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GIL模型下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2022-06-20张勤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年6期

摘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社会学家帕森斯的AGIL模型分析目前学校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现状,指出目前学校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系统在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模式维持四大功能上都遭遇了困境,而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建构起该传承系统内预设活性的适应功能、定向制导的目标功能、动力耦合的整合功能以及效能持续的维模功能,并使这四大功能子系统互相耦合,协调一致,共同建立与维护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系统优良的活性品质。

关键词:AGIL模型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传承

引用格式:张勤.AGIL模型下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22(18):40-43.

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指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时至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开始具体规定: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应为建构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以及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途径。国家开始在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上赋予地方学校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该有的义务与权利。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是指“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活态文化,既包括与之相关联的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器具、实物和实施中使用的场所,又包括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伦理、文化认同等相互交融的文化现象”[1]。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组成,体育非遗在大学、中学、小学的传承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高屋建瓴地制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的方针,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乘此东风,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界亦更加关注这十多年来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现有的研究多侧重于实践的总结与分析,而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社会学相关模型对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进行分析的研究尚未得见。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基于社会学家帕森斯的AGIL模型分析目前学校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现状,以期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力求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出路。

一、AGIL模型下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功能系统

AGIL模型是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的一种社会系统的动态分析模式,常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系统所具有的结构状态和功能表现。AGIL模型指出,作为一个社会的行动系统,它应该满足适应(Adaptation)、目标的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以及模式维持(Pattern maintenance)等4个基本的需求方能充分实现系统的功能,并进而维持该系统应有的稳定,也即满足“AGIL”的功能模型[3](如图1)。

在该AGIL模型中,社会行动系统首先应该会有内与外两种功能的需求,也就是说,行动系统会有两类关系的存在,一是其与环境的关系,一是自身内部的组织关系;其次,行动系统存在“完成性”与“工具性”两种要素,分别用于“实现预期的目标”与“获取相应手段且将之结合起来”。而且,“任何社会系统过程都要服从于四个功能的必要条件。如果要取得均衡和维持这个系统继续存在,它们必须得到充分满足”[4]。这四个功能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由此形成一个统一整体[5]。

学校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涉及传承人、教师、学生、管理人员、资源平台、课程体系、传承制度与文化等诸多方面,它们会形成相互关联、互相协调的行动系统(如图2)。作为学校之内的一个子系统,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系统的功能发挥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共同制约与影响,既要使得作为外部环境的“传承适应性”和“传承目标”功能成为系统运作的前提与保障,又要使其内部结构中的“模式维持”和“整合”功能成为系统运作效能的关键与支撑,同时,“完成性”与“工具性”两种要素属性的充分满足亦为传承系统构建中需要关注的内容。学校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应该使得传承内容适应传承对象,适应学校的课程特点与组织形式,适应学校的教育环境;应该明确传承目标,并基于传承目标制定传承大纲、传承计划和传承模式等,确保学校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系统有明确的发力方向;应该协调统一教育传承系统的各类要素,使得传承人与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具有整体性耦合功能的课程体系、资源平台和管理部门等,实现系统内传承运作的耦合高效;应该在学校内部建立充分的传承文化氛围,制定相关的传承制度和评价体系,维护教育传承系统的良好、一致的品质。

二、AGIL模型下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困境分析

1.适应功能的困境

适应功能强调社会行动系统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了系统顺应外界环境的限制和压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外部环境,以及从外部环境获取有利资源、保证系统良性运作的能力。目前,体育非遗在进入校园的过程中大多未能针对学校教育环境进行的相应调整,存在不适应学校环境的诸多问题。首先,没有考虑到作为传承对象的各级学生特点,没有针对大学、中学、小学不同层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育传承中目标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性以及文化内涵做出有层次性递进关系的内容安排;其次,不少体育非遗进入校园并未与课程发生关联,这就不适应学校学生的关注特点,只是以社团形式传承的结果往往会是被边缘化,得不到学校学生的密切关注,而且传承内容的习得也往往会因为时空限制而浅尝辄止。另外,确实也有一些体育非遗进入校园之后关联了课程,然而其传承内容往往缺乏内容与知识的层次性和延展性,无法适应各级学校的课程内容的递进发展要求,同时,传承方式的相对单一,又会使之不适合课堂内传承对知识性与理论性的关注、课堂外传承强调活动性的組织特点。

