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价值
2022-06-19肖钰青
肖钰青
【摘要】心肌梗死属于急危重症,表现为胸骨疼痛、胸闷气促、心悸等,起病较急,且进展快,若未能够给予及时有效治疗,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心肌梗死发病率高,致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有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心肌梗死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其有效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有效护理措施对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采取优化急诊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抢救时间,确保治疗的及时性,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该护理方法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价值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已成为造成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美国,AMI患者中≥65岁老年人的比例超过了60%,近几十年,中国人AMI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尽管药物治疗和早期再灌注治疗显著降低了AMI后的病死率,但住院病死率仍高于4%,在某些亚组中甚至可达30%以上。因此,加强AMI患者的管理以降低其病死率对维护我国公民健康和减轻我国医疗系统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通过了解和认识AMI后死亡危险因素,应用更为全面的多变量风险预测模型,能够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更为直观和有价值的预后信息,并根据事件的风险向患者提供充分的建议以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且可以让医疗资源被合理高效地利用。现从人口学特征、临床合并症、生物标志物及临床风险模型等几个方面阐述AMI后的死亡风险预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自医院2个月的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为随机分对照组、研究组,每组1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0∶9,年龄37-75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1∶8,年龄在42-75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伦理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患者经相关诊断后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②患者对此次研究目的知悉,且自愿参与本研究。③患者基础资料全,能够较好配合研究安排。排除标准:①患有器官功能性障碍疾病。②患有精神类疾病者,及无法配合本次研究者。③基础资料缺失者。上述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所设定的纳入标准,本研究经伦理审核批准通过。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采取优化急诊护理。
1.2.1成立急诊护理小组
为确保患者抢救的及时性,院内成立急诊护理小组,由1名主治医师,1名急诊科护士长、3名责任护士、3名专科护士构成。急诊护理小组成员制订护理标准并推动护理计划的开展。
1.2.2确定护理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时有猝死、休克的风险,医护人员须掌握护理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医护人员应当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大数据样本了解在抢救患者中高发的护理风险。
1.2.3优化接诊程序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医护人员须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挽救患者生命。救护车须在运送过程中,急诊电话要保持密切联系,掌握患者病情发展,并对其病情的严重性做出预判。同时提前准备抢救工作。救护车到达后,患者进入绿色通道及时治疗,护士指导家属办理挂号手续。主治医师在30s内完成初步诊断,安排会诊。
1.2.4优化抢救程序
急诊护理小组成员对入院患者进行救治,护士配合主治医师完成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路、吸氧等工作,行超声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交由主治医师进行诊断。确诊后联系各科室进行手术治疗,护士为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1.2.4心理护理
因患者对自身疾病情况不了解,易产生较多负面情绪,常见焦虑、抑郁及恐慌等,对其治疗及护理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向其介绍其自身病情,促使其详细了解自身情况,给予其鼓励和安慰,向其列举治疗成功案例,从而改善其负面情绪,提升其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急救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抢救成功率、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分诊时间、急救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时间越短代表治疗越及时。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例数)/总例数×100%。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表达水平越低患者炎症程度越弱。采取SF-36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分值越高则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较高。对应用SDS、SAS评分量表了解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较高。应用此次研究所制定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以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满意度标准分别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n(%)]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抢救时间
对比两组的分诊时间、急救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研究组的分诊时间、急救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抢救成功率
对比两组的抢救成功率,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为94.87%;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79.49%。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将院内和院前急救相结合,院内护理人员能够通过院前急救人员的描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在患者未到达医院后即做好抢救准备,为患者的救治节省时间。绿色通道的开通可以方便患者在第一时间进行检查,并给出结果,医生的诊断时间大幅度缩短,在患者抢救的时效范围内为其进行正确的救治。检查期间护理人员做好随时急救的准备,可以避免患者急性发作的概率。综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够使抢救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时间和生命是同样重要的,这种护理干预方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对患者进行更加高效的救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语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发生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会因为一些诱因导致冠状动脉中央板块出现破裂,从而使其中存在的血小板在破裂斑块表面聚集出现血栓,阻塞冠状动脉管腔,继而出现心肌缺血性坏死。同时,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会加速急性心肌梗死的产生。急性心肌梗死多因过度劳动、过于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便秘以及吸烟和酗酒导等因素导致。综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可提高康复效果和护理满意度,同时能改善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董笑一,金丽君.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1):299-300.
[2]冼少萍,王敏芳,郭淑芬,等.关键环节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救护中的实施效果[J].上海护理,2021,21(10):60-62.
[3]陈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抢救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21,40(13):123-125,129.
[4]劉斌斌.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及满意度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9):232,236.58239A5C-0561-47FC-9429-C5B26A27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