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患者围手术期心理体验及情感需求的质性研究
2022-06-18梁艳赵杰刚杨惠敏
梁艳,赵杰刚,杨惠敏
(1.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手术部,河南 洛阳 471000;2.河南科技大学 护理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3.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科研科,河南 洛阳 471000)
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最新调查显示,全球每年约3.129亿患者接受外科手术[1],麻醉相关死亡率高达20%[2]。麻醉前事件最令人紧张,其作为强烈的应激源,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3-4],影响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ANS)的稳定性,并可能导致围手术期过程复杂化,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5]。目前,国内外虽已进行多种模式的术前健康教育干预[6-7],但干预内容大多集中于疾病相关的医疗信息[7-9],未较多关注患者的麻醉心理体验及情感需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手术患者更希望自己被视为一个整体,而不仅只是接受手术的人[10]。因此,在进行术前健康教育干预时,患者多维度及多层次的心理需求亟需关注。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挖掘围手术期患者全麻心理体验及信息情感需求,以期为医务人员理解手术患者体验、构建完善的术前健康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6月某市三级甲等医院12例全麻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全身麻醉;(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为Ⅰ、Ⅱ级;(3)神志清楚,理解沟通能力正常;(4)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急诊、门诊直接进入手术室;(2)既往有手术史或麻醉史。样本量以资料饱和为准,访谈10位研究对象,无新主题呈现,又增加2例,未再发现新主题,视为资料已饱和。最终访谈12例,一般资料见表1。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n=12)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经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后形成访谈提纲。术前1 d:(1)您对全身麻醉了解哪些信息?(2)您对麻醉及手术有什么方面的担忧?术后2 d:(1)进入手术室后,您是怎样的感受?(2)经历麻醉后,您有着怎样的麻醉体验?(3)术后您的感觉怎么样?访谈地点为病区谈话室。访谈由研究者完成,每例访谈约30 min。录音并记录访谈过程,所有资料保密管理。访谈结束后24 h内完成文字转录,并由其他2名研究者对录音和文本进行核实。
1.2.2 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步骤如下。(1)对转录的资料进行初级编码,发现概念类属,确定其属性和维度;(2)轴心编码,从编码中挑选出意义相近的编码进行归类,分析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3)核心编码,对主类属、次类属及其属性和维度进行描述,形成核心类属,并与其他类属之间建立系统的联系,形成概念框架。最后由研究者将整理后的资料返回受访者处,核对其真实性。
2 结果
2.1 对麻醉信息的疑虑与纠结本研究中部分受访者一方面渴望了解麻醉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又担心信息过多加剧其恐惧心理而拒绝接受相关信息,内心充满矛盾与纠结。P3:“我问了很多人,也自己上网查了,知道的越多越觉得可怕。”P12:“我也不想知道太多,那样会让我更紧张。”
2.2 对术中病理检查的担忧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术中病理检查能够帮助外科医生获得正确、及时的诊断,以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部分患者对于病理结果等待期间的麻醉管理心存顾虑。P6:“听说术中还要做个检查(术中冰冻切片),要等一会儿,这时间是不是就没有人管我了?”P7:“冰冻检查时,我是不是伤口敞开晾在那里等?”“等待期间我是不是会醒过来,会不会感觉到疼?”也有患者对病理检查结果感到担忧。P9:“我很担心冰冻检查报告的结果,真希望是好的结局。”
2.3 进入手术间的失控感与脆弱感患者脱离亲人陪伴,又将独自面对手术室未知事件,内心充满恐惧与无助。P4:“本来没什么感觉,但当我进入手术室第二道门时,看到走廊里闪着金属光泽的门,有种冰冷的感觉,让我瞬间感到很害怕。”P5:“我看到大家都在忙,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感到无助。”P9:“一进到里面(手术间),我就开始害怕,是真的害怕,脑子里就像过电影似的。”患者迫切希望见到主治医生。P6:“我是早上第一台手术,我刚进去的时候没有看到自己的主治医生。”“我问他们,XX医生来吗?是XX医生给我做手术吗?这些人我都不认识。”P7:“他们都捂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眼睛,看上去都一样,我很迷茫,我真的认不出哪个才是我的主管大夫。”患者置身于陌生的手术室环境,对医生的谈话格外敏感。P8:“我躺在手术床上,听到医生们说我血压太高,恐怕不能做手术,我本来就很紧张,就更害怕了。”