2.目标达成功能的困境

目标达成功能强调社会行动的系统首先树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主动积极地协调、运作系统之内的各个功能结构去实现既定目标。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体育非遗项目被引入学校校园,然而大多数项目在被引入的时候都带有盲目性,缺少明确的目标,更缺乏目标的层次性,对于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目标功能缺失,会令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在与目标紧密相关的诸多方面陷入困境。例如:教育传承大纲混沌不清,无从发挥其纲领作用;教育传承计划也会简单粗略,无法满足体育非遗教育传承任务的递进实现;而在教育传承模式上也会大体相似,内容与操作多流于形式化、感觉化和简单化,且缺乏应有的自身特色,不能有效结合各学校的教育特点与地域特色择定有效、有力的传承模式,无法满足模式支持下目标的充分实现。

3.整合功能的困境

整合功能强调社会行为系统的内部各子要素维持和谐的关系,恰当地组合排列、调整控制,以使系统保持持续的一致性合力,呈现出整个系统的协调与平衡,以及运作的高效。体育非遗进入学校校园之后,作为社会行动系统应该与校内、校外相关资源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整体耦合之力。然而目前来看,体育非遗进入学校校园多以社团和俱乐部的形式,少有作为体育课的附加内容的形式,未能将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置于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广阔视野,缺少顶层设计,具有规范性、系统性和互动性的不足,从而无法获得协调交互的耦合动力,无法形成与环境互动整合的生态适应能力。

4.模式维持功能的困境

模式维持功能强调在制度、文化、规范等一系列的保障条件之下,保证社会行为系统能够有序、规范地维持原模式之下的平衡稳定,促进行为系统的迭代递进,杜绝不利于系统维持与发展的不良行为。一直以来,体育非遗进入学校校园不仅没有注意建立持续有效的传承模式,也没有对自身的文化适应性与文化感染力给予足够的关注,使得其传承文化基因具有先天的不足,这也就造成了模式维持功能在内在动力上的缺失;另外的遗憾是,进入学校校园的体育非遗往往还缺少相关评价体系的维护与监督,缺少相关传承制度的支持与保障,其结果就可能会是高开低走,无法保障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维持良好的效能。

另外,我们在分析AGIL模型下的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时,还要关注到这四大功能亦可视为功能系统,属于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系统的四个功能子系统。帕森斯认为,“系统能否正常运作,不只是取决于其子系统能否满足适应、目标达成、整合以及模式维持等四种功能的需求,而且会取决于子系统之间的交流能否充分。倘若某一子系统的输出能够满足其他的子系统的功能需求,且其本身的需求亦能由其他子系统的输入而获得满足,则此类子系统之间便可形成恰切的交互式边界关系”[5]。目前来看,体育非遗进入学校校园操作简单,行动系统的结构单薄,没能充分实现上述四大功能,同时,各个功能系统之间也缺乏应该有的交互关系,这样就使得整体功能系统缺少耦合效应,系统的稳定性和运作效率也因此都受到了影响。

三、AGIL模型下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出路

AGIL功能模型所具有的四个功能不仅仅是能够保证社会的行动系统的自身稳定,亦能进而促进社会的行动系统凭借其良性存在,而不断完成其自身的演化[7]。四个功能的良性状态可以促进社会行动系统发展成为内部层次与结构更为复杂、优化的新的社会行动系统,并在该过程中不断地排除、规避对系统本身良性运作不利的各种因素,从而确保行为系统的平衡、和谐,迭代、递进。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目前进入学校校园的形式太过简单,传承系统在AGIL模型下的四大功能上面都存在问题,致使其遭遇了发展中的困境。我们认为,走出困境的出路就在于从AGIL模型下的四大功能着手做针对性的变革,完善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社会行动系统,使该系统在“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模式维持”等四个功能上得到相应满足,最终使其在协调有序状态下保持良性发展态势(如图3)。

