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2-06-19黄蓓蓓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不断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对自身周围的各类新鲜事物富有兴趣,极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干扰,以此引发各种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相违背的行为。所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发展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将立德树人纳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落实该项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必须要推进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以及能力培养相互间的有机融合,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环节,将思政工作渗透进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作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重要引导,这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由之路。
我国高校的食品专业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食品专业技术人才,输出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人民群众的饮食营养、健康及安全密切相关。食品分析类课程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当前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了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食品分析类课程作为高职院校食品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涉及样品采集、前处理方法、食品营养成本、添加剂成本以及有毒有害成分检测等教学内容。通过对食品分析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形成独立完成评定食品品质的能力,以为将来胜任食品分析相关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食品分析工作不仅包含对食品原辅料的检测分析,还包含对食品成品的检测分析,涉及食品加工整個过程的各个环节。与此同时,食品分析工作还包含对食品营养成分及其功效成分的分析,以及包含对食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元素的分析,因此,食品分析工作与公众的饮食营养、健康及安全密切相关,这也进一步确立了食品分析在食品相关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社会大众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在此背景下,培养食品专业人才的职业与道德素养至关重要,而思政教育是提升食品专业学生职业与道德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传统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有限,没有系统化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为培养兼具专业技术能力、道德素养的食品专业人才,加强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二、当前高职食品分析类
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推动者的角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认知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因此,为强化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必须要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然而当前一些专业教师却存在课程思政意识不足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除去要履行教学、科研等职能外,还要承担诸如社会服务等相关职能,因为所担负的工作压力不断加重,使得教师难以将所有精力用以课堂教学。受此方面因素影响,使得一些教师在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中,无法从社会发展层面及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对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也缺乏有效认识,进而也难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强化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中去。在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中,更多是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而流于形式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2.教学设计先进性不足。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课程思政教学偏向于师生双方紧扣知识传授、思政教育两大中心进行交流互动,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观树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展好教学设计工作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然而,当前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较为滞后,由于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使得他们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上也流于形式,依然沿用传统课程教学下的教学设计理念,而没有切实考虑课程思政的特殊性。教学设计缺乏先进性,不仅不利于在专业知识讲授上实现学生的有效吸收,同时在课程思政教学上也收效不明显。所以,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中,必须要妥善解决教学设计先进性不足的问题。
3.思政元素融合不足。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是课程思政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如何推进主流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也是当前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课程思政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但现阶段仍存在思政元素融合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课程思政内容认识不到位,无法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知识理念、元素内容等,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中。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相互间的关联性进行全面深入研究,进而在思政元素挖掘、融合上无从入手。因此,如何推进思政元素与食品分析类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当前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素质。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及综合素质至关重要。为此,高职院校应基于对现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认识,结合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需求,引进、培养一支具备良好课程思政意识及综合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对于引进的师资应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的掌握应用水平,从而让教师能够很好地投入到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去。其次,对于现有师资不仅要加强专业领域的教育培训,还应组织教师接受思政理论、思政实践等方面的培训,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及教学水平。再次,学校还应结合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实际,强化对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立德树人意识的有效培养,引导教师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合理渗透进课程教学中,推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充分融合,切实扮演好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角色。
2.推进教学设计创新。为提升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开展好教学设计工作。
(1)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应优化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基于学生发展需求,引入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及思政理论的认知水平。
一是基于讲授法的课程思政教学。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依托穿插或者拓展延伸相关思政元素,以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比如,在酒的检测教学过程中,可简要穿插酒文化,以此让学生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及时代价值。又或者在放射性污染物来源教学中,可进行“核武器战争”“切尔诺贝利”等相关案例分析,进而引申出我国的“两弹”精神,以此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是基于互动法的课程思政教学。通过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可依托对食品安全案例开展互动分析,并适时融入立德树人理念。如针对近年来频发的假酒中毒事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喝假酒为什么会引發中毒?”“假酒中含有哪些有毒成分?”“饮酒中为什么会出现有有毒物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得出,喝假酒中毒是因为酒中含有甲醇,通过在酒中掺兑甲醇,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不惜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在此基础上,融入立德树人观念,让学生认识到食品行业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在追求、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要恪守职业道德底线,切忌因一己私利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以此进一步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是基于分组讨论法的课程思政教学。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部相互协作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并由教师做最终点评。通过这一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还可以通过适时融入思政内容,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如在对添加剂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对非法使用添加剂事件进行探究,并在其中渗透作为食品行业从业者所需具备的职业道德、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经小组讨论后,让学生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种类及添加量必须遵循相关标准。诸如苏丹红、金黄粉、吊白块等非法使用添加剂事件,均是将工业原料添加进食品中,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针对这些事件,教师要向学生阐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是违法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
(2)优化课程思政实施环节。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推进对课程实施环节的有效优化,切实遵循思政教育理念及其发展规律,对现有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提升教学环节的层次感、代入感,充分地展现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3.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在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纲要,不断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首先,课程思政教师应推进对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向学生传授各种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引导学生重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将思政元素融入进教学课堂。为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食品专业学生应肩负起维护食品安全及营养健康的重要使命,坚决与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作斗争。其次,教师还可将新媒体技术引入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依托新媒体技术采集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并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所采集资源进行整合处理,进而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
综上所述,推进高职食品分析类课程思政教学,可帮助食品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作者简介:黄蓓蓓(1981-),女,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发酵工程、功能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