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某超高层办公楼结构布置及斜柱设计
2022-06-19王宇纬周建炉王佳金鑫马跃
王宇纬 周建炉 王佳 金鑫 马跃
摘要:杭州某办公楼建筑高度145 m,结构高度130 m,结构存在斜柱等较多不规则项,属于超限高层建筑。结构采用钢框架(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体系。文章对结构采取合适的抗震性能目标,针对结构的斜柱超限项,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强。结构合理、可靠,满足预期抗震性能目标。
[作者简介]王宇纬(1989—),男,硕士,工程师,从事结构设计工作。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由2栋高层塔楼组成,两塔楼标准层一致,仅下部裙房有差别,但体型基本相似,本文以1#塔楼为例进行介绍。1#塔楼功能为商务办公,建筑高度145 m,结构高度130 m,地上建筑面积约7×104 m3。地上29层以办公为主,地下3层地下室以车库为主,结构模型及建筑效果图如图1所示。1#楼建筑使用人数约6 500人,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主楼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
抗震设防烈度为6级,核心筒抗震等级为二级,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场地类别为Ⅱ类。塔楼结构嵌固端为地下室顶板。地震作用及阻尼比见表1,本工程基本风压选取5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0.45 kN/m2)进行计算,承载力计算时风荷载的增大系数取1.1。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
2 结构布置及特点
结构体系采用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核心筒自下而上尺寸无突变。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上、下连续贯通。最大高宽比(按主要屋面标高130 m计算)为4.7,小于规范限值7;核心筒高宽比为12.9,略大于规范限值12。结构总高度小于对应体系高度限值(200 m)。
楼盖采用钢梁+钢筋桁架楼承板体系。裙房2层~5层楼板中部开大洞,其他层楼板均较为完整。标准层结构长66.6 m,宽28.2 m,长宽比较大,长向迎风面较大,同时核心筒位置偏离中心,平面较不规则,塔楼模型位移比小于1.4,大于1.2。标准层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
塔楼西侧6~9层由于建筑立面造型,需要通过斜柱转换3颗柱子,上有21层楼,斜柱方案中斜柱采用矩形钢管混凝土柱,斜柱区域受力较复杂。
结构存在斜柱等较多不规则项,属于超限高层建筑[1],综合考虑,抗震性能目标选用“C”,即多遇地震下结构达到性能水准“1”的要求,设防烈度地震下达到性能水准“3”的要求,預估罕遇地震下达到性能水准“4”的要求[2-4],斜柱及相应拉梁定义为关键构件,对斜柱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3 斜柱设置
塔楼西侧见图3、图4,在6~9层之间设置斜柱,斜率约1∶1.7,上、下部楼层采用直柱。斜柱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截面为800 mm×800 mm×30 mm(内灌C60混凝土),钢材为Q420C,与斜柱相连斜柱顶底楼拉梁为H650×400×60×60,钢材为Q420C。
4 斜柱设计
斜柱及拉梁为关键构件,对于斜柱的设计策略:
(1)设计斜柱及其顶底拉梁构件时,不考虑楼板的有利作用,保证斜柱和拉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同时验算中震组合下斜柱及拉梁满足抗剪弹性,抗弯不屈服。控制斜柱和水平拉梁的利用率不超过0.8。同时拉梁伸至核心筒,核心筒内设型钢,保证传力有效性。
(2)斜柱顶底楼板设计,按照弹性分析楼板应力水平进行设计并作构造上加强。
软件验算结果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到,斜柱及横梁在竖向荷载作用及中震组合下利用率均小于0.8,能保证结构安全可靠。
根据楼板有限元分析结果,对于斜柱区域楼板加强措施:楼板厚度加至150 mm厚,楼板配置双层双向钢筋12@100 mm,该措施能保证楼板中震不屈服,斜柱上、下层结构楼板也适当加强构造措施。
5 结论
(1)对该塔楼的项目概况、结构布置及相应特点进行了介绍,本项目塔楼为超限高层。
(2)结构存在斜柱等较多不规则项,抗震性能目标选用C,斜柱及斜柱相关拉梁定义为关键构件。
(3)斜柱采用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形式,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严格控制斜柱和拉梁的应力比,按考虑楼板失效的小震弹性(含风荷载)、考虑楼板失效的中震不屈服进行包络设计,以保证足够的安全度。
(4)斜柱区域楼板为保证中震不屈服,楼板厚度加至150 mm厚,楼板配置双层双向钢筋12@100 mm。
(5)通过以上工作,斜柱、斜柱相关拉梁、相关区域楼板能够满足C目标,结构合理、可靠、安全。能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组合结构设计规范:JGJ1 38-201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