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觉统合治疗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2022-06-19唐优军

智慧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脑瘫

唐优军

摘要:脑性瘫痪是脑瘫的全称,是导致婴幼儿身心发育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感觉统合治疗提供感觉刺激输入的控制,使脑瘫患儿能统合这些感觉并同时做出应激性反应,有利于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协调能力,有利于降低患儿的生活依赖性,减轻脑瘫患儿家庭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将感觉统合治疗应用于脑性瘫痪具有切实意义。

关键词:感觉综合治疗;脑性瘫痪;脑瘫

脑性瘫痪是婴儿脑发育初期形成的一种脑性病变,是由缺氧性脑病、脑内缺血和出血、血液异常、早产等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低下、姿势发育异常,常伴有语言、感知觉障碍,交流、智力和精神行为异常, 以及癫痫和肌肉、骨骼发育问题。脑性瘫痪分为(1)主要损伤锥体系的痉挛型;(2)主要损伤锥体外系,造成持续肌张力增高的强直型;(3)主要损伤锥体外系,导致不随意运动增多的不随意运动型;(4)主要损伤小脑的共济失调型;(5)混合型 。研究发现,我国脑性瘫痪的发病率高于国外0.3‰~2.0‰,是导致小儿身体、智力发育异常的罪魁祸首。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及新生儿看护和医治水平的提高, 早产婴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 但脑瘫患儿占比增加。由于脑瘫无法根治,所以寻找并优化有效控制脑性瘫痪患儿的训练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综合训练为训练脑瘫患儿的主要方式, 包括运动训练、作业治疗、言語训练等。但由于脑瘫患儿不只表现为运动能力低下、姿势异常, 也存在着感觉统合障碍, 所以心理治疗、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也逐渐用于临床。感觉统合训练就是借助滑板和网缆等工具,进行各种运动来锻炼患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使得感觉信息能有效组合, 达到患儿网状激活上行机制的平衡, 从而缓解患儿运动能力低下、姿势异常、活动受到限制等症状的一种训练方法。现在我们就感觉统合治疗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一、感觉统合治疗对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影响

1.1、感觉统合治疗对脑瘫患儿步态的影响

脑瘫患儿一般会有走路不稳、步幅不定的临床表现。有研究表明,中枢模式发生器可以控制节律性的走路运动,但要保证步行的精准性和面对变化的随机应变性就需要依靠高级中枢和肢体的感觉反馈协调运作。据统计分析,感觉统合能力越差,患儿的步态越不稳。通过让脑瘫患儿平躺,大人分别抓住患儿两腿、两手,上下屈伸、开合,左右摇晃进行四肢运动,或者在传统治疗基础上进行感觉统合训练项目,可以改善脑瘫患儿异常的步宽、步速并纠正患儿异常的步行模式。为了模拟正常的步行环境可以给予患儿不同的感觉刺激,吸引患儿主动参与训练,锻炼患儿大脑的分析反应能力,帮助患儿提高步行功能的独立性。

1.2 感觉统合治疗对机体平衡的影响

机体平衡的调节涉及到内耳前庭觉、触觉和自身感觉的整合,当体位或姿势发生改变时, 需要中枢神经系统迅速收集相关信息, 判断自身重心和支撑面的相对位置,从而维持机体的平衡稳定性。脑瘫患儿平衡能力差、肢体不协调、容易跌倒就是因感觉失调的本体感觉差导致的。通过采用羊角球、吊缆、滑板等前庭平衡运动训练项目和袋鼠跳、滚筒等本体训练项目可以提高脑瘫患儿的平衡能力和了解自身的运动和本体位置。已有研究表明, 通过系统的训练项目锻炼, 脑瘫患儿的各项立位平衡参数都有趋于正常值的趋势, 但增加感觉统合治疗的患儿趋势更明显。

1.3感觉统合治疗对粗大运动的影响

动作能力发展是人类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粗大运动是指由身体大肌群参与的运动,比如站立、蹲坐、移动等。幼儿时期是粗大动作发展的最佳时期。大部分脑瘫患儿都具有粗大运动障碍和动作计划失能的症状,通过在传统的训练项目中提供视听刺激、设置游戏环节、借助培养幼儿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的设施, 可以激发患儿的运动自主性, 增加其参与运动的配合度, 为粗大运动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感觉统合治疗对脑瘫患儿智力的影响

脑瘫患儿的智力一般会低于正常儿童,但是儿童时期大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感觉统合治疗通过对多种感觉中枢进行刺激输入, 促进大脑多层次、多区域的良好协调, 打开被封闭的部分神经通路,改善脑功能。感觉统合治疗既包括生理上的刺激, 也包含心理上的肯定和鼓励,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 患儿可以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熟练感, 从而更加自信。所以感觉统合治疗集中患儿的注意力、增强患儿的信念感、提高其情绪的稳定性,激发脑瘫患儿潜能的发挥,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的语言障碍,提高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从而提高智力发展水平,减小了脑瘫患儿及家庭的心理压力。

