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6-19尹发堂
尹发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把辩证法渗透于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现就此谈谈我的认识。
第一,发展的观点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把它看成是绝对不变的,就不可能揭示出它内在的客观规律,违背事理。只有运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才可避免绝对化的观点。教学中无论是从学生到教师,还是从教材本身到创作者,我们都要发展地去看待它,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发展中探索新路子,开创新局面。
作为教学过程主体的学生,我们不应把他定位于某一点,应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的变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所教和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相吻合,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节奏当中接受知识、巩固知识,进而形成能力。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也应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看待自己,不要几十年没变化,一本书讲到底,而应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符合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成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到教学过程,在分析一篇文章的作用时,我们不仅要看到文章在当时背景之下的进步性,而且要看到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不要静止地去看待它的影响,应在了解它的作用的同时,纵观作者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一生的思想发展变化和创作情况,只有如此才会准确地把握作品。如:分析《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既要了解他创作本文是表达自己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奔走呼号的爱国、忧国的思想感情,又要看到因他经历的不同,创作以德祐初年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较平庸,多是题咏、应酬之作;后期作品,大多洋溢着爱国激情。这样分析,学生才会对文天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第二、联系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就要注意到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应严格遵循这一规律。教学中当讲授一篇课文时,首先,既要认识这篇文章,又要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从一系列作品中去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横向地去看待作者的作品,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讲到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就要联系他的《记念刘和珍君》来比较,从文体、线索、主题、表达方式、感情基调来看它们的相同点:从出处、反映的时代,悼念的对象,抨击的对象去看其不同点,从而理解鲁迅这一时期的作品。
其次,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既要了解这篇文章的写法,又要从这篇文章中看到这一体裁的写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既要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又要横向对比,综合把握一个单元的知识,从而掌握这一单元的特点。如《反对党八股》,这一单元从体裁上看来都是议论文,但又不相同,《反对党八股》是一篇讲演式的论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是一篇文艺性论文,《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是一篇议论性随笔。
最后,讲课文时,既要源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应联系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联系学生的实际、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既能掌握所学教材内容,又能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去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既不至于死扣课本空洞的说教,改变了教法,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唯其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出孤立枯燥的圈子,迈向一个大的环境之中。
第三,矛盾的观点
用一分为二的观點分析问题,就是要力求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片面性。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从内容到作者,都存在一个两面性的问题。内容本身所反映的观点与作者的思想,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局限性。分析时就要求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一分为二地看待它,这样才会全面地认识内容,了解作者,达到统一。如《庖丁解牛》中,作者的没落阶级思想意识对后代的消极影响同他拒绝与统治者合作,对统治者进行揭露之间的矛盾,应一分为二地理解。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地把唯物辩证法融会贯通其中,从而使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主体作用的学生,使教材本身和作者,在教学当中达到完整的统一,避免静止的、绝对的、片面的观点,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奠定基础,开创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