2.4 麻醉诱导期的憋闷感与坠落感麻醉诱导期是指通过药物(肌松药、镇痛药、镇静药)诱导,使患者从清醒状态转为可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全程。患者仰卧位视角下被扣面罩,引发内心慌乱。P1:“当面罩突然往我脸上扣的时候,我很紧张。”P3:“医生拿了一个罩子让我吸,说是氧气,我吸了两大口,往旁边看,一个大夫在推药。”P4:“他们给我推药的时候,有点疼,我刚想说,还没说出来,就啥也不知道了。”P5:“他们给我吸上氧气,推药的时候我闭上眼,感到眼前一黑,有种高空坠落感,我很害怕。”
2.5 麻醉持续期的梦境感本研究中,多数患者感慨无时间感和记忆感的麻醉全程。P3:“我之前睡眠不太好,这次我觉得睡了一个特别香的觉,哈哈(笑)。”P6:“就是睡了一觉,很快就醒了,手术就做完了。”P7:“全麻了4个小时,醒来感觉只是一瞬间手术就做完了。”也有部分患者产生了梦境。P2:“好像做了个梦,但也记不清了,但是还挺怀念那个梦。”P5:“感觉模模糊糊,像是走在一个隧道里,一直向着出口的亮光处走,那道光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走着走着,一下子豁然开朗,然后就听到有人在叫我,说手术做完了。”
2.6 麻醉苏醒期的困倦感及喉部黏腻感麻醉苏醒期由于药物未完全代谢,患者初醒时感到无力倦怠。P1:“醒来的时候感觉没有一丝力气。”P9:“我听到有人在叫我,但是眼皮很沉很沉,就是睁不开眼。”P11:“手术做完是医生给我拍醒的,他们说手术做完了,让我睁开眼睛。我脑子清楚但眼睛就是睁不开,他们就不停地拍,拍得我好疼,最后好不容易睁开眼睛了。”全麻气管插管造成上呼吸道的刺激,引起患者口腔、咽喉部不适感。P1:“感觉喉咙里有东西,想吐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P3:“觉得喉咙里难受,也说不上来是啥感觉,就像有个黏黏腻腻的东西粘在那里。”
2.7 对信息、情感与自尊的需求
2.7.1 希望获得信息及情感支持 本研究多数患者表示,希望术前可以了解手术室情境、病友麻醉体验等相关信息,并且希望在术间得到主治医生的安慰。P4:“如果术前能够让我了解手术室的情况,我进去时就不会那么紧张了。”P12:“在我经历之前特别想知道别人都是怎样的体验,我心理好有个准备。”P7:“我希望进去能看到自己的主治大夫,这样会让我安心。”P9:“一看到我的主治医生,我就像见了熟人,心里就踏实了,XX大夫还过来跟我打招呼,安慰我。”
2.7.2 希望自尊的需求被满足 手术患者越来越关注自身感受,渴望人性化护理,对细节的要求更高,且更加关注自尊的需要。P10:“医生在床旁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诉我不用紧张,还帮我把头发塞进帽子里,我感觉很亲切。”P12:“护士主动帮我掖了掖被子,还问我冷不冷,我觉得备受关怀。”P6:“我的嘴巴上和脸上有胶布的痕迹,回病房后我老伴帮我擦了擦。这些能不能在手术室就帮我擦掉,虽然做了手术,但我还挺在乎自己的形象。”
3 讨论
本研究中,受访者麻醉体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进入手术间至麻醉诱导前期,麻醉诱导期至麻醉苏醒期。第一阶段患者离开家人,独自面对陌生的手术室环境,缺乏心理缓冲,导致紧张、恐惧心理加剧。既往研究显示,患者进入手术室期间焦虑程度更高[4]。医务人员手术间内谈话也会加重患者的焦虑情绪[11]。因此,医护人员在此阶段应关注患者心理动态,做好必要的信息沟通,避免在患者面前讨论麻醉相关事宜。第二阶段患者在麻醉诱导初期,对于面罩吸氧和静脉麻醉感到紧张,可能与缺乏麻醉配合及应对的信息有关。麻醉持续期由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应用,患者感慨整个手术过程无时间感和记忆感。麻醉中梦的发生率为0.5%~60%[12-13],可能与麻醉药物、麻醉深浅及麻醉时间等因素相关,梦境的内容皆为简单且愉悦的[14]。麻醉苏醒期,由于药物代谢不完全,患者出现无力困倦感,以及气管插管对上呼吸道的刺激,咽喉部出现黏痰样不适感。本研究表明,不同手术患者的麻醉体验具有多样化、个体化的特征。因此,医护人员有必要充分认识并关注患者的麻醉体验,帮助患者做好应对手术及麻醉的心理准备,尽可能地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恐惧与不适,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生命质量。
本研究中多数患者希望术前得到信息支持,不仅是麻醉程序相关信息,还包含对手术室情境及同伴体验等多层次的需求。同伴体验被描述为经历过手术和麻醉的患者对于自身经验的分享,具有文化适宜性与可接受性[15]。建议医护人员正确引导患者与病友沟通,发挥同伴正向的激励作用。此外,建议录制手术室情境视频以及使用实物(如监护仪、麻醉面罩等)模拟麻醉应对场景,使患者对手术室环境及麻醉流程有更直观的了解,以减少环境陌生感,增加麻醉应对能力。
本研究表明,围手术期患者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以及自尊的需要。麻醉诱导前期,他们希望见到自己的主管医生,并认为手术室人员关怀的肢体接触(如抚摸、握手、擦拭等)使他们感到安全和温暖,能够为其带来平静的力量;麻醉复苏阶段,无力困倦感使他们不能迅速作出回应,对于医务人员不当的唤醒方式感到痛苦。此外,部分患者对于胶布印迹等细节关怀的需求也彰显了其自尊的需要。足够的情感支持是成功医患关系的三大关键要素之一,当情感需求被满足时,病人才会感到安心和安全,对治疗过程和结果才会更加积极[16]。因此,建议手术室人员加强团队协作,重视人文关怀理念,使患者在麻醉诱导前期感受到关怀与安心;麻醉苏醒期建议手术室人员采用恰当的唤醒方式,发出合理的配合指令,并及时观察患者复苏反应。此外,也建议手术室人员把握对细节的关注,维护患者尊严与体面。
全麻患者在围手术期普遍呈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全麻体验具有个性化特征,且具有多维度的信息及情感需求。本研究结果提示手术室人员应正确引导患者表达想法及感受,充分理解与认识围手术期麻醉体验,结合手术患者心理和信息情感需求,给予恰当的术前教育指导。本研究尚存在不足,研究对象的选取可能会由于疾病及手术类型不同而产生一定的选择偏倚。针对该问题,争取在后续研究中给予弥补。