三、感觉统合治疗对脑瘫患儿各种感觉形成的影响

3.1感觉统合治疗对脑瘫患儿视觉功能的影响

28%的脑瘫患儿伴有视觉障碍,其中的8%伴有的是严重视觉障碍,常表现为斜视。脑瘫患儿斜视可能是由非进行性脑性损伤导致的运动和中枢障碍引起的。有实验表明仅用感觉统合治疗也可以改善脑瘫患儿斜视的症状,并且疗效与患儿年龄呈反比,随治疗年龄的增长疗效反而下降。这可能与脑组织的发育特点有关,大脑在婴幼儿时期修复和代偿能力最强,为脑瘫患儿斜视的治疗提供了生理学基础。利用感觉统合训练, 如视功能训练、视协调训练等项目联合多种感觉的输入, 可以提高视觉细胞的活性, 促进大脑视觉的活动和代偿能力,改善脑瘫患儿的视觉处理能力。

3.2感觉统合治疗对脑瘫患儿听觉功能的影响

12%的脑瘫患儿都伴有听力障碍,其表现包括无法辨别一些发音相近的单词、说话口齿不清楚以及无视父母说话,容易沉迷玩具等。对脑瘫患儿除了进行传统的听力检查外, 还应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作为一个基本检查指标, 以便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利用感觉统合治疗对患儿施加不同强度、不同种类的语音或者音乐刺激,可以培养脑瘫患儿对不同节奏的把握感和不同声音的辨别能力。通过施加不同频率的听力材料,可以准确判定患儿保留声反应的频度范围,对今后患儿生活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且在感觉统合治疗中,同时给予脑瘫患儿视听刺激,可以激发患儿的语言能力,从而改善由于视听障碍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8FF177C1-5025-4E4A-A9F3-B5188BA271F4

3.3感觉统合治疗对脑瘫患儿触觉功能的影响

脑瘫患儿的触觉障碍可分为触觉过防御、触觉迟缓和触摸识别障碍三种类型。除此之外,约有10%的脑瘫患儿会伴有触觉消失与实体感觉消失,其中后天性的触觉丧失发生率比先天性的几乎高1倍。触觉过防御是指对触觉刺激的应激反应不定,常常出现易怒、持续哭闹等情况。触觉迟缓是对触觉刺激应激能力弱,渴望多种不同的触觉刺激。触摸识别障碍是指无法对触觉信息定位、实体觉不佳、形体觉下降,其具体表现为仅用手来触摸无法区别不同物体或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通过熊宝宝画图、洗澡游戏、插棒、仿画、剪简单图样等感觉统合治疗活动,可以讓患儿自已控制触觉刺激的输人量、唤醒机体的触觉反应中枢,从而改善患儿的触觉功能障碍。

四、感觉统合治疗对脑瘫患儿进食功能的影响

由于脑性损伤还会可导致患儿进食、饮水和吞咽等需要口部运动参与的活动受到阻碍,所以脑瘫患儿也伴有饮食和喝水方面的困难。查阅文献可知,营养不良和脑瘫患儿的发育障碍和活动受限程度是呈正比的。而饮食方面困难程度不同,饮食障碍较小的患儿由于运动能力的降低,也可能超重或肥胖。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合成生命必需物质的原料都需要从饮食中获取,饮食是人类的立命之本,所以降低脑瘫患儿的饮食障碍也是治疗脑瘫患儿必不可少的一步。将感觉统合治疗用于脑瘫患儿进食障碍的改善,可以通过将食物以不同形状、各种颜色呈现,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患儿或者食物,提高患儿对食物的兴趣,同时各种感觉的刺激激活大脑的相关区域,提高患儿对食物的关注力,让患儿能够自主进行食物的充分咀嚼和有效吞咽,从而提高食物的有效利用率。

对脑瘫患儿进行感觉统合治疗就是要为患儿克服运动能力低下、认知障碍、智力发育不全、感觉障碍等问题提供氛围和环境,在感觉统合治疗中要注重培养患儿参与训练项目的积极主动性,多鼓励患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患儿的潜力,提高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活跃性,有助于脑瘫患儿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活动受限的脑瘫患儿要给予不同的训练项目。目前将感觉统合治疗运用于脑瘫患儿治疗的研究仍比较少,未来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感觉统合治疗的优势来改善脑瘫患儿的症状。

参考文献:

[1]李霞,叶常州,高晓霞,刘一苇,陈翔.感觉统合训练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8,17(09):39-41.

[2]王辉.学龄脑瘫儿童障碍特征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8-15.

[3]韩慧新. 感觉统合体适能训练对3-6岁幼儿身心健康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21.DOI:10.27284/d.cnki.gsxiu.2021.001556.

[4]陈婧,童光磊.脑瘫儿童进食功能分级系统及营养不良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2,30(05):544-547+557.8FF177C1-5025-4E4A-A9F3-B5188BA271F4

猜你喜欢

脑瘫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脑瘫儿童的护理
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护理中应用效果
脑瘫小儿该如何护理
脑瘫儿童康复现状与对策
脑瘫艺术家
脑瘫不是大脑瘫痪
心理干预对轻中度脑瘫儿童综合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孕期病毒感染可致孩子脑瘫
脑瘫高危新生儿父母脑瘫知识掌握情况及需求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