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2022-06-20刘晓薇,刘畅,邓呈逊,俞志敏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能力导向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型本科

刘晓薇,刘畅,邓呈逊,俞志敏

摘 要: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结合应用型本科育人目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特点、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理论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实践与思政育人相融合以及思政考核评价方式优化等方面,构建“理论教学+案例实践”思政型教学新模式,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型本科;能力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2)05-0068-04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2019年中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2]。随之,各地高校纷纷出台实施方案,积极探索非思政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特色,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从专业知识传授到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是每一位专业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类专业必修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来对实际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评价分析。因此,该门课程需要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近年来,以能力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步被运用在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改革,以期探索符合环评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3,4]。同时,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美丽中国目标,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工程师,也是目前新时代应用型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如何在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有效融入生态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思想理念,增强学生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目前环境类专业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合肥学院是中德共建示范性应用型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耕耘40余年。以本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为例,从思政教学理念的树立、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实践教育環节的思政融入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的思政优化等方面来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以期为其他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该门课程以及其他环境类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和启发。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必要性

随着西方国家提出“工业4.0”和“工业互联网”,全球已经进入工业智能化时代。我国为了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转型,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开始实施“中国制造2025”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要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5],尤其是需要更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来推进工业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进步[6]。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除了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外,同时要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加强科学和工程伦理教育,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工程师。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但是高校80%以上课程是专业课程。因此,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对我国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具有必要性。然而,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仅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够、硬融入、融入表面化等课程思政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存在着在实践案例教学环节中如何让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的实际问题。只有通过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探索课程思政新路径,才能够实现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新的工业化发展的大契机下,做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专业培养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能够为我国早日实现工业强国和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可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对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必要性。

2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特点

在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往往都是存在着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其为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护决策和技术支撑。因此,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建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价值观。既让学生认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又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推进实现我国工业强国和美丽中国战略目标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类专业必修课程,涉及水、气、声、渣等领域,课程具有政策性、实践性、综合性强等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技术导则和规范,具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对各类建设和规划项目实施、运行等时期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基于该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在“理论教学+案例实践”中有效融入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策略,让学生基于中国国情科学认识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等;同时抓住思政素材关键点和闪光点,从具体案例入手感化、滋润学生,激励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解决目前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面临的环境问题。因此,通过针对人才培养和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体系,对我国实现“工业强国”和“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D29D2B94-AE6C-4A5D-B46D-560E633E5A64

3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设计策略

3.1 转变教学理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校教师尤其是80%的专业课教师除了作为知识传授者,也应担负起育人的责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首先,专业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课程和辅导员的工作,专业课教育也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专业教师如何做好教学理念的转变。首先,专业教师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重要思想理论,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激发专业教师的业务学习能动性,了解最先进的环境评价技术和环境管理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其次,结合本门课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特点,探索适合于本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内容和方法,重构新的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工程和科学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从而客观评价环境影响。

3.2 理论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主要涉及环境质量概念、环境评价标准和制度、环境评价方法等理论知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案例分析等。该门课程涉及的环境保护领域较广,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可以立足“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战略,贯彻“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同时结合案例思政教学,使得课程思政教育落地性强。结合其绿色优势,从“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体系”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环境保护发展主题自上而下地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贯穿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其中,提炼出的部分章节思政案例包括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基石、“以人为本”的环境法制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要组成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历史责任(表1)。在教学方法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解的单一授课模式,通过讲解、讨论、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理论课程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对思政融入的接受度。

3.3 落实实践与思政育人相融合

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以专业为导向,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为中心,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融合[7,8]。然而,传统的应用型教育模式仅是通过书本理论与基础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出普通的技术人员(图1)。在实践教育环节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用思政指导实践教育,促进二者的融合。《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下更注重学生能力导向培养。利用好实践教育阵地,构建以学生能力导向为基础,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理论+案例实践”思政型教学新模式(图1),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增强学生的科学理性、生态环境保护伦理观、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育人环节,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的职业导向需求,增加对近年实际环评案例的讲解、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走进课堂、学生模拟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实践环节。在环境影响评价案例讲解中融入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职业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做到依法遵规、公正诚信、忠于职守、服务社会、廉洁自律。同时引入一些反面案例以示警戒,比如深圳湾环境影响评价造假事件等,认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邀请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走进课堂,传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增加学生的职业自信和自豪感。要求学生在模拟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体现思政理念,通过实践思政增强对生态文明等重要思想的领悟。

鼓励学生围绕环境影响评价方向申报和开展“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等竞赛和项目,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第二课堂中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在竞赛和项目申报和开展过程中,要激励党员学生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敢于担当、勇于奉献。

3.4 优化思政考核评价方式

近年来,各高校均在提升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比例,在课程过程化考核中融入思政考核环节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辩论或讨论、翻转课堂、学生编制环评报告书等过程考核环节,除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还对其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职业道德观、生态文明观、爱国主义情怀等进行考核,构建并优化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考评体系(图2)。比如,为了在课堂辩论或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环节激励学生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过程考核环境。评价方式采用全员投票计分制,每位学生分别有专业知识和思政融入两张投票权,可以选择投给在某一方面或者两方面均表现出色的同学。通过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来加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在考评量化方面,总成绩组成中课堂辩论或讨论占20%、翻转课堂占20%、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大作业占15%、课堂发言表现5%、期末考试成绩占40%。在过程化考评中,思政考评占比50%,充分体现考核评价方式思政化。

4 结论

应用型本科注重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本文结合课程思政构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协同育人教学改革体系。通过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来激发专业课授课教师政治素养提升的能动性,挖掘出体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多种授课模式来将思政元素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同时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并优化思政考核评价方式,构建出以学生能力导向为基础,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理论+案例实践”思政型教学新模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既提高了专业知识技能,又增强了思想政治素养。可见,《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有助于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目标建设培育出一批政治素养高,创新能力强,有理想有擔当的卓越环境保护工程师和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2020-06-01.

〔3〕方宏萍.基于OBE工程教育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38(05):115-116.

〔4〕徐永新,杜书廷.基于OBE理念的《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20,43(22):119-125.

〔5〕邓志革,黎修良,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汽车专业群建设方案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7.

〔6〕蔡敬民,许徐.开放合作 创新发展——探索中国特色应用型大学建设之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01):1-3.

〔7〕蔡敬民.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8,16(10):26-28.

〔8〕王春林,夏建军.基于OBE-CDIO理念的地方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产教融合机制模型建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04):92-97.D29D2B94-AE6C-4A5D-B46D-560E633E5A64

猜你喜欢

能力导向环境影响评价应用型本科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刘策
互联网+时代以项目引导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山西省低热值燃煤电厂烟尘超低排放工艺技术路线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能力导向
小学习作教学目标体系构建及实施策略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