的,只不过是(怀王)(因为小人的谗言)而产生了(对我)的怀疑。

从结构上看,王逸的观点看似合理,但却犯了增字为训的训诂大忌,如果按照王逸的思路进行翻译,这句话需要补出:“怀王”“但是因为小人的谗言肆意妄为”“导致”“我”等成分,这是违背训诂学原理的。因此大家更应该选择相信洪兴祖《楚辞补注》的说法,认为“然”和“疑”时对立的语义关系,既然“疑”是“怀疑”那么“然”就是“确信”的意思。

依照洪兴祖的说法“君思我兮然疑作”应该是一个主谓谓语句:其中“君思我”之前隐含了一个介词“对于”,也就是“对于你思念我这件事”。“兮”是一个句中语气词。“然疑”是并列结构作小主语,也就是疑问和怀疑。“作”的意思是“兴起”,在“然疑作”种作谓语,和“然疑”一起作整个句子的谓语。综上,“君思我兮然疑作”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对于你是不是思念我这件事,我既相信又怀疑。

另外,从语言史的角度来看,《山鬼》创作于战国时期。上古汉语基本上每个字都记录一个成词语素,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因此,洪兴祖的然疑分训得到了后来大多数训释者的赞同,这也能说明洪兴祖的说法是更加合理的:

1. 《楚辞》 [3]73中注释为:“然疑,半信半疑。然,肯定,相信与疑相对。”;2. 《楚辞》 [4]76中注释为:“然,肯定,相信之词。”;3. 《楚辞》 [5]81中注释为:“然:相信,不怀疑。”;4.  《楚辞》 [6]66中注释为:“然,信然,相信。”;5.   《楚辞选》  [7]47中注释为:“然,相信;疑,怀疑。”;6. 《楚辞译注》[8]77中注释为:“然疑,谓将信将疑。”;7. 《楚辞译注》[9]64中注释为:“是否想我啊信疑参半。”;8. 《楚辞今注》[10]74中注释为:“然,诚然。疑与然相对,怀疑。”;9. 《楚辞选译》[11]66中注释为:“然:肯定、相信之词,与疑相对。然疑,将信将疑半信半疑。”;10. 《屈原宋玉辞赋译注》[12]210中注释为:“然诚然,与疑相对。”;11.《屈赋今绎》[13]63中注释为:“心中不由半信半疑。”;12.《楚辞新注》[14]45中注释为:“然,犹是。疑,怀疑。”

除了这些《楚辞》的注本之外,一些教材也对洪兴祖的观点表示支持。《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山鬼》注释22:“然,不疑。这句设想对方思念自己而又将信交作。” [15]256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为:“大意是,你是否思念我呢?我既相信,又产生怀疑。然与疑相对,指不疑。” [16]558

后人也有认为“然疑”就是“疑”的这种观点,其代表应为南京师范大学的董志翘教授①。他的主张是“然疑”应该为同义复用,也就是“然”就是“疑”,他的证据是:《广雅·释言》中提到的“贰,然也” ②《尔雅·释诂》提到“贰,疑也。”“然”在某些用法中和“贰”构成了近义词关系,“贰”又在某些用法中和“疑”的词义相同或者相近,从而推论出“然”和“疑”词义相近。这种观点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广雅》为三国时期所作,其目的在于补充《尔雅》,为在之前成书的《尔雅》加入一些它本来没有收入的词和语义,那么怎么证明这些语义不是《山鬼》之后产生的呢?第二,《爾雅》的成书时代本就不可考,屈原沿用比自己早一个时代的词义无可厚非,可是如果《尔雅》是汉代武帝时期前后才著成的话,屈原又哪里有机会选用这些后世新出现的语义呢?另外,《尔雅》的意义归类是很凌乱的,同一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甚至语境义都可能被收进来,因此我们不能像古人系连韵部一样进行推断,否则必然引起语义混乱。