1.预设活性的适应功能

刘勰于《文心雕龙》里提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对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体育非遗进入学校校园加强适应功能,这就意味着预设了变革创新、迭代递进的活性品质,使得行动系统能够从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方面加以考量。从社会环境来说,体育非遗的教育传承是地方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地方学校在引进本土体育非遗项目的时候,适应功能会提示系统应该注意到项目与当今社会的适应情况,应该“摒弃消极因素”,并做一些适合现代社会的思想理念与时空传达的积极变革。从学校环境来说,适应功能会提示系统关注学校之内的传承对象具有较高的思想与认知水平,所以应该针对性地加强传承目标内容的趣味性、思想性以及文化内涵,这样一来,也使得传承项目具备了内容与知识的层次性和延展性,由此也就具备了传承项目课程化的內容与结构的条件。

2.定向制导的目标功能

我们建议目标达成功能从纵向、横向和网络化三个维度加以建构。就“纵向目标”而言,是以传承项目自身在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知识层次、思想水平和活性品质上的全面提升为目标;就“横向目标”而言,是以传承项目与校外社会的契合、与校内课程内外的关联为目标;就“网络化目标”而言,是以传承项目与校内外相关要素普遍关联、统筹兼顾,形成网络化效应为目标。一旦三个维度的目标明确,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定向制导功能,并有利于在传承大纲、传承计划与传承模式上将之落实就位。

3.动力耦合的整合功能

我们建议从动力耦合的路径实现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系统的整合功能。“耦合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要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发展及演变,并意味着系统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优质状态,且可促使系统进化。”[9]体育非遗进入学校之后,应该针对性地加强与各方的联动,这包括传承相关人员的合作,如传承人与学校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传承人进入学校能保证体育非遗传承的原真性,而传承人与具有专业科研能力的学校体育教师的合作可以令体育非遗的传承做相应的变革,丰富体育非遗的知识层次、文化内涵和时代适应力,使之既适合课堂教学又适合课外活动,且还方便学生未来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形成体育非遗的辐射能力;还包括体育非遗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上的互补互促、相辅相成的组合关系;还包括体育非遗相关传承信息与学校相关体育教育信息、学校相关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信息的交流与互通;也还包括体育非遗传承相关的各教学机构、管理机构和社团机构之间的互联合作,等等。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系统之内,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程度越高、越频、越广、越复杂,其耦合度也就越高,系统的整合功能也就越好。

4.效能持续的维模功能

良好的模式维持功能能够保持社会行为系统运作的稳定一致和效能持续,我们建议以制度规范、文化推动和评价督导来实现维模功能的效能持续。制度规范是指制定与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相关的规章制度,这应该涵盖到与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相关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组织建构、机构管理等所有方面;文化推动是指利用校园体育非遗网站、体育非遗APP、体育非遗公众号、交流活动、体育节、竞赛等在学校校园之内建立有利于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文化氛围;评价督导是指建立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对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的相关工作定期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反馈结果,提供整改建议,督促和引导传承工作保持良好的效能。

从宏观来说,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系统内部要实现个体与组织的和谐有序发展,四大功能系统之间必须要保持耦合互动的优良品质。“作为子系统往往会成为另一个子系统应有的情境,而从某一子系统出发,主要的互相关联的环境或社会情境会以其他的子系统共同形成。”[10]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系统之内的每一个功能子系统都会为其他三个功能子系统提供动力与条件,同时也会从其他三个功能子系统获得支持,四大功能子系统之间互相耦合,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协调一致,共同建立与维护学校体育非遗教育传承系统优良的活性品质。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万义,龙佩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42(01):33-40.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3] 帕森斯,贝尔思,席尔思.行动理论工作底稿[M].纽约:自由出版社,1953:64.

[4][7][10] 帕森斯,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M].刘进,林午,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6,47,62.

[5] 劉润忠.社会行动·社会系统·社会控制:塔儿科特·帕森斯社会理论述评[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45.

[6] 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72.

[8]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

[9] 高继华,狄增如.系统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13.

[作者:张勤(1971-),女,四川成都人,深圳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

该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融合模式的研究”(17YJA89002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