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旋毛虫病的诊疗与防治
2022-06-20邓玉
邓玉
摘要:在生猪养殖生产过程中,猪旋毛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生猪的生长和发育,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基于此,对猪旋毛虫病的病原形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综合性预防措施,以期为该病的发生提供相关诊疗与防治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猪;旋毛虫;防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猪肉及其他猪肉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生猪养殖业要做好生猪养殖,在生产环节严格把控生猪的饲养和管理以及疾病的防治。寄生虫病是生猪养殖业中常见的一类疫病,许多寄生虫病往往具有慢性病理经过,导致生猪在养殖过程中出现消瘦、衰弱、贫血等症状,甚至死亡。在寄生虫病感染中,猪旋毛虫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危害了生猪的健康,阻碍了生猪的育肥和成长,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为此,对猪旋毛虫病的诊疗与防治进行相关阐述,对于日后预防该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猪旋毛虫病病因及危害
1.1 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周围环境中有猪旋毛虫的特异性宿主;②旋毛虫虫卵被排到外界环境中,在适宜的温度和条件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发育对宿主具有感染性;③旋毛虫与特异性宿主直接接触;④寄生虫通过一定的方式进入宿主体内;⑤旋毛虫进入宿主体内后可以抑制宿主的抵抗力,到达特定的寄生部位。
1.2 危害
旋毛虫入侵猪体内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夺取宿主的营养,旋毛虫以猪的肌肉组织和胃肠内容物为食,引起猪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等症状发生;②造成机体内机械性损伤,旋毛虫成虫在肠道寄生时,容易引起肠道出血、炎症;③毒素作用,旋毛虫在寄生时的代谢产物可能对猪产生毒害作用;④旋毛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分解产物可以引起猪发生变态反应。
2 猪旋毛虫病概述
2.1 病原
猪旋毛虫病的病原為旋毛形线虫,其幼虫和成虫分别寄生于猪的横纹肌和肠道内。旋毛虫为一种体型较小的线虫,肉眼分辨不清,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其形态特征。虫体最前端很细,中部和尾端较粗。食道位于虫体的前部,食道前端无食道腺围绕,其后的全部均由相连的食道腺细胞所包裹。虫体后半部分较粗,包含着肠管和生殖器[1]。旋毛虫雄虫大小为1.4~1.6×0.04~0.05mm,尾部有泄殖孔,虫体内侧有2对小乳突,外侧有1对交配叶,无交合刺。旋毛虫雌虫大小为3~4×0.06mm,虫体前部有阴门,胎生。
2.2 生活史
成虫与幼虫均可寄生于猪体内,猪感染时,先成为终末宿主,后变为中间宿主。消化道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猪往往因食入含有幼虫的包囊而受感染,当包囊随着食糜进入消化道后,在消化液的作用下被溶解,幼虫从包囊中逸出,幼虫移行到十二指肠和空肠内,经48h后性成熟,性成熟的成虫在肠黏膜内进行交配,交配后的雌虫钻入肠腺中发育。雌虫入侵猪体内的1周后,开始在肠绒毛乳糜管或肠黏膜中产卵,雌虫一次可产100~1,000条幼虫,但雌虫的寿命一般不超过42d[2]。产下的虫卵随着肠系膜首先进入胸导管,然后进入到右心房,经肺脏转入体循环中。幼虫往往会选择活动量较大的膈肌、嚼肌中寄生存活。猪在感染虫体的12d以后,血液中会出现大量幼虫。此时的幼虫呈圆柱状,长约80~110μm,只有在肌纤维中才能发育;感染后1个月,幼虫发育到长1mm、宽35μm。猪在感染发病的2~3周后幼虫才开始卷曲盘绕。而包囊是从猪感染后第3周开始形成,到第7~8周完全形成的。包囊内的幼虫似螺蛳状盘绕,发育完全的幼虫通常会有2.5个盘转,此时的幼虫形态为前端尖细,后端变宽,且已具有感染性;幼虫虫体的半部分内有肠管、睾丸或卵巢。尾端钝。包囊幼虫的生存时间,随个体的不同,可能由数年至25年。
2.3 流行病学
旋毛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各地均有发生,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甚至某些昆虫均可感染旋毛虫。旋毛虫对外界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常用的蒸、煮、炒、腌制等肉类加工方法都不能将旋毛虫完全杀死。在低温-12℃环境中可存活8周[3]。在高温70℃以上的环境中才能杀死包囊里的幼虫。在腐败肉尸里的旋毛虫能活100d以上,因此鼠类或其他动物的腐败的尸体,可相当长期地保存旋毛虫的感染力,这种腐肉也成了感染源。猪旋毛虫的发生主要与鼠类活动有关,鼠为杂食类啮齿动物,且常互相残食,当旋毛虫入侵鼠群后鼠群中就会长期保持一种相互传播的感染态势,鼠类体内携带大量的旋毛虫病原且到处活动,就会成为猪旋毛虫病最大的传染源。对于放牧猪,某些动物的尸体,蝇蛆、步行虫,以至某些畜禽体内排出含有未被消化的肌纤维和幼虫包囊的粪便都能成为感染源。另外,用含有生肉的泔水喂猪也可以引起猪旋毛虫病的流行。
2.4 临床症状