除董先生外,后来的《屈原九歌今译》 [17]90中翻译“君思我兮然疑作”为:“为了相思,弄得有点怀疑。”将“君思我兮然疑作”理解为因果关系复句,这种解释不太合理。首先,“为了”这两个字无从谈起,“弄得有点怀疑”又缺乏主语,这种翻译反倒不如董先生的训释。

因此从训诂的理据性来看,“然疑”不仅仅是“疑”,而应该是“将信将疑”,洪兴祖的“然疑”分训还是更合理的。

二、从后代“然疑”合用时表现出的语义来看

在《山鬼》之后也不乏“然疑”连用的例子。本文在BCC[18]语料库中选取10条用例进行分析,通过判断“然疑”合用在后世的语义,反推《山鬼》中“然疑”的意义。

1.莫道天荒千里外,邮贱倘许质然疑;2.云驰小马逐大马,殷殷俯听生然疑;3.空中语,问绮情忏否?几度然疑 ;4.徘徊滥靡所弃,四顾何趾心然疑;5.两家男女时往来,虽隔墙犹一宅也。或为甲妇造谤,谓私其表弟,甲侦无迹,然疑不释;6.故不如自然疑之至险至新也;7.是朱子师弟於此书亦在然疑之间矣;8.我思君,然疑作、断飙遇;9.然《然疑录》颇为琐杂,论其菁华,则已尽此两卷中矣;10.口中有然疑者,必立斩之。

在“然疑”合用的例子中,“然”作“信”,“疑”作“疑问”基本上是讲得通的。

三、从《山鬼》全赋的感情态度来看“然疑”

当为“信”与“不信”

虽然“将信将疑”更加侧重于“疑”,但是并不是说“然”也是“疑”,这一点可以从《山鬼》全篇的感情态度上看出。

讨论整篇赋的感情态度之前,要考虑至少两个问题:第一、主人公有没有见到那个想见的“灵修③”;第二,《山鬼》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主人公没有见到灵修。从文中可以看到,主人公發表了一个疑问:“君思我兮不得闲?”这句话显然不是“他确实想念我,而且片刻不得停歇”的意思。主人公知道“灵修”对他的最终态度不是很好。按王逸的说法,是灵修已经因小人的谗言而怀疑主人公。按洪兴祖的说法,那就是主人公已经怀疑了“灵修”对自己的态度,无论是谁怀疑谁,他们的关系都已经产生了裂痕。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证据能说明他们并未碰面:第一,“留灵修兮憺忘归”,这个“留”却不是王逸解释的“留宿”的意思,《〈古代汉语〉同步辅导与练习》中指出:“留,等待。闻一多《九歌解诂》:‘留,待也’”[19]452说明这句话与“怨公子兮怅忘归”是同义。第二,就是“怨公子兮怅忘归”这句话了,从“怨”和“怅”两个词来看,主人公还是对“灵修”不至有所不满的,在前文中做了如此多的准备,打算见所念之人,可见主人公是非常想念“灵修”的。另外,灵,善也;修,美也。从屈原对所思人的命名可以看出屈原的情感倾向。因此如果“灵修”出现,那主人公是不会“怨”,更不至于达到“怅忘归”的程度。因此,在《山鬼》的故事里“山鬼”和“灵修”并未相见。既然未见,那主人公的准备都没有用了,因此形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即使他还不愿意相信自己与“灵修”之间的关系恶化是因为内部原因。即使他将这次爽约归罪于“灵修”身边的小人,但怀王一次次地让他失望的经历也难免在心中怀疑“灵修”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洪兴祖“然疑”作“信或不信”的解释应该是更合理的。

第二个问题问题争议颇多④。这里沿用传统的说法,认为《山鬼》应该是屈原借用山鬼和灵修的关系比喻自己和怀王。因为我们从屈原的其他作品之中可以得到大量的旁证。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

屈原屡受贬谪,但他始终相信怀王是圣哲的,只是有“嫉余之蛾眉的众女”这类宵小之徒从中作梗蒙蔽圣听,才使得国君无暇顾及百姓,使得国家陷入危亡的局面。

即便是郢都被敌军攻破,屈原还是不怪国君而怪小人的,正是他们阻碍忠臣匡正国君才使得郢都被秦攻破,百姓流离失所,被迫迁居异乡:

外承欢之汋约兮,谌荏弱而难持。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障之。—— 《哀郢》

即使到了生命的终章,屈原也还是选择相信自己和怀王没错,认为一切都应归罪于小人的干预: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卜居》

面对外人对自己境遇的追问,他也没有说怀王一句不是,认为自己的处境只不过是小人的陷害和不被世俗之人所理解: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父》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屈原在说怀王对自己的态度时,不归罪于彼此,而是将罪责归在怀王身边的小人身上,试图为怀王找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借口。第二,屈原相信怀王,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也让他之前无比坚定的信念发生了动摇,产生了“君思我兮然疑作”的疑问。

屈原惯用比喻,《山鬼》中的山鬼和灵修也很可能是用来比喻自己和怀王的⑤。在屈原被贬之后,他们虽然没有再见,但是屈原始终愿意相信怀王,山鬼和灵修的关系也是如此。但是因为有小人的干预和一次次的不被信任,才使得屈原产生了怀疑。

屈原起初对怀王的信任是坚定不移的。灵修没有出现,他愿意相信“路险难兮独后来”,可是“后来”也还是“没来”,面对灵修爽约他心里还是愿意相信“君思我兮不得闲”,可是即便自己“怅然忘归”,灵修还是没有出现,他产生“君思我兮然疑作”这种是非交作的复杂情感也就说得通了。

四、从辞书中义项的前后来看

洪兴祖和王逸的训释冲突的核心不过在于:“然疑”是一个意义还是对立的两个意义。如果“然疑”是一个意义,那么“然”的“怀疑”的意义应该在辞书中得到保留,但是,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字典》 《古汉语字典》 《古代汉语词典》 《中华大字典》等常用的辞书中,没有一本记录了“然”有“疑”义。

辞书中往往是按照语义的时间先后以及使用频率进行排列的,在上述的辞书中,“然”的转折连词用法的位置都是靠后的,因此将“然”视为转折连词也并不妥当。

通过上述的推理可以得出结论:转折连词“然”不仅在使用频率远不及代词“然”的使用频率高,而且即便在《山鬼》的创作时代“然”已经有转折连词的用法,翻译起来也依旧要增字为训。因此,王逸的这种解释确实是不合理的。

综上,无论哪个方面来说,洪兴祖“然”为“信”,“疑”为“怀疑”的看法都是更加合理的。

注释:

①董志翘:《“然疑”辨义》,《中国语文》1984年第4期。

②广雅疏证注此条为“未详”。

③王逸曰:灵修,谓怀王也。

④目前的主流说法有:祭祀山神的颂歌、人和人的恋爱、人和神的恋爱、屈原借用山鬼和灵修比喻自己和怀王等说法。

⑤王逸曰:“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参考文献:

[1]王逸撰,黄灵庚点校.楚辞章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1.

[3]林家骊译.楚辞(第二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华夏出版社.楚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吴广平译.楚辞[M].长沙:岳麓书社,2001.

[6]廖晨星注.楚辞[M].武汉:崇文书局,2012.

[7](战国)屈原,宋玉著,萧桓注.楚辞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8]李山.楚辞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9]董楚平译注.楚辞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0]汤炳正,李大明.楚辞今注(第二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徐建华,金舒年.楚辞选译[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1.

[12]袁梅.屈原宋玉辞赋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8.

[13]石鹏飞.屈赋今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14]聂石樵.楚辞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6]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

[17]文怀沙.屈原九歌今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8]荀恩东,饶高琦,肖晓悦,臧娇娇.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OL].语料库语言学,2016-1.http://bcc.blcu.edu.cn/.

[19]马景仑,董志翘.王力《古代汉语》同步辅导与练习(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作者简介:

李超,男,汉族,吉林梅河口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训诂学。

猜你喜欢

训诂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评介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世说新语》名字解诂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训诂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古诗句词语释疑辨义两解
《孟子章句》与《孟子正义》训释方法的比较分析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简论许瀚关于“因声求义”的研究
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