病猪食欲、饮欲减退,不愿咀嚼下咽,精神萎靡并伴有行走困难,严重时病猪排出带血粪便,病猪声音嘶哑,眼睑水肿尤为严重,食欲减退,体形消瘦,局部肌肉坚实。病变主要在消化道,肉眼可见病死猪肠黏膜增厚,肠系膜水肿,肠道黏液增多并有出血点和瘀血斑。旋毛虫幼虫进入肌肉,病猪出现急性症状,特征为急性肌炎,发热和肌肉疼痛;病变主要见于横纹肌。轻微感染病例症状不甚明显;只有当严重感染时病猪会因呼吸肌麻痹,心肌衰竭而引起死亡。
2.5 诊断
猪旋毛虫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单靠症状无法确诊,可利用PCR、ELISA等免疫学技术开展诊断。对怀疑患病的猪可剪下一块舌肌进行压片检查。猪死亡后确诊的方法常用的有目检法、肌肉压片法和消化法。
目检法就是用眼睛观察病肉检查旋毛虫的方法。自胴体两侧的横膈膜肌部各采样一块,记为一份肉样,其重量不少于50~100g,撕去膈肌的肌膜,将膈肌肉缠在检验者左手食指第二指节上,使肌纤维垂直于手指伸展方向,借助于拇指的第一节和中指的第二节将肉块固定在食指上面,右手拇指拨动肌纤维,在充足的光线下,仔细视检肉样的表面有无针尖大、半透明乳白色或灰白色隆起的小点。凡发现上述小点可疑为虫体。
压片镜检法是指用灭菌剪刀顺膈肌肌纤维方向,随机剪取燕麦粒大小的肉样24粒,将肉粒均匀地在加压玻片上排成一排并压成薄片,然后将压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从压片一端的边沿开始观察到另一端。
集样消化法应用胃液对蛋白质消化的原理,肌纤维及包囊在胃液中可以被完全消化掉,而活旋毛虫仍可存活。
2.6 治疗
在兽医临床治疗中,可选用阿苯达唑和噻苯达唑,这两种药物对杀灭猪体内的旋毛虫幼虫效力可达100%。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开展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养殖地区、季节和气候特征,定期对本养殖区域内的生猪养殖开展寄生虫病感染情况调查,筛选出优势虫种及感染虫种类型,摸清该地区寄生虫病的发病规律和感染情况。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预防驱虫和治疗性驱虫。要选择广谱、高效的驱虫药物开展使用。严禁长期使用某一种寄生虫药物开展预防和治疗,这样会造成寄生虫产生严重的耐药性,要轮换使用抗寄生虫药,春秋两季开展预防性驱虫。要保证驱虫药来源可靠,使用时注意剂量和给药方法的准确,严禁一次性大劑量给药。
3.2 科学有序管理
从业者一定要树立“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养殖理念,做好生猪养殖的科学管理。①保证圈舍内外环节清洁卫生,定期做好圈舍内外环节的消毒,选择适宜的消毒药物并要轮换使用消毒药开展圈舍内外的消杀工作;②适宜掌握圈舍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情况,因为猪对温度是极为敏感的,冬天做好小猪的保温措施,夏天做好猪群的降温措施,只有环境舒适,才能减少寄生虫的滋生;③按照猪的大小和生产目的利用方式进行合理分群,避免圈舍内过度拥挤、潮湿,这些都会诱发猪旋毛虫病的发生和传播;④对于引进的种猪,首先要进行隔离观察,确保无病后方可进行混群饲养;⑤对于患病猪,要做好隔离再进行治疗,对于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要进行消杀或丢弃;⑥做好圈舍内的防鼠、防鸟工作;⑦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按时按量对生猪进行不同疫苗的接种,确保接种的可靠性,检测接种后生猪的抗体效价。
3.3 做好科学饲喂
按照生猪生长和发育需求,要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按照营养要求标准进行科学合理饲喂。保证生猪摄入的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保持均衡,不可导致猪的体况过肥或过瘦。必要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添加剂,以促进生猪增加抵抗力,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
3.4 加强引导舆论宣传
加强养殖场、肉产品加工厂关于旋毛虫病知识的宣传,通过广播、报纸、宣传手册等方式提倡肉类要熟食,防止旋毛虫通过各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餐具以控制人体感染。屠宰场要严格执行猪肉屠宰卫生检疫制度,严格处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猪旋毛虫病不仅危害猪的生长和发育,还严重危害生猪产业的经济发展。只有在生猪生产一线严格把控,熟悉掌握该病的病原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致病特点以及治疗措施,并在平常的管理中做到科学管理、合理喂养,按照“早、快、严、小”的思路对发病猪进行及时的隔离和救治,就会减少该病的发生,也会促进生猪产业朝着蓬勃健康的发展态势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柴文虎.猪旋毛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8):33.
[2] 孙朝辉.猪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检疫方法和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21,76(4):126-127.
[3] 郝学峰.猪旋毛虫病流行病学与诊断[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